降低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心臟病風險 這些食物吃起來
相較於缺乏鐵質的參與者,攝取並維持足夠鐵質的人,未來10年內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與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都會隨之下降。圖爲心血管手術。(圖/路透社)
爲評估絕對缺鐵性貧血與功能缺鐵性貧血,對一般人罹患心血管疾病(CVD)風險與死亡率的影響,德國漢堡大學心臟與血管中心針對歐洲3個世代、超過1.2萬人,進行逾時13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缺乏鐵質的參與者,攝取並維持足夠鐵質的人,未來10年內的死亡率、心血管疾病致死率與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都會隨之下降。
這份研究已發表於2021年10月份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臟衰竭》期刊。文中指出,鐵對於維持人體功能至爲重要;不論是輸送與利用氧氣,還是維持粒線體功能,鐵都扮演關鍵角色。一個人如果出現絕對缺鐵性貧血,往往會導致貧血與骨骼肌功能障礙。
現有文獻已證實,對於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缺鐵往往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與心臟衰竭。在後續的靜脈鐵劑治療中,則發現補充鐵質可以改善心臟衰竭與各種缺鐵症狀,並改善運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然而,該研究的對象是已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換言之,對於健康正常的一般人而言,缺鐵是否也對心血管疾病與死亡率產生影響,引起研究團隊的興趣。
爲解答此一謎題,研究團隊自歐洲3項世代研究中遴選12,164人,進行平均13.3年的追蹤研究。所有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約59歲,55%爲女性。參與者必須接受全面的臨牀評估,以掌握各種新血管疾病與併發症的危險因子,如吸菸、肥胖、糖尿病與膽固醇。
在該研究中,絕對缺鐵的定義爲儲鐵蛋白小於 100 μg/L。不過,當儲鐵蛋白低於30 μg/L時,則被歸類爲嚴重絕對缺鐵。至於功能性缺鐵,則是運鐵蛋白飽和小於20%,就劃入功能性缺鐵。
在研究開始初期,60%的參與者有絕對缺鐵,64%的參與者有功能性缺鐵。在長達13.3年的追蹤期間,有2212人死亡(18.2%);其中,579人死於心血管疾病(4.7%),1033人(8.5%)確診罹患冠狀動脈疾病,766人(6.3%)出現中風。
就富含鐵質的食物來說,包括紅肉、蝦、蜆、蠔、菠菜、木耳、蘑菇、雞蛋、黃豆、腰果、花生、芝麻等。(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在調整年齡、性別、吸菸、膽固醇、血壓、糖尿病、身體質量指數(BMI)與發炎症狀等危險因子後,研究團隊進一步評估缺鐵對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血管死亡率與總死亡率的關係。
結果發現,相較於沒有功能性缺鐵的參與者,有功能性缺鐵的參與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增加24%,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則上升26%,總死亡率成長12%。至於有絕對缺鐵的參與者,其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則增加20%;不過,絕對缺鐵卻不會影響死亡率與中風風險。
在計算年齡、性別、吸菸、膽固醇、血壓、糖尿病、BMI等危險因子後,研究團隊發現擁有功能性缺鐵的人,接下來10年的死亡率約5.4%,因心血管疾病而死的機率爲11.7%,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則爲10.7%。
研究團隊指出,這項研究證實中年人缺鐵的現象很普遍,近3分之2的人有功能性缺鐵,這些人在接下來的10多年更容易染上心臟病,也有更高的死亡風險;不過,如果鐵質充分攝取、維持與運用,就能避免5%的死亡率、12%的心血管致死風險,以及11%的冠狀動脈心臟病。
那麼,如何攝取足夠的鐵質,又能讓身體充分吸收呢?就富含鐵質的食物來說,包括紅肉、蝦、蜆、蠔、菠菜、木耳、蘑菇、雞蛋、黃豆、腰果、花生、芝麻等。
此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也有助於身體吸收鐵質,幫助紅血球將氧氣運送往全身,綠花椰菜、辣椒與水果都是很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咖啡與茶因爲單寧酸的關係,會降低鐵質吸收率,應避免於餐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