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華克猛犬」老矣,尚能戰否?
▲陸軍保有大批過時已久的主戰裝備,還宣稱有着高到離譜的妥善率。(圖/青年日報)
國慶前夕,金防部烈嶼守備大隊的一輛M41A3「華克猛犬」(Walker Bulldog)型輕戰車發生翻覆,這一翻造成了1死1傷的慘劇。從年初黑鷹直升機墜毀事件開始,加上多起演訓傷亡案件,折損多名官士兵,今年對國軍而言真是受到重創的一年!
當國軍戰略佈局的調整,還需要由各軍種以類似搓湯圓的方式協商,陸軍仍停留在維持家大業大的舊印象時,隨着有限資源的分配問題無法解決,很簡單的結果就是僧多粥少的結局而已。
在目前國軍的總兵力下,陸軍向來佔有最大的人員比例,這是從民國38年大陸撤退來臺迄今都沒有改變過的現狀,但這樣的兵力配比是否合理,就如同先前文章所提的將官員額配比一樣,總是令國人無法理解與接受。
戰爭型態已經改變,國防科技更是日新月異,人員的訓練及運用更是重要,而且當前全志願役吹得震天響,人力成本可能高於原來義務役的數倍,如果管理模式與人力成本概念仍同於以往,恐怕連社會大衆都無法認同。
陸軍爲了擔負軍事戰略上「制空、制海、反登陸」這最後一道防線,可以說是拼了老命保持住上千輛的各類型戰(甲)車,讓帳面上看起來擁有十餘個機甲旅的雄壯兵力,實際上卻都問題重重,有些只是地圖上的兵棋符號功能,要說該有的戰力標準恐怕還大受質疑。
▲既要維持龐大數量的機甲部隊,但整個後勤維保的能量卻又無力支撐,陸軍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圖/黃竣民攝)
因爲歷經幾次「精X案」的組織調整過後,那外強中乾、殘破不堪的後勤系統與維保能量,根本無力提供這麼龐大機甲部隊的負荷,所以拼修的作法時有所聞,根本一點也不奇怪。
只要這些戰(甲)車;不論是哪一款型號不開出營區演訓個幾天、實際執行上百公里以上距離的野戰機動,根本都只能算是營區內的機器寵物而已。而軍方那種所謂高到離譜的「妥善率」,根本在參考價值上不值一提。
從官方釋出的照片即可看出,這一批M41A3輕戰車在最近的年度漢光演習中,在外島海灘上還演出擔任對海射擊的任務。如果服役超過60年的戰車妥善率是官方所稱90%,那何必要用這種最沒戰術作爲的擺陣,完全違背戰車機動打擊的先天優勢,而成爲「固定砲堡」的運用,戰術邏輯何在?
經媒體披露,這批戰車已經是民國86年由兵整中心派員至現駐地實施翻修的產物;而從監察院的報告指出,兵整中心自民國91年以來都沒有將該款戰車列入翻修清單,因爲自民國91-104年這14年來,該中心只翻修1,630輛各型戰(甲)車,每年能持續執行戰甲車翻修的能量僅約70輛,第一線的主力戰車都修不完了,哪還輪得到去修這種古董戰車!
所以M41A3輕戰車不僅火力不足、戰術運用價值低、戰場生存性差、機械操作困難,論後勤維保效益根本連翻修的價值都沒有。而國軍還有多少這樣類似的老舊裝備,在經歷過這麼多意外的憾事之後,卻依然沒有學會何謂有舍、有得;因爲有太多捨不得的心態在作祟。
▲由於威脅提升,德國於2019年才宣佈復編第6個戰車營,而且復編與訓練驗證的程序漫長,要到2022年年底才完全成軍。(圖/Bundeswehr)
▲英國先前才傳出擬封存所有的主力戰車和步兵戰車的構想,而引起一陣軒然大波。(圖/黃竣民攝)
看看德國陸軍,在冷戰期間保有約90個戰車營的規模,但目前現役也只砍到剩下6個戰車營(約250輛「豹Ⅱ」A6/A7戰車),英國這樣的島國陸軍現役的「挑戰者Ⅱ」型主力戰車,也大致上維持相近的數量而已;別忘了前一陣子英國軍方內部更傳出,擬封存所有的「挑戰者Ⅱ」型主力戰車和「戰士」型步兵戰鬥車的構想,而欲將有限經費改挹助於網路、太空領域、陸航和特戰等快速反應部隊的發展而引發激辯。
如果國軍依照「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軍事戰略指導下,陸軍發展「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整體防衛構想,但是卻又屢屢在年度的「漢光演習」中能輕易擊退紅軍登陸,難道非得靠機甲部隊掃蕩灘頭奏功,所以纔要維持一批龐大到離譜的戰車數量?
還是要務實去面對臺灣整個西海岸,究竟還有哪裡可以讓機甲部隊在灘岸展開,讓你乖乖演出將共軍「平推入海」這類的弱智想定與戰術?或是該思考該用別的方式?
因爲官兵訓練欠熟稔而肇發的意外,常常還夾雜着裝備老舊的機械問題,但爲了掩飾訓練不精良的問題,所以大多在事件肇生之初,就先把矛頭指向裝備老舊,難道這樣的媒體效應會比較好?軍中經歷這幾起意外傷亡事件,幸好罹難者家屬均未對操作裝備的飛行員或駕駛提告求償,否則這一類折傷國軍形象的官兵傷亡事件,國防部是否有心準備要面對?
或許現在沒有,不見得在未來就不會發生啊!如果國軍再不嚴正看待人員訓練的問題,讓操作飛機、車輛的官兵連處置緊急狀況的能力都不具備,也難怪部隊戰甲車輛敢出營區去實駕的機會是越來越少。
▲大批諸如M24輕戰車、M42防砲車在除役後被部署在外島據點,充當固定式砲堡用,但軍方在操作與維護的人力上真能負荷?(圖/陸軍司令部)
仔細檢視監察院106年的調查報告,陸軍各作戰區裝甲部隊從民國96至105年期間,營內/外總訓練時數的統計表中,即可預判出駕駛手訓練的問題將會日益嚴重。
在這10年當中,金防部麾下所屬戰甲車輛的營內訓練總時數爲1,392小時(在營區及訓場實施駐、基地訓練、裝備保養、戰備任務等使用時數)、營外訓練總時數僅爲區區的48小時(實施實彈射擊、戰演訓任務使用時數),看數據不覺得可怕或悲哀嗎?
陸軍裝甲車駕訓班的訓練模式,讓甲駕手一旦出了營區或教練場的環境卻不敢開,也就淪爲坊間戲稱「駕照用雞腿換」的窘狀,上/下板車和上/下鐵皮的運輸作業,許多單位都得靠「代表隊」去駕駛車輛也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將來這些車組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這也難怪,一個漢光聲光秀都要全程預演跑個N次,那到了實際作戰有機會嗎?
▲使用破舊的裝備,平時既不會讓官兵士氣高昂,而且還增加更多訓練傷亡的風險。(圖/黃竣民攝)
如果國人都已經嫌M48、M60這類的老「巴頓」戰車,那怎麼還能容忍M41這種出廠年紀更資深的阿公級戰車在服役,甚至還以操作這種博物館的裝備在沾沾自喜。
別忘了臺灣國防經費可是在全世界排名數得上號的國家;來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的數據,去年還排名全球第22名,小島但卻要保有如此大量的老舊裝備與新裝備有數代差距得共存的悲哀景象,倒是一個很不相稱的畫面。
畢竟,操作這些裝備的官兵能否讓武器裝備的性能發揮極致,得靠更紮實、耗時的訓練是一回事,但光是部隊攤出來比較時的士氣恐怕就先矮人一截;對於「招募」更是一種無形的障礙,畢竟誰想加入軍隊後是想被派去操作古董級武器的呢?
長年以來,國軍從未認真要在戰爭中派到陸軍打反登陸戰,但卻又不得不維持這一支員額最大的兵力,心態着實矛盾。在想到「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後面,接續着的是「頃之三遺矢矣」的悲哀!軍方如果不願意繼續陷在這種惡性循環的輪迴中,勢必得拿出更積極果斷的手段。
熱門推薦》
►黃竣民/恢復「徵兵制」 男女「役」起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