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顧試點機構各演"武藝" 藉助外力展業漸獲倚重

證券時報記者 張婷婷

基金投顧,代表着未來財富管理髮展的方向,是各家機構爭搶的業務高地。目前,新一批基金投顧試點獲批在即,而已具備試點資格的機構也在緊抓窗口機遇期,謀求業務擴張。

證券時報記者獲悉,中信建投證券的基金投顧品牌“蜻蜓管家”已於6月3日正式登陸京東金融,公司將借外力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客戶羣。與此同時,記者發現,“蜻蜓管家”的簽約門檻悄然下降,且策略愈加豐富。

登陸京東金融以借外力

去年9月份,中信建投證券正式推出基金投顧服務品牌“蜻蜓管家”,成爲第四家上線基金投顧業務的試點券商。證券時報記者最新瞭解到,“蜻蜓管家”已於6月3日登陸京東金融,中信建投證券也成爲首家在京東金融上線基金投顧的券商。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蜻蜓管家”剛上線時本設定了1萬元的簽約門檻,但在京東金融端已經下調至1000元,“入場券”可謂越來越親民。

此外,“蜻蜓管家”涵蓋的策略也更爲豐富。去年9月,“蜻蜓管家”上線時設定了六大策略,包括主投貨幣基金的“安鑫添益策略”、主投債券基金的“稱心均衡短期、長期策略”、可承擔一定風險的“步步爲營及價值典範策略”等;而今,“蜻蜓管家”將策略增至七種,新增了投資全市場優秀基金的“全明星均衡策略”。

對“蜻蜓管家”而言,上線京東金融算是一個里程碑式事件。中信建投證券經管委投顧業務負責人王寧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渠道的合作可以讓投資者更好地瞭解基金投顧,並讓更多的投資者解決在基金投資上的選基難、配置難、調倉難問題,進一步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痛點。

證券時報記者還了解到,經過8個月“真刀真槍”的歷練,截至目前“蜻蜓管家”累計簽約客戶近6萬戶,累計簽約規模數十億元。

據悉,中信建投證券重點打造基金投顧業務平臺和投資研究平臺,搭建“人工+智能”相結合的“投資大腦”平臺;基金投顧策略團隊定期跟蹤和研究全市場的公募基金,根據量化選擇,篩選優秀基金分層納入基金投顧策略基礎庫、核心庫,針對客戶不同需求形成不同策略。

靠自家APP展業者多

基金投顧是監管層首次放開金融機構“代客理財”資格,將投顧的服務收益與客戶的組合收益及投資體驗緊密結合,實現從“賣方投顧”到“買方投顧”模式的轉變。在美國,基金投顧是投資者主要購買基金的渠道,而目前國內則仍處於起步階段。

自2019年10月基金投顧試點破冰以來,7家券商、5家公募基金、3家第三方銷售平臺和3家銀行,合計18家機構先後取得試點資格,展業模式也日漸成熟。

記者梳理髮現,這些試點機構主要通過兩種路徑爲客戶提供基金投顧服務,分別爲自家APP、外部合作平臺。其中,公募基金更傾向於“多點開花”,比如,南方基金在自家APP和支付寶、天天基金、陸基金、交通銀行、京東金融、蛋卷基金等6家外部合作平臺上開展業務,易方達基金則通過支付寶、天天基金等8家外部合作平臺開展業務。

相比來看,試點券商目前大多通過自家APP開展基金投顧業務,此前只有國聯證券和申萬宏源證券上線了外部合作平臺。其中,國聯證券基金投顧品牌“基智投”上線天天基金,目前是簽約規模最大的試點券商,至5月中旬簽約客戶數突破9萬人。

華泰證券日前發佈的研報顯示,從運作模式來看,各家試點機構均採用線上運作的方式展業,且多采用自家APP開展業務。其中,公募基金在銷售渠道、銷售人員、客戶資源、用戶數據與投顧服務經驗等方面略顯不足,因此基金公司及其銷售子公司在自家APP上線智能投顧服務的同時,也將智能投顧服務拓展到外部合作平臺上,利用其他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的用戶量來彌補渠道上的不足。

券商在基金投顧業務開展方面沒有明顯短板。相比基金公司,券商擁有經驗豐富的投顧服務團隊和穩定且龐大的客戶羣體;相比第三方平臺,券商資管自營部門擁有獨立的投研團隊和較強的研究實力。因此,券商通常獨立構建投顧策略體系,在自家APP上線智能投顧服務。

不過,雖然券商開展基金投顧並無明顯短板,但優勢也不夠鮮明。其基金投研能力和策略構建能力強於第三方平臺和銀行,但弱於基金公司;在下游客戶資源方面,券商雖然相對基金公司有更大的客戶基礎,但是相較互聯網代銷平臺和銀行並不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