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應鄭劍-大陸要改變臺灣人的心

軍事戰略本質而言,「假想敵軍」見諸于軍事戰略計劃的假定事項,是國家戰略情勢判斷的結果,整體軍事戰略計劃的基礎,反映出戰略的針對性,「敵對意識」的存在;並藉此意識凝聚臨戰時的戰鬥意志,是精神戰力泉源。在二戰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尚未廣泛運用,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精神戰力的發揚。雖然,經由「軍事事務革命」改變了現代戰爭形態,但精神戰力的價值,仍反應在「不對稱」戰爭中,歷次的中東戰爭即是典型的例子,亦是美軍最大的挑戰。故調整假想敵,象徵着國家戰略情勢的重大轉變。

美軍對臺戰略已變

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鄭劍在《旺報》爲文(以下稱鄭文),爲調整臺灣軍事戰略把脈,提出四點軍事戰略理論依據。分別是內、外環境主觀力量及軍事變革。前兩者在決定軍事戰略目標,後兩者,則在肆應戰爭形態的變遷。雖然戰爭形態會隨假想敵軍的軍事能力而轉變,但一般而言較偏重軍事技術方面。真正主導軍事情勢的判斷,則在內外戰略環境的變異

無可諱言,臺灣基於地緣戰略格局的發展,面臨了軍事戰略調整的困境。長期以來,臺灣經歷了國共內戰,3次臺海危機,藉美國軍事力量的協助,走過冷戰,渡過風雨飄搖的重重難關。除了將共軍列爲「假想敵軍」,並確立了臺美在軍事方面相互依存的關係。

美國爲扼制中共在亞太勢力的發展,於2010年高調重返亞洲,調整美軍的全球軍力部署,發展「空海一體」的軍事戰略構想;並藉由「再平衡戰略」,聯合昔日盟友藉以海洋權益主權爭端,不斷的向中共挑釁。其中最明顯的是菲、越在南海,日本在釣魚臺行動。這兩方面經年餘的爭鬥,中共皆已佔了上風。證實了源自於「冷戰時期」西太平洋地緣戰略架構已見鬆動。

臺灣於此外在戰略環境的變異中,不能無視於對臺灣的戰略影響及其未來發展。我們必須認知,在這波西太平洋的戰略角逐中,無論是在釣魚臺或南海的爭議,美國從未支持過我方立場;並暗示我方要保守應對,以免影響美國的戰略發展。因之,美軍介入臺海我安全保障的戰略思維已經不復存在。

落實兩岸軍事互信

反之,無論在海洋權益及主權主張上,臺灣與大陸的戰略利益是與共的。縱使臺灣表態在此問題上不與大陸合作,但實際上已採取一致的行動,捍衛「祖權」。故我以共軍爲「假想敵軍」的計劃仍在,但其內涵已經變質

若鄭文反應出大陸的思維,即大陸對臺灣內在環境的理解仍有落差。正如鄭文所言,就目前軍事戰略的作爲而言,大陸方面由上而下,以集體智慧決定目標方針,設計手段一體貫徹,既明快且有效率。臺灣的作爲是民主政治導向主政者提出願景方案,爭取民意支持,建立法律規範,才能納入施政。其反應既慢,且不見得符合需要,其中尤以專業的軍事問題爲然。

臺灣要調整「中共唯一假想敵軍事戰略」,大陸必須先改變臺灣人的心,更增加「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政策力度。在軍事上,仍然須落實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爭取對大陸「和平崛起」的政策認同;建構以大陸爲主導地位的西太平洋戰略架構;消弭兩岸的敵對意識,引導臺灣以認同中華民族爲榮的戰略環境。(作者爲退役中將、中華戰略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