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資源布建 別讓憾事發生

臺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的衰老,預計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圖爲麻豆新樓醫院護理之家爲住民們舉辦聯誼活動。(麻豆新樓醫院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

臺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的衰老,預計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達20%。當人口老化碰上少子化,家家戶戶勢必面臨託老難題。根據估算,去年國內長照需求者計有79.4萬人,但去年長照服務人數卻僅28.5萬人,雙親安老求門無路仍是民衆一大問題

政府上任後,2017年開始推動長照2.0,將服務對象擴大,包括失能身心障礙者、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者、65歲以上失能老人等,均能使用長照服務。

長照服務人數年年成長,2017年共服務了10.7萬人、2018年18萬人,2019年服務28.5萬人,較前一年同期成長近3成,但若對比同一年有長照需求的79.4萬人,可說是僧多粥少;仍有一大羣有需求的民衆未被長照介入,對家中經濟造成衝擊,甚至導致長照悲劇發生。

臺灣面對人口老化、少子化雙重夾殺下,2017年扶老比與扶幼比出現交叉工作人口扶養的老人比幼兒多,今年扶老比達22.5,等於100個工作人口要養22.5個老人,未來還會持續上升。根據國發會估算,2026年扶老比將破30,2033年破40,2040年則會突破50,顯示託老是家家戶戶勢必要面對的共同議題

一段長照歷程平均需耗費9.9年,一旦長輩突然倒下,若缺乏託老管道年輕一代恐將面臨丟工作、全職照顧的難題,有些家庭爲了經濟,只能讓年輕一代到城市工作,由偏鄉的雙親老老照顧。若照顧壓力找不到出口,恐怕就會出現輕生、殺人等長照悲劇。政府必須加緊腳步,讓長照資源布建趕上時代變化,才能避免安老無路的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