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雲《一城一雲》白皮書:城市雲底座的進化之路

作者丨顧見

監製丨闌夕

“原本需要幾千臺服務器、計算數個小時的氣象預測任務,被華爲盤古氣象大模型在一臺服務器上用幾秒鐘算出了更準的結果!”

這是華爲全聯接大會2023首日,華爲雲計算公司副總裁、戰略與產業發展部總裁黃瑾在2023數字經濟峰會·城市智能升級主題論壇上分享的應用案例。在華爲全聯接大會2023前夕,盤古氣象大模型就得到國際知名科學雜誌《Nature》的高度關注和正刊報道,並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正式投入使用。

其實,盤古氣象大模型只是華爲雲“AI重塑千行萬業,共築雲上美好城市”的冰山一角。按照華爲雲的設想,每座城市都將在AI大模型的賦能下不斷進化,這種進化帶來的效率提升和幸福感將向社會的方方面面傳遞。

最振奮人心的是,這幅有關智慧城市的圖景不再遙遠,黃瑾還在現場正式發佈《一城一雲服務城市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下文簡稱白皮書),爲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未來已來,智慧城市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01、歷史進程中的“一城一雲”,打通城市數字脈搏

如果把智慧城市理解爲一顆參天大樹,那麼最接近樹根部分的就是“政務雲”。

早在2011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國家電子政務“十二五”規劃》就首次提出“雲計算服務優先”模式,鼓勵政務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向雲計算服務模式的電子政務公共服務平臺遷移,中國“政務雲1.0”階段建設正式起航。

但在行業發展早期,出現了不少急於跑馬圈地的雲服務商,包括“0元中標”、“虛假承諾”等行業亂象也層出不窮。

隨着問題的逐步顯現和雲基礎能力的廣泛構建,行業進入了以“信息系統遷移上雲”爲主要特徵的“政務雲2.0”階段,全國信息基礎設施的領先地區開始發揮帶頭作用主動“上雲”,城市治理各業務部門的數據聯通初見成效。

雲端業務、數據量的激增,讓系統化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上日程。“政務雲3.0”時代正在加速雲上業務創新,開啓一個百花齊放,業務應用敏捷創新的新起點。

事實上,在政務雲建設過程中沉澱下很多無形資產。比如分佈式雲、雲原生等先進技術模式;各種新型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孿生城市理念等,給予智慧城市建設更多的想象,這些最終也成爲華爲雲“一城一雲”理念的寶貴養料,讓“一城一雲”完成了從理念、實踐到走向成熟的自我進化。

“一城一雲”以政務云爲核心,形成一體算力調度體系、協同數據治理體系、共性能力支撐體系以及統一應用生態市場,面向政府治理、產業發展、社會服務等提供安全可信、長效運營的“城市一朵雲”服務。

換言之,就是以AI大模型和數據互聯互通爲基礎,讓城市每個角落的“數字脈搏”被感知、賦能。

02、以科技之光,點亮智慧城市每個角落

據IDC預測,我國智慧城市相關投資年均複合增長率在2022年至2025年間約爲24.49%,2027年市場規模將達到75萬億元。與之相應的,市場有關智慧城市的解決方案更是層出不窮。

這就衍生出一個關鍵問題:相較於其它方案,華爲雲的“一城一雲”究竟有哪些差異性和亮點?

對此,白皮書明確給出了“一城一雲”的6大關鍵特徵:

一體化雲,集約共享:綜合雲原生和分佈式等先進技術,將邊緣雲節點、內容分發網絡等基礎設施向區縣的下沉部署,提高算力等資源的使用效率,讓包含政務雲、行業雲、公有云等的一朵“城市雲”互聯互通、統一納管,實現資源分配和流動性的最優解。

數據要素,潛能激活:依託於完善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推動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數據匯聚、治理與高效共享、有序開發,更敏捷、全面的調動起數據資產,讓數據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數智化服務能力和應用。

應用現代化,價值導向:直面城市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通過應用分發市場,將不同單位、不同功能的應用聚合在“城市雲”之上,打造“服務導向”的城市應用體系,降低各類機構的使用成本,提高業務效率。

一雲多芯,安全可信:通過屏蔽底層異構芯片的差異,提供統一的雲計算環境和管理方式,充分使用安全可信的技術與產品來打造安全、可靠的數字化雲底座。以本地備份、同城雙活、異地容災等體系能力,有效保障信息系統業務連續性,保證虛擬機、雲平臺、網絡邊界等的安全運行,讓用戶高枕無憂。

SRE&運營,可靠保障:“一城一雲”通過SRE運維,提供資源規劃、網絡設計、流程優化、安全保障等可靠運維服務,確保數字城市能夠全方位、全週期的穩健發揮作用,讓城市各領域都能“上好雲、用好雲”。

超算/智算,普惠泛在:整合“智算”算力服務後,“一城一雲”可以面向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能製造場景進行豐富的任務交付,甚至可以覆蓋氣象建模、石油勘探等垂直領域,普惠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

從6大關鍵特徵中可以看出,“一城一雲”既有安全穩健的底層部署,又有爲全場景造血、賦能的統一算力資源和數據要素,同時最大化減少了各類機構的使用成本。

看完這套完善的頂層設計,第二個問題也就呼之欲出:如何讓這6大特徵在落地實施階段發揮最大效力?

對此,華爲雲提出了“三步走”路徑:即“資源整合,推進一體算力調度”、“能力聚合,加強共性中樞賦能”和“生態耦合,強化長效運營服務”。

首先,“一城一雲”的第一步需要充分因地制宜,結合城市數字化基礎、轉型需求和政策要求來打造集約高效的雲原生城市一朵雲,讓算力像“插座”一樣與城市各級各機構現有云基礎資源無縫銜接。

有了這樣的一體化基礎後,就可以通過“第二步”,將華爲雲數智服務能力向各行業、各層級的應用賦能,通過盤古政務大模型整合NLP、CV、多模態等多種大模型能力,讓智慧政務高效落地。

第三步,是依託於新一代安全防護體系,建立一個繁榮、多元的本地應用市場,將孵化出的優秀應用在全國推廣、複製,形成一套因城施策的數字轉型諮詢、上雲遷移、解決方案適配、應用開發、品牌推廣全週期運營服務。

當“三步走”積累起大量數據後,白皮書還主張建立一套全面、客觀、科學的評估標準,發現項目當中的不足和短板,促進“一城一雲”快速迭代、創新,實現從“政務雲”紮實佈局,到“城市一朵雲”,再到“城市智能體”的進階。

“一城一雲”問世前,有關智慧城市的宏大設想也不在少數,但多是言過其實的“空中樓閣式”暢想。彼時,行業的很多解決方案想象力十足,只是到具體場景時,往往在完整性、安全性、兼容性方面存在問題,無法如約落地。

反觀“一城一雲”,既給出了星辰大海的目標,也有精確到一磚一瓦的演進路線和全場景、鏈路自主可控的技術實力。

它不是簡單拿一套通用方案去售賣,而是在全球服務過的超800個城市數字化項目中提煉精華和共性,再結合落地城市整體現狀、發展戰略、數字化轉型基礎與訴求,深入到政府治理、產業發展、社會服務裡的各個細分場景去精雕細琢。這種實事求是、以結果爲導向的態度,纔是智慧城市服務商最該具備的專業素養。

從城市更新視角來看,這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基建”計劃:

撥通政府服務熱線時,有溫度而不失專業能力的智能客服耐心解決各項問題;智能工廠裡,產線規劃會結合全球供需關係合理優化;在銀行網點,櫃員在智慧助手的幫助下爲客戶帶去更高效的財富管理服務;城市電力網絡保障上,輸電線巡檢作業效率將大幅提升...小到一次體育館、商業綜合體的遊玩,大到社區共治、政務服務,都將因此而受益。

它比高速公路連通城市與鄉村更加意義非凡,將用AI大模型打通整個城市的“數字脈搏”,以此來點亮智慧城市的每個角落。

03、未來城市,興於雲上

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曾提出過“光輝城市”理念:他試圖設計出能夠普惠居民,以極致生活效率驅動的城市模型,來對抗資源分佈不均、交通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這個有關未來城市的設想,主張以“摩天大樓羣”的方式讓城市向上生長,以此來節約大量土地資源,打造自然、公共空間並重,娛樂性與安全性共存的未來城市。只可惜,這個“一體化”的建築學設想很難成爲現實。

到了AI大模型時代,華爲雲基於“一城一雲”理念推出的雲原生“城市一朵雲”解決方案,在另一個尺度上讓“光輝城市”成爲可能:它不需要對城市有形之物大動干戈,而是用科技的無形紐帶,提升城市千行萬業的運轉效率。

針對不同城市的痛點和問題,“城市一朵雲”能延展出更具顆粒度的場景應用能力,讓合作伙伴對症下藥,完成智慧城市建設。截至目前,很多華爲雲的合作伙伴在“城市一朵雲”的應用探索中,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光輝城市”。

在自主創新上,華爲雲攜手成都市共建的關鍵政務應用“智慧蓉城”,基於成都鯤鵬政務雲底座,已經承載“智慧蓉城”數據資源體系、體徵系統、物聯網感知、區塊鏈平臺等7大核心應用。

“智慧蓉城”推出後大大方便了辦事羣衆,應用上線以來,實現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100%最多跑一次、90%可全程網辦,12345熱線等平臺受理各類社會訴求593.7萬件,訴求解決率、羣衆滿意率均達90%以上,讓更多“民聲”轉變爲民生,全面提升了成都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與此同時,“一城一雲”能力還下沉到各個區縣,重慶雲陽縣攜手華爲雲實現全縣所有非涉密政務信息系統同上“一朵雲”。爲讓返鄉人員就近就業,還打造出“家門口就業”小程序,有效解決企業用工難、求職者找工難等問題。四川省大竹縣與華爲雲的合作中,創新打造了“智慧城管平臺”,針對小區亂停車、夜市噪音大、綠化帶損壞、佔道經營等問題建立了羣衆快速反饋通道,提升市民滿意度的同時增強了城市管理水平。

在AI賦能城市治理上,廣州市白雲區政府與華爲雲成立了全國首個盤古政務大模型實驗室。在政務視頻創新上,以攝像頭加智慧大腦的精準判別,爲城市提供7*24小時的“慧眼識事”。在政務交互上,盤古政務大模型比人工大幅效率提升了100%,讓政務諮詢可以專業、有溫度、流暢、智能的服務羣衆。

在長沙,長沙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攜手華爲共同打造全國首個省會城市的視頻雲平臺,解決了過去視頻數據割裂、數據價值單一、項目重複建設等問題,以視頻應用織就了守護城市安全的“保護網”。公共安全、交通、應急、消防等各委辦局通過新建專線或者利舊電子政務外網已有專線,與政務雲網絡高效互通,形成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行業專網多網匯聚共建,建設高效視頻互通平臺。長沙市應急指揮大廳的大屏,則可以縱覽城市的每個角落,爲建設宜居、韌性、智慧的現代化新長沙保駕護航。

在可信數據庫的建設中,華爲雲和徐州市水利局圍繞“智慧水利”系統,打造了集防汛抗旱、供水、排水、水資源、工程管理、南水北調、農村水利、OA八大業務的集一信息平臺,面對Oracle數據庫分析卡頓、數據丟失等問題,平穩替換至可信數據庫,爲地市級的水利信息化建設開創出一條創新示範之路。

華爲雲與西安市建設的西安市一體化政務數據中臺,彙集數據資源總量36.9億條,形成了人口、電子證照、宏觀經濟等6個基礎庫和一件事一次辦、電子材料等10個主題庫,爲各類應用場景提供數據支撐。

在城市“一網統管”實踐中,廊坊開發區攜手華爲雲建設的開發區政務雲平臺,構建了一個全域協同、立體感知、不斷演進的城市智能體。通過建立“一網統管”運行機制實現了多渠道來源接入、多網格融合管理、多部門協同處置和統一績效考覈評價的“三多一統”管理體系,實現了免費WIFI信號覆蓋、路段積水監測、消費券發放、政務預約、智慧消防等場景的全面提效。

湖北省十堰市與華爲雲打造的“武當雲”平臺,在態勢感知上集成了十堰市水利局、水文局、環保局、氣象局、自然資源規劃局等7家單位43個業務系統,共計2500萬條數據。通過物聯感知,實現事件處置一鍵下達,實時跟蹤展示任務執行進展和結果,可視化展示應急處置力量,做到防汛抗旱平戰結合,高效指揮,平臺應用統一發現、統一分撥、統一處置、統一辦結。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發現,華爲雲能夠成爲智慧城市首選服務商有其必然性所在。

一方面,在“一城一雲”的理念指導下,華爲雲可以打造一勞永逸的雲底座,爲項目方免去了重複作業、應用場景頭重腳輕等後顧之憂。這個牢靠的“數字地基”,可以讓後續的智慧城市建設開足馬力。

另一方面,華爲雲的應用生態能滿足多數業務需求,以低成本、高可行性的方式覆蓋了主流智慧城市場景,其中還有上百項政務場景化AI能力,僅樣本標註一項能力就可以節省80%的人力。這就避免了“紙上談兵”和項目投入過大等實質性問題。性能高、穩定性強、安全性有保障這“三駕馬車”,讓相關應用能夠在每個細分領域發揮效力。

最重要的一點是,基於多年來華爲雲在政務領域的經驗積累和應用實踐,將行業知識know-how與大模型能力結合,重塑千行萬業,錨定政務領域,現在大模型推動“數字政務”落地,不斷提升爲民服務效率,高效處置每一件事。同時,通過盤古政務大模型自學習能力,積累超過300個場景算法,智能感知覆蓋海量城市場景。

與此同時,盤古政務大模型是國內唯一從硬件到應用全棧自主創新的大模型,過去城市業務需求量龐大且複雜,算法創新慢,盤古政務大模型可適用於各類應用場景,快速迭代,而且能爲城市提供“開箱即用”的開發工具鏈套件,再結合全國150+政務雲運營經驗,大模型更快、更高效的解決城市突發和應急問題,同時基於大模型中心,打造本地產業生態,快速發揮產業價值。

在華爲雲看來,AI大模型正在成爲城市創新的重要引擎,預計未來兩年會落地50%以上的行業核心場景。

這也意味着,“一城一雲”裡的這朵“雲”,將有無限的延展空間,爲更多、更細分的場景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各類算力資源的彈性和韌性也將隨之而提升,爲更宏大的智慧城市運營目標提供可行性支撐。一個以卓越運營能力驅動,不斷釋放雲潛能,讓運維管理、用戶體驗、業務雲化率持續優化的長效機制紮根於城市。

隨着越來越多的“一城一雲”標杆案例拔地而起,現有服務體系、生產要素還會進一步走向規範化、標準化,最終普惠每一座城市、每一個項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