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紅村60年 離不開這片熱土

紅村,三線建設時期四川“石油大會戰”的指揮中心,從內江市威遠站往北開車不足1小時便能抵達。近60年時間裡,紅村聲名遠揚,這裡“一切爲了七十億,一切爲了找油田”的標語仍格外顯眼,標語下一排翻新的房屋林立,當指尖觸碰其斑駁的牆壁,一段塵封的歲月被緩緩揭開。  廖宣州是紅村的“活史書”,在這裡守候近60年的他,是大會戰期間的一名“通訊兵”,也是大會戰後唯一留下來的石油職工。他親歷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整裝氣田——威遠氣田建成,也見證了川南天然氣上產的大場面。近日,已經87歲的他戴着助聽器,坐在自家陽臺上,向記者述說那段火紅歲月,時常激情澎湃。

石油大會戰打響

1964年,中國地質專家在四川威遠發現了天然氣。根據黨中央“三線建設”的重要部署,一場轟轟烈烈的開氣找油大會戰在四川威遠、瀘州等地吹響號角。  1965年,當時還是荒山野嶺的威遠曹家山,一下子涌進了數千人的隊伍,他們都是來自石油系統的精兵強將,在那個貧油少氣的時代,於一個小小的山村安營紮寨,掀起了石油會戰的序幕。  從部隊轉業的廖宣州,跟着當時四川石油管理局的幾百人大部隊也來到這裡。5月初,剛剛抵達山腳的廖宣州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山上山下全是搬運石頭的人,他們提早幾個月來到這邊,整座山上修建房屋的地基已經被打好,指揮中心也已修建完畢。”廖宣州回憶道。  經歷了幾個月的連續作戰,大部隊在整座山上修建了1000多棟房子,宿舍、食堂、衛生所、招待所、印刷廠、辦公室、大禮堂……密密麻麻的房子是用不規則大小的石頭砌成,牆面是黃色泥巴,一條石臺階由山腳直通山頂。  曹家山成爲了紅村,廖宣州見證了無數石油工人揮灑汗水、拼搏奉獻的場景。“那時候大家都充滿了幹勁,工作起來沒有時間概念,一心只想爲國家多做貢獻。”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情景,眼中閃爍着光芒。

一切爲了通訊保障

廖宣州曾經是一名通訊兵,參與紅村大會戰後,他肩負起整個村的電話機維修等通訊保障工作。  “一個單位如果沒有了通訊就失去了指揮能力。”廖宣州說,因爲當時紅村氣候潮溼,新安裝的電話兩三天就不能用了,哪裡電話出故障,他就山上山下到處跑,查看線路修理機器,一天工作十七八個小時。  紅村的山腰處,一間空曠的房間內擺放着老式的木質桌椅,牆壁上則加裝了佈滿小孔的吸音板,這是廖宣州工作過的地方——電話會議室。  石油大會戰期間,指揮部每晚的電話會議十分重要,爲了保障電話會議的順利進行,廖宣州一步也不能離開。雖然沒有參與鑽井工作,但消息靈敏的廖宣州時刻關注着前線的進展。他記得紅村傳出的第一個好消息是,威2井日產氣達百萬立方米,整個紅村沸騰了。會戰以來,這裡共打出氣井144口,投產71口。

離不開的紅村

會戰結束後,許多人陸續離開了紅村,去開啓新的生活,但廖宣州卻選擇留了下來,一待就是近60年,當年會戰指揮部的團委機關辦公室,如今就是廖宣州的家。  廖宣州的家門口,有他和戰友們親手栽種的香樟樹,拴在欄杆上的一條小狗,陪伴着他的晚年生活春秋。當被問及爲何久居此地時,他說:“很多地方也去過,我的老家自貢榮縣離紅村也很近。這片紅色的熱土,就跟熟悉的老友似的,我都習慣了,空氣好、環境好,也離不開了。”  過去這裡是一羣人的紅村,如今這裡是一個人的紅村。紅村裡的故事留在了歲月中,但紅村外的故事還在發生。半個世紀以來,石油人從未放棄尋找大氣田的夢想,在威遠之上尋找下一個“威遠”,天然氣產量早早超過了70億立方米。2023年,中國天然氣已連續7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廖宣州通過報紙瞭解到這些行業動態,他希望紅村精神源遠流長。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