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五年 基金投顧規模大漲

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落地五年來,買方投顧模式在國內取得了顯著進展,不僅機構數量從首批的5家增至60家,多數機構的管理規模、客戶數也均較發展初期大幅提升,且投顧策略、服務模式越發完備。不過,在業務落地過程中,部分機構也坦言客戶認知不足、系統搭建複雜、人才短缺等問題仍普遍存在。

隨着監管政策的逐步放開,公募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將提上日程。有業內人士認爲,此舉有望爲行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財富管理市場的進一步變革。同時,伴隨買方投顧逐步發展壯大,未來應被納入個人養老的頂層設計,解決其“最後一公里”的堵點。

多項成果突出

2019年10月,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標誌着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試點正式落地。如今,買方投顧模式在國內推行已有五年。與傳統賣方銷售模式相比,採用代客交易決策的買方投顧模式,在收費模式上以收取投資顧問費爲主,提供以客戶爲中心的全流程陪伴服務。

從2019年10月25日首批5家公募機構獲批,到如今25家公募機構、29家證券公司、3家獨立基金銷售機構、3家商業銀行共60家機構同臺競技,擴容可謂迅速。不過,多數機構集中在2019—2021年期間獲批,自2022年7月後,暫未有機構獲批投顧試點資格。

據悉,基金投顧試點落地五年以來,多家機構的投顧客戶數、累計規模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北京商報記者採訪多家機構獲悉,截至2024年9月底,中金財富買方投顧服務累計陪伴超過35萬人次客戶完成配置規劃,買方投顧累計產品配置規模接近1600億元,買方投顧累計簽約客戶資產超2400億元。同期,盈米基金投顧資產規模超370億元。另外,截至10月18日,中歐財富投顧累計保有規模60億元,已爲超58萬用戶提供基金投顧服務。

對比兩年前的數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在60家基金投顧試點機構中,有54家已經展業,涉及440萬賬戶,管理規模近1200億元。換句話說,截至目前,部分單一機構的累計投顧管理規模已超過此前的行業總和。

在投顧服務內容方面,國聯證券表示,針對投資者的不同風險偏好和需求,構建了“5+ N”投顧策略體系,通過5個核心策略,覆蓋不同風險等級的客戶,解決了客戶在複雜市場環境中“選基難”的痛點。同時,國聯證券根據個性化和場景化的投資需求,進一步豐富了其組合工具箱,增強了產品的市場適應性和靈活性。

隨着業務推進,考慮到不同客羣的投資偏好差異以及不同用戶的投資需求差異,中歐財富則構建了遠程投顧團隊,運用“資產診斷”工具,結合客戶的當前賬戶健康度及資產配置建議,提供匹配的投顧服務策略及賬戶持續優化管理。

人才、合規等難點不斷

“基金投顧試點五年來,踐行‘三分投七分顧’,在陪伴客戶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的進步。在近年市場持續低迷下,基金投顧接受持有人的全權委託,投資目標卻沒有完全實現,資產配置的有效性也需要覆盤總結。所以,在基金投顧服務中,投和顧並重,才能行穩致遠。如果投和顧一長一短,跛腳是走不穩也走不遠的。因此,相關機構需要重視投研能力的持續建設。”華林證券資管部落董事總經理賈志評價道。

據部分機構反饋,過去三年,在市場整體震盪、產品收益率承壓的背景下,基金投顧產品仍有較強的競爭力。

中歐財富也提到,以2022年底推出的優選純債基金構建策略的組合——“債基優等生”爲例,策略成立以來,截至10月8日的累計收益率爲6.26%,同期業績基準爲5.66%。權益類策略投資方面,以“全明星智慧跟投計劃”爲例,已累計投資超800天,發車120期,伴隨着9月24日之後市場的大幅回暖,截至10月8日,全明星智慧跟投客戶盈利佔比爲49%。

雖然部分投顧產品收益具有相對優勢,但據機構反饋,這類產品當前仍未被廣大投資者熟悉。另外,隨着投顧業務規模和客戶數的持續增長,基金投顧服務的難點也逐步暴露。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當前難點主要體現在用戶認知不足和用戶信任難以建立等方面。

中歐財富表示,一方面,基金投顧業務落地時間還不長,基金投顧整體業務體量在基金行業乃至整個金融理財產品範疇中佔比還較小,基金投顧的發展需要投顧機構攜手加大用戶認知科普與宣導。另一方面,基金投顧業務開展的基礎是用戶信任,但用戶信任的構建並非一朝一夕,需要基於用戶對基金投顧形態的認知、投顧機構理念以及對投資管理思路的認可。

還有頭部公募反饋,旗下數據顯示,當前仍有69.2%的投資者不太瞭解甚至完全沒有聽說過基金投顧這項業務。另外,系統搭建複雜、人才短缺、收費模式需要優化、合規難度大以及內部支持不足等也是發展投顧業務的核心難點。其中,投顧系統的建設難度比預期要大,能夠提供系統開發的IT供應商並不多,也沒有成熟的系統供參考。隨着基金投顧業務的開展,投顧策略持續優化、相關人才短缺難題也仍待解決。

上述公募還提到,從行業整體來看,買方基金投顧模式仍然處於相對初級的階段,無論是服務客戶的方式,還是投資能力的建設,以及收費模式等都有較大的創新空間。雖然監管政策在不斷完善,但部分政策尚不明確或存在模糊地帶,給機構帶來了合規風險。投顧業務涉及多個業務條線和部門之間的協作,如何確保合規成爲一大挑戰。

監管釋放積極信號

事實上,對於推動買方投顧發展,監管層已有新的考量。9月27日,經中央金融委員會同意,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及要推動公募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也爲投顧業務的未來發展方向定下了基調。

盈米基金副總裁、且慢業務負責人林傑才認爲,在基金產品降費的背景下,若投顧業務試點轉常規,將爲更多從業機構提供服務轉型的機會。從過往標準產品收費的業務模式,轉型到個性化投顧服務收費的業務模式,將會引導機構關注自身的服務是否真的有價值以及值得客戶付費。

前述頭部公募也提到,推動公募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對行業來說是個積極信號。若轉常規,未來各類專業機構可能會加速進場,推動基金投顧行業的多元化發展,擴大對個人投資者的影響力,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進入市場。試點轉常規後,頭部效應或將更加顯著,大型資管機構憑藉其品牌、客戶資源和專業能力等優勢,在競爭中佔據領先地位。

“試點轉常規落地後,預計將有更多的機構投身到業務中來,形成更加多元化和競爭性的市場環境。這不僅能夠爲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財富管理選擇,也將推動基金投顧業務不斷創新和完善。同時,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具備不同的資源稟賦,在業務拓展過程中通過合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發揮各自優勢。”中歐財富說道。

對於證券公司而言,基金投顧試點轉常規也有望進一步提升團隊員工的積極性。

打通個人養老金“最後一公里”

除資管機構外,作爲基金投顧業務的目標客戶,個人投資者也將伴隨行業的持續發展而獲益良多。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爲,長期以來,個人投資者無論是對於基金、股票,還是其他金融資產大都缺乏完整系統的金融知識,從而容易在投資過程中出現盲目從衆的跟風心態,導致買在高點賣在低點。而在購買基金投顧產品後,得益於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投資者可以對金融產品的風險有深刻的認識,併成爲長期的耐心資本。

隨着我國養老金第三支柱體系逐步起勢,此前有觀點認爲,基金投顧是打通個人養老金“最後一公里”的關鍵。業內也普遍認爲,隨着買方投顧逐步發展壯大,未來應該被納入個人養老的頂層設計,但整個過程仍然任重道遠。

國聯證券表示,基金投顧有望成爲解決個人養老投資問題的“金鑰匙”。自2019年中國證監會推出“基金投顧”牌照試點業務以來,截至目前,部分機構已觸達百億規模,公募基金投顧業務方興未艾。基於《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的指導意見,我國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發展壯大,也將會有證券公司財富管理的一席之地。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養老類產品供給、證券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的銷售和引導都會成爲未來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落地的關鍵,這也對證券公司投顧隊伍提出了更嚴格、更長期的要求。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