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研發投入成效漸顯 人工智能助推企業業績上漲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市場預期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進入“iPhone時刻”,這一判斷從軟硬件企業戰略部署中就能找到印證,也可以從海內外大廠財報中找到映射。始於2023年初的AIGC浪潮,在今年不少A股公司的半年報中,開始搖曳生姿。

AI帶動上市公司業績上漲,算力產業鏈公司表現最爲明顯,尤其是光模塊和IDC公司,多家半年度業績表現搶眼。以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爲例,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規模一下子躍升到23.5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84.26%,超過去年全年淨利潤規模。中際旭創在半年報中明確,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資本開支的增長,帶來800G和400G高端光模塊銷售的大幅增加。天孚通信、海能達等5家公司淨利潤增速超50%。

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高速發展,AI大模型能力突飛猛進,行業應用擴圍,端側AI加速推新,這些都帶動了AI算力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旺盛,進而使光模塊和IDC等上游需求快速提升。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30日,A股公司中,光模塊和IDC板塊上半年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爲69%和79%,歸母淨利潤增速分別爲123%和35%。

作爲牽引新一輪人工智能浪潮的核心抓手,自然語言處理和大模型是其中關鍵。目前A股中大模型玩家半年報已基本公佈,整體來看,出現“營收增、利潤減”的特徵,顯然,大模型仍處於前期高額投入期,研發投入加大是這些公司“搏擊未來”需要承受的代價。科大訊飛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近19%,但淨利潤由盈轉虧,6個月時間虧損超4億元,扣非後虧損則進一步增長至4.83億元。公司解釋,主要是因爲在大模型研發、產業落地拓展等方面新增投入超過6.5億元,從而影響了盈利。

多家公司營收是否增長在於AI賦能。訊飛星火大模型已經可以全面對標GPT-4 Turbo,並逐步應用在科大訊飛所有業務中,公司智能硬件業務、教育業務和消費者業務中的開放平臺等營收都取得了不俗的增長,而這些都是大模型能夠發揮用武之地的關鍵領域。

不過,研發投入的增加是所有涉及人工智能+場景落地的公司共同面臨的問題。以同花順爲例,公司上半年的重要戰略就是加大AI佈局,尤其集中資源對人工智能大模型領域進行投入。A股公司中最早發佈大模型的公司三六零,8月30日晚間發佈的半年報顯示,AI等因素的加持下,公司研發投入強度已經升至41.05%。

更典型的是比亞迪,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日前表示,比亞迪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工程師團隊已接近5000人,未來將在智能化領域投入1000億元,聚焦包括生成式AI、大模型等在內的技術進行研發。2024年上半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爲201.77億元,同比增長41.64%,比同期淨利潤高60.64億元。

AI賦能並非只是IT公司的專屬。自2023年AI大爆發以來,不但直接引爆了AI芯片、算力等產業鏈,也讓PC、手機等AI終端實現新生,更是通過“AI+”賦能千行百業,帶來了新一輪產業機遇。化工龍頭企業萬化化學正在嘗試AI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通過人工智能,不斷訓練、迭代,輸出可行方案,大幅縮短實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