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遊故宮 看“零廢棄”中的“花鳥卷”

原標題:(文化新紀行)換個角度遊故宮 看“零廢棄”中的“花鳥卷”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電

中新社記者 應妮

位於故宮箭亭廣場東側的一處獨特園林景緻,常常吸引諳熟的遊客來打卡:整塊石頭砌成的水槽裡水波盪漾、荷花搖曳,不時吸引蝴蝶翩躚、鳥兒駐足。這處景緻還有自己的名字——故宮生態堆肥花壇“花鳥卷”。

此前,這裡是一個常見園林綠化花壇:10株油松的底層,每年春季會種上玉簪,冬季來臨時將凋謝的植物剷除,如此往復。基於“零廢棄”理念,2022年設計團隊用近半年時間將這裡改造成一個生態堆肥花壇,他們一方面從故宮珍藏的古代花鳥畫中提取生態要素,識別出當今仍適宜在故宮中生長的鄉土植物;另一方面結合植被學生態功能,保留那些原本分佈在華北地區的本地植物;並基於美觀和適應性,選擇既出現於古畫、又現存於古典園林的物種,來組成花壇中的羣落。

到現在,故宮生態堆肥花壇“花鳥卷”中有超過20種鄉土植物與景石、荷花缸以及堆肥箱、蚯蚓塔、昆蟲屋等生態設施,爲故宮中的鳥類、蝴蝶、蜂類提供食源、水源及棲息地。有鳥類愛好者觀察到,每年褐柳鶯秋季路過北京時,也會在這裡停歇並覓食,爲長距離遷徙補充能量。

“故宮零廢棄”項目是故宮博物院與萬科公益基金會於2020年聯合發起的公益項目,在公衆廣泛參與的基礎上,採用科學精細的廢棄物管理方式,持續追求“將填埋/焚燒處理的垃圾減少至無限趨近於零”的目標。

四年過去,該項目已見成效。

在對廢棄物的有效管理上,從院內垃圾桶的重新佈局與減量、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到資源回收中心的建立,故宮博物院逐步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切實有效的垃圾分類管理制度和嚴謹的實施流程。

“通過環境行爲學調研分析和數據化呈現不同空間、時間維度下的觀衆遊覽動線,我們會了解到觀衆會在哪些地方停留和休憩較長時間,並根據數據在這些地方重新佈置垃圾桶點位,方便觀衆投放廢棄物。”“故宮零廢棄”項目組負責人表示,經過重新布點後,故宮開放區的垃圾桶數量由310組減少到110組,且新增設的垃圾桶詳細分爲四大類七小類,這既是對遺產地風貌的保護,也方便資源回收中心逐類對接專業垃圾回收渠道,提升垃圾分類效率和院內美觀度。

細心的觀衆在遊覽時,會在箭亭廣場花壇發現放置在紅牆下的堆肥箱。這樣的堆肥箱在故宮博物院以及北院區有40個,截至2023年底,它們累計消納了園林綠化垃圾54.5噸,產出堆肥土壤改良劑19.9噸。這些改良劑則會被用於院內園林綠植的土壤優化,實現資源的自循環。

在故宮博物院還可以看到一些特別的青少年參觀隊伍,他們的講解員講述的不是傳統內容介紹,而是故宮博物院中各種關於“零廢棄”的軼事與歷史,比如,“大高玄殿的瓦片很多都是來自於其他建築的剩餘瓦片,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具備節約物資、重複使用舊物的理念”。

新穎的講解主題常常吸引許多路過的觀衆駐足旁聽。這也是“故宮零廢棄”項目的一項重要環節——將職工、導遊、觀衆、青少年等各圈層羣體都納入“零廢棄”理念的倡導範圍,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參與網絡。

同時,結合綠色低碳、環保再生和循環經濟的設計理念,以故宮落葉作爲發酵原料編織成手環,用回收的廢棄塑料瓶生產的眼罩,用蘋果皮製成的揹包……這種“變廢爲寶”的環保文創產品已有33款之多。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6月至2024年1月,已有超過六萬只塑料瓶化身成爲故宮環保文創產品,相當於減少1.72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一新創的環保文創產品品類,也潛移默化地引導更多公衆接觸、接受循環經濟文創品,讓“零廢棄”以兼具時尚與實用的姿態融入日常生活。

作爲世界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應對巨大觀衆流量所帶來的廢棄物管理問題。基於良好的實施效果,“故宮零廢棄”項目獲評2023年度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十佳案例。對此,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表示,這一項目是東方理念的延續,故宮博物院有責任有義務爲綠色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講好中國博物館的綠色故事。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