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真的比較「情緒化」? 只是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
常常聽到有人說「女性很情緒化」,而一份研究也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較男性多出40%,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機率也多出兩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與其說女性更情緒化,或許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
一篇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的研究報告指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問題。研究顯示,女性罹患憂鬱症的比率較男性多出40%,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羣的機率也多出兩倍,相較於男性的4%,約有10%的女性在經歷過創傷事件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羣。
報告中提出幾個觀點,首先是受創傷影響,研究指出有一半的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某種形式的創傷。1/4的女性曾面臨有人意圖性侵害或遭受性侵害。1/3女性曾遭受伴侶家庭暴力。而創傷正是許多精神疾病的危險因子。再者,影響因素爲壓力,研究證明,女性在家務和照顧孩子的付出超過合理的質量,即使她們擁有全職工作,女性也表示要更努力工作,才能獲得與男性相同的肯定。而每一種挑戰都有壓力,會催毀女性的因應壓力技巧和自我價值感。
女性懷孕,生育和教養子女的過程也會影響心理健康,高達41%的女性受產後憂鬱所苦。另外,男性在社會化過程中常學習到不分享自己的情緒,也視情緒的挑戰爲一種弱點,因此男性較女性更不易尋求協助。
研究也指出,醫生隱藏的偏見讓他們傾向於將女性的症狀視爲「情緒化」,但在處理男性的症狀時卻比較嚴肅。當女性抱怨長期疼痛時,醫生可能認爲她是憂鬱,而男性可能被轉介給物理治療師或疼痛門診。
臺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醫師說,女性在就醫的過程比較容易陳述自己的情緒困擾,而男性則比較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反而比較會描述身體症狀的不適,因而造成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診斷爲憂鬱症的原因。
她提醒,女性因受社會文化框架的影響,易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因此在人際互動的過程,可以自在且適度的表達真實感受,盡力就好,不需要給自己太多壓力;生理因素也是影響女性情緒的原因之一,尤其在經歷懷孕、生理期、更年期等情緒波動較大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照顧好,如果出現情緒障礙的問題,可以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與其說女性更情緒化,或許可以說女性比男性更擅於表達自己;當媽媽罹患憂鬱症時,對整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安排將造成混亂,特別是當家中有幼兒時,從飲食、健康照顧、到家庭的基本起居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更不用說對孩子日後成長髮展所造成的影響。
葉雅馨建議,無論是職業婦女或專職媽媽,都不要忘記在一天當中,保留給自己10到30分鐘,做讓自己感到放鬆的事情,甚至什麼都不做,也可以選擇聽個音樂、喝杯茶、看段影片、做個平板操、跳繩等運動,或禪坐20分鐘等,都是給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