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滬之間①|在北京,換個角度看上海

【編者的話】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研討正式啓動。

5月17日,歷史學者蕭冬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雲中、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範世濤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科研部主任南儲鑫四位學者,來到了澎湃新聞北京辦公室,“從歷史視角看中國經濟轉型”,暢談“城市的復興:作爲經濟體制改革原型之一的上海”“區域戰略演變中的上海”“試點與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上海探索”。

出發去北京之前,我們還邀請了上海市委改革辦、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的同志,詳細討論了“京滬之間”研討的形式、節奏和議題。

我們計劃,2024年下半年,每月在京滬之間展開一場下午茶,圍繞人口、金融、財政、科技、數據和土地等重大議題,解析中央政策,探討上海思路。

“看上海,聊決策”,“澎湃下午茶”2019年8月開張。“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研討2024年5月正式啓動。我們換個角度看上海,每月一場,解析中央政策,探討城市戰略。

“在北京,看上海”,我們想看到怎樣的上海呢?我們能看到怎樣的上海呢?

從中國的角度看上海

非常有意思的是,北京的四位專家都首先闡述自己對整個中國經濟格局的理解,然後聚焦到上海議題上來。

範世濤新近著作是《薛暮橋年譜:1904—1952》。他以經濟學家薛暮橋的思想演進爲線索,探究《城市的復興:作爲經濟體制改革原型之一的上海》。

上海在1950年代由“魔都”轉型成爲工業城市。1980年代中期,中國試圖突破縱向的行政格局,形成橫向的經濟網絡,奔向經濟總量20年翻兩番的目標。倒數第一的上海主動尋求轉型,與中央佈局吻合起來。

1984年9月,中央派出由宋平和馬洪等領導率領的上海經濟發展調查組,對上海進行爲期半個月的調查研究,召開“上海經濟發展戰略戰役研討會”。1984年12月,上海市政府與國務院改革振興上海調研組發佈《關於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對上海經濟中心功能的主要定位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國務院轉發《關於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時說,改造、振興上海不僅是上海市的大事,也是關係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大事,國家應該給予上海必要的支持,各地區和各有關部門也要積極給予支援和幫助。今後考覈上海的經濟工作,要把上海對全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貢獻作爲評定上海工作的主要標準,因此應把“國民生產總值”作爲首要指標。

上海在全國倒數第一的位置上,重新獲得了在全國的新地位。重溫1980年代的歷程,仍有豐富的現實意義。上海,不僅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者,還是思想的原型之一。

現在,不管是上海的專家,還是北京的專家,都認爲,上海不能只站在一座城市的角度思考自身的發展問題。範世濤、劉雲中都強調,上海應該在長三角區域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當好“龍頭”。

從歷史的角度看上海

蕭冬連的題目是《從歷史視角看中國經濟轉型》。他在1981年參加編寫《〈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註釋本》,於1984年參加撰寫《中國共產黨六十年》,合著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011年與人合著《求索中國:文革前十年史》,2013年出版《國步艱難: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後更名《篳路維艱:中國社會主義路徑的五次選擇》)。

蕭冬連認爲,粗放式發展是所有後現代化國家的必經階段,中國改革初期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以GDP爲主要目標是歷史需要,解決溫飽、充分就業、實現小康的目標,必須有一個快速增長階段,質量型發展是在數量型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希望同時實現數量擴張和高質量發展,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

但是,肯定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有它的歷史合理性,並不意味無視它的成本和代價,無視它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現在上下大體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經濟發展的拐點真的到了:低成本競爭優勢逐步消失;房地產盛筵落下帷幕,土地財政難以爲繼;地緣政治和世界經濟都發生重大變化;過去30多年那種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資源和生態環境難以承載。因此,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大勢所趨。

蕭冬連提出,經濟轉型包括體制轉型與結構轉型。經濟改革的重點仍然是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中國還要通過“高水平的開放”來回應“去中國化”。

從政治中心的角度看上海

從北京市的角度看上海,也是從政治中心的角度看上海,從京津冀的角度看上海。

劉雲中在《區域戰略演變中的上海》中談到中國重大區域戰略的基本邏輯、區域戰略中龍頭城市的作用以及京滬兩市的簡要比較。

他總結了重大區域戰略上的經驗,比方說,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區域合作與協調機制、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沿海與內地的關係、區域傾斜與平衡發展,等等。他也表達了一些擔憂,比方說,底線競爭、優惠政策比拼,導致國家整體利益損失;一些地方沒有把中央的戰略要求和自身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開發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地區經濟轉型動力不足、能力欠缺;從頂層設計看,各種戰略偏多,整合度、精準度不太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直爲上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劉雲中對比北京、上海產業結構發現,上海要多元一些。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兩個重大區域戰略之間,可以進行更多互動。

從部委的角度看上海

上海市委改革辦、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復旦大學的專家在“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籌備會上,分析了“五個中心”、自貿區等工作的未來重點。與會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工作都需要跨部門協同,跨區域協作。

南儲鑫的報告《試點與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上海探索》,重點解析了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工作機制。

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和“一事一議、層層審批、逐項審覈”的授權方式有巨大差異。這種試點,是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以清單式批量報批的方式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是清單式、批量式的申請和批覆,一攬子的綜合授權。

改革方法論也是新的,包括“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等等。列入清單的事項實施備案管理,除明確要報批的事項,其他不再逐項報批。通過這種清單式、批量式的申請和授權,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把解決一些重大體制機制問題需要的權力真正交給試點地區,試點地區將具有全面的責任和全面的改革自主權。

浦東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經驗之一,就是堅持率先突破和風險可控相結合。而劉雲中說,上海的發展必須是穩定的發展,“深圳追求高難度改革開放,上海要追求高成功率的目標。”

對於上海來說,京滬專家都期待變得更加法治化,更加國際化,超越經濟中心的追求,爲中國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公共品。

“預期有自我實現的機制,扭轉‘預期減弱’至關重要。要穩定預期關鍵是政策的可預期性。從根本上說,穩定預期必須有健全的法治,建設一個法治的市場經濟。” 蕭冬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