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樑工程”助力第二批脊柱側彎患者挺直腰桿
10月14日,“脊樑工程·蘇青協作”公益項目再次傳來好消息:在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指揮部和江蘇省對口幫扶青海工作隊協助下,第二批四位青海患兒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婦幼保健院)成功接受了手術治療並順利康復出院,他們的人生從此翻開了新的篇章。
索南(化名)是一名剛參加完高考的準大一新生,原本懷揣着對大學的憧憬與夢想。然而,高二時他發現自己的肩膀不對稱,經醫院檢查確診爲脊柱側彎,需要手術治療。但考慮到即將面臨的高考,他選擇了繼續學業,手術計劃因此擱置。高考期間,長時間的學習讓他時常感到背部疼痛。高考結束後,他原本打算等到大學畢業後再進行手術,但幸運的是,他的表姐得知了江蘇與青海兩省的對口支援和協作項目,爲他們一家帶來了希望。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與評估,索南來到了江蘇省人民醫院等待手術。
另一名患兒卓瑪(化名)年僅十二歲,是一個特別愛笑的小女孩。“去年暑假,她在玩着,我突然發現她的後背突着,當時問她她說不疼,也就一直沒管。”卓瑪的媽媽說。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今年她的二伯發現了她的脊柱有問題,才促使她媽媽帶她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卓瑪患有先天性脊柱側彎。在表姐的幫助下,他們聯繫到了掛職在海南州興海縣衛健局的援青幹部,與江蘇省人民醫院派駐支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的副院長喬莉取得了聯繫,並來到南京準備接受手術。
據該項目的手術團隊負責人、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殷國勇教授介紹,在此次手術中,有兩例手術難度較大,其中一位患者側彎度數高達80多度,且累及整個脊柱,包括胸椎和腰椎。由於青海高原牧區醫療條件相對落後,雖然已發現脊柱側彎已經十餘年,但是一直沒有正規治療,由於長時間的側彎狀態下發育,導致該患者脊柱柔韌性特別差,僵硬程度極高,爲手術矯正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
爲了改善患者的畸形外觀,骨科專家團隊決定採用側彎頂椎區域四級截骨術加所有側彎區域二級截骨鬆解,簡而言之就是將部分脊柱骨頭切斷、切掉一部分後重新矯正。手術從第二胸椎開始,一直延伸至第四腰椎,幾乎涉及整個脊柱。手術歷時9小時。術後,患者畸形外觀得到顯著改善,目前已康復出院。
另一位患者年齡21歲,因先天椎體發育不良導致上胸彎脊柱側彎。患者脊柱部分椎體發育不正常,極度僵硬,且肋骨也相應畸形。手術矯正不僅需要將脊柱骨頭切斷、矯正,還需面對肋骨變形的挑戰,手術難度非常高。由於肋骨也隨脊柱畸形而變形,單純矯正脊柱很難達到正常狀態。整臺手術歷時接近10小時,醫護人員憑藉精湛的技術和堅定的信念,最終成功完成了手術。
“這兩例患者的共同特點是側彎角度大,遠遠超出了正常人的生理範圍,直接增加了手術的複雜性和風險。另外這兩位患者均已成年,側彎時間較長,與青少年相比,該類型脊柱側彎的脊柱柔韌性較差,手術難度相對較大,而柔韌性好的患者手術相對簡單,但這兩例患者均涉及長階段的脊柱矯正,手術切口長、手術時間長,且都涉及到了較高難度的高級別胸椎截骨術。”殷國勇教授表示。
國慶假期期間,醫護專家們爲患者制訂了詳細的康復計劃,四位患者康復順利。臨出院前,第五批援青幹部、掛職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區域協作促進處副處長陳顯特地趕往醫院與江蘇省人民醫院院長劉雲教授和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曉東教授一行一同前往病區,看望慰問了正在康復中的青海患者。患者和家屬爲表達感激之情,向所有醫護團隊獻上了哈達並贈送了錦旗。
“非常感謝脊樑工程項目,讓我們順利做上了手術。聽醫生講,這個項目是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指揮部和江蘇省對口幫扶青海工作隊今年剛剛成立的,非常感謝他們。特別感謝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醫護人員、志願者等對我們無微不至地照顧。”索南的舅舅說。他們表示將銘記這份恩情,永遠感謝醫院和所有醫護人員的幫助和支持。同時,他們也表示將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和建議,爲索南的康復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索南也很激動:“這次手術讓我長高了五釐米,我非常高興。回去之後先康復一年,等康復後就重返學校。”
爲了更好地開展“脊樑工程·蘇青協作”公益項目,此前江蘇省人民醫院骨科分別派遣黃振飛醫師和江濤醫師兩次到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義診,在艱苦的高原環境下爲青海當地牧區患者進行脊柱側彎篩查,後續仍會定期派遣醫務人員深入青海高原地區進行義診。
“脊樑工程·蘇青協作”公益項目不僅爲這些患兒提供了專業的醫療救治,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愛與溫暖。這一項目的成功實施,彰顯了江蘇與青海兩省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緊密合作與深厚友誼,後續“脊樑工程”還將繼續前行,幫助更多邊遠地區患者挺起脊樑。
通訊員 楊雨 黃振飛 吳倪娜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張宇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