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入局汽車五年:兩次換帥,三種路線,一個目標

文丨竇亞娟編輯丨冒詩陽

戰略清晰、投入堅定、組織強悍,這讓華爲在進入任何一個新市場時,所向披靡。但在汽車業,它卻展現出了罕見的猶豫和階段性模糊。

2024 年,是華爲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五年。過去幾年中,華爲先是嘗試以供應商的角色切入汽車產業,連續數年合作方寥寥。爲了將華爲在汽車智能化業務上的投入落地,華爲前後嘗試了三種模式,從提供零部件到幫車企定義產品、銷售,華爲參與深度不斷加深。

其中,智選車是距離 “造車” 最近的一種模式。去年 9 月,華爲和賽力斯合作的問界新 M7 銷量爆火,隨後智選車模式開始被放大,華爲深度參與的四個汽車品牌問界、智界、享界和傲界陸續公佈。

很長時間裡,智選車是華爲進入汽車行業最有效的方式,是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下稱 “車 BU”)的最大客戶,是華爲在汽車產業中所摸索出最有效的路徑。車 BU 只提供標準零部件和全棧解決方案兩種模式,智選車還深度介入產品,提供渠道,幫車企把產品賣爆。

如今,一些微妙的變化正在發生。

有接近華爲高層的人士透露,近期,華爲內部近一步明確了智選車的業務邊界,加強了規範性。

在 4 月份的中國汽車百人會上,餘承東表示,今年前三個月智選車已經實現扭虧爲盈,同期車 BU 接近盈虧平衡,預計 4 月份後能實現盈利。原本車 BU 計劃在 2025 年盈利,如今目標被提前了一年。

問界不斷衝擊新勢力銷量排名第一的同時,車 BU 的處境變了。車 BU 突然擁有了大量車企客戶,包括長安、東風,甚至日本三大車企之一。一位接近車 BU 的負責人透露,訂單多到需要做取捨。另一方面,持續兩年的車 BU 分拆,在今年 8 月有結論,大型車企長安會成爲股東。

在過去,智選車是車 BU 最重要的客戶,智選車賣得好,車 BU 才能出更多單。“在客戶需求出現時間和資源衝突時,在華爲內部,智選車需求的優先級要高於其他客戶。”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稱。

資源有限、但客戶激增的情況下,優先服務好車企客戶還是捆綁更深的智選車,兩者之間存在衝突。

4 月 30 日,餘承東卸任華爲終端 BG 的 CEO,轉而擔任該業務線董事長。餘承東仍保留華爲車 BU 董事長、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 IRB 主任職位。5 月 15 日上午,餘承東在履新後第一次出現在問界 M5 的交付現場。

在華爲內部,終端 BG 直接負責智選車業務。華爲高層中,餘承東是智選車最堅定的支持者。

依靠零部件模式,成爲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大陸,是華爲在汽車產業最初的定位。此前,這條路徑走不通,纔有了智選車模式。

但在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智選車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誰也無法保證下一款車能成功,哪怕是擅長做爆款的理想。

但在智能化成爲共識的現在,車 BU 的不確定性卻降低了,消費者一定會越來越在意汽車是否夠智能,優秀的供應商有機會勝出。

華爲如何平衡智選車和零部件兩種模式,是其在汽車產業最大的看點之一。當車 BU 被分拆,客戶和資金不再成爲問題,華爲或將再次重估智選車模式對於汽車業務的戰略意義。

車 BU 訂單激增

等待了半年,幾百位應屆生終於在五一假期前,收到了華爲 HR 推進簽約三方的消息。

他們將要加入的團隊是華爲車 BU 團隊,其中多數人在去年 11 月收到通過面試的口頭通知,簽約時間一再推遲。

和華爲老員工不同,這些應屆生的簽約主體不是華爲科技有限公司,而是分佈在上海、深圳和各地的 “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今年 1 月,華爲註冊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爲 10 億元人民幣。公司法人、執行董事、經理爲鄭麗英,監事爲宋柳平。兩位成員均是華爲高管。

引望被認爲是華爲車 BU 新的主體。拆分車 BU 是華爲在兩年前做的決定,華爲希望同大車企綁定,將車 BU 部分股權賣出去,華爲技術入股。

去年 11 月,長安和華爲敲定了合作。長安及其關聯方將進行投資,股比不超過 40%。目前,雙方談判已經到了最終階段,長安稱不晚於 8 月 31 日宣佈最終交易。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透露,簽約時間從 6 月推遲到 8 月底的原因是,估值和條款談不攏,華爲希望能按照約 2000 億元人民幣的估值進行交易。現在已經到談判的最終階段。

據華爲官方,車 BU 目前共有五大解決方案,對應的產品將注入到合資公司,包括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雲、AR-HUD 與智能車燈。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談及投資華爲車 BU 時表示,華爲承諾不從事整車業務,不從事新公司涉及的業務。

合資公司進展的遲緩,是導致應屆生延期入職的原因之一。車 BU 沒能證明自己的商業前景,使得高估值變得困難。

如今,這些開始改變。

車 BU 零部件業務突然進入增長期,不缺客戶,開始缺人。

如果要把四家智選車、十幾家車企零部件的大盤子做起來,華爲車 BU 需要一次大規模的人員擴張。“智選車和車 BU 加起來最起碼需要 2 萬人,現在車 BU 有 7000 人,智選車團隊也不過幾百人。”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說。

車 BU 業務量的激增,導致人不夠用。車 BU 今年啓動了大規模的校招,新員工近 800 人。目前,車 BU 還在持續招聘中。

在 4 月 24 日的車 BU 技術發佈會後的羣訪中,副總裁遲林春談及客戶時說,三大央企(一汽、東風、長安)、三大地方國企(北汽、上汽、廣汽)、四大民企(比亞迪、吉利、長城、奇瑞),還有一些造車的新勢力,“都用我們的方案”。

華爲先後通過三種模式進入汽車市場,包括零部件、HI 和智選模式,三種模式介入的深度逐步遞增。

華爲並不想變成一家車企,而是將技術和部分品牌力出售給車企。智選車和 HI 模式的誕生,更像是爲了解決零部件模式所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其中最直接的標準零部件模式終於開始收穫大量訂單。

據我們不完全統計,或將以零部件模式和華爲展開合作的汽車品牌有:

車 BU 目前有 7000 人的團隊,既要承接智選車的需求,又要給各家車企供應零部件。負責市場的遲林春說:“有時候研發說,老遲,你不能再接了,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研發資源去接那麼多的活了。”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透露:“早在一年前就已經出現研發能力匹配不上客戶的情況了,當時,智選車的優先級是最高的。”

爆發背後,成爲 “電子螺絲釘” 有了可能

4 月 24 日,車 BU 發佈新品牌 “乾崑”,這項誕生五年的零部件業務,開始有了獨立的品牌名。車 BU 將零部件業務打包爲 “乾崑 ADS”、“乾崑車控”、“乾崑車雲” 等解決方案,方案全都圍繞汽車的智能化。今年北京車展上,東風、廣汽、長城和一家日本車企都在和華爲接觸。

這與華爲車 BU 剛進入市場時的情況很不一樣。

在選擇華爲之前,大多數車企判斷智能電動車的下半場是智能化,它們中的多數,希望通過自研來解決智能化的問題。2020 年前後,大量車企自研智能方案。

一些車企對華爲的方案保持警惕。汽車智能化領域的供應商,與傳統的供應商不同。傳統模式下供應商是 “黑盒交付”,車的功能升級以數年爲週期,車企將零部件需求交給供應商,供應商交付的方案只需要通過車企的測試,便可以裝車,車企和供應商分別守住自己的技術秘密。

但在智能化領域中,汽車需要做到更頻繁的 OTA ,實現這一點,要麼整車廠向供應商開放車輛的大部分接口,要麼供應商就得將技術開放給車企。

在 “自研潮流” 最盛行的 2021 年,華爲發佈了智能網聯汽車全域解決方案 “Huawei Inside”,一些整車廠對華爲採取了防禦姿勢。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發表著名的 “汽車靈魂論”,擔心華爲奪走汽車的靈魂。

當時,科技和互聯網公司扎堆進入汽車行業,試圖定義和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生態。他們很快發現,車企和互聯網公司的體系、溝通方式差別很大。

一位互聯網高管曾回憶,公司的汽車業務負責人在和車企客戶溝通時觀點不合,負責人甚至要摔文件走人。“互聯網公司認爲自己來拯救傳統車企,但車企卻認爲它只是一個不重要的供應商。” 上述人士說。

一位車企人士稱,相比其他互聯網公司,當時華爲的服務態度更誠懇,“每次見面都會帶來新的解決方案”,但華爲卻面臨車企的 “信任危機”。

華爲要求車企開放底盤域和動力域的技術,受到車企牴觸,“我們當時認爲華爲是想進入我們的神經、身體,然後把我們變成它。這在汽車行業是行不通的。” 一位和華爲接觸的車企人士說。

很多車企警惕合作,這導致華爲車 BU 初期客戶並不多。

除了車企的警惕外,早期車 BU 還面臨另一個困難,沒有量產經驗,導致自身的技術和服務能力不夠。

在初期的幾個合作中,華爲表現得不如現在好。2019 年末,華爲車 BU 派來幾人,希望和廣汽深度合作車機系統。據一位參與合作的人士回憶,“華爲對推進合作非常積極”。

這次合作並未順利推進。一方面是技術不成熟,上述人士稱,華爲給的方案是用兩個消費級的芯片做安全冗餘,並非車規級芯片。

種種原因加持下,華爲零部件模式進入困難期。華爲車 BU 最開始技術落地不順利,第一款用來打樣的極狐 HI 交付延遲。

華爲汽車業務的轉折點發生在去年 9 月份,不被看好的問界 M7 改款上市後突然爆火。

智能化是問界 M7 最重要的賣點。2021 年發佈的問界 M5 僅搭載了鴻蒙座艙和電驅,而去年換代的新 M5、M7 ,增加了華爲 ADS 2.0 高階輔助駕駛系統。智界 S7 還首次搭載華爲途靈智能底盤、800V 高壓架構下的動力系統等。

隨着 M7 的大賣,車 BU 的技術被驗證成熟,也開始形成品牌效應。問界 M7 的爆火已經部分驗證了智能化對汽車產品力的提升,一輛車可落地的智能化水平,開始更直接的影響消費決策。

隨着問界每週銷量持續衝擊新勢力榜單第一名,智能駕駛在汽車購買決策權重中排名不斷提升,汽車轉型也逐漸開始進入下半場 “智能化”。消費者用錢投票,刺激着傳統車企做出選擇--要 “靈魂” 還是要銷量?

面對不斷被蠶食的市場,不少車企堅持自研的決心開始鬆動,開放心態,願意嘗試任何能提振銷量的方式。

傳統車企開啓自研智能化戰略距今也將近四年時間。今年 4 月的前兩週,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首超 50%,汽車轉型已經來到了下半場。

智能化供應商的轉機出現了。不少車企已經發現智能化自研投入效果不明顯,但轉型已迫在眉捷,開始轉向尋找供應商。

傳統車企中,大衆是智能化投入最激進的。去年,大衆集團旗下的軟件公司 Cariad 進展不順,軟件部門裁員 2000 人,導致其新軟件架構進一步推遲。

爲了應對中國市場的競爭,大衆找到三家智能化供應商。首先,Cariad 與地平線共同出資設立了酷睿程,爲大衆提供智能駕駛;小鵬和大衆將共同開發電子電氣架構 CEA,包括區域控制器、中央計算平臺、雲平臺、後臺互聯等功能;大疆車載的智駕方案也將出現在大衆途觀和邁騰的部分車型中。

大衆曾在 2020 年考慮過入股車 BU,但合作因估值未談攏而告終。車 BU 投入最大和最值錢的是智能駕駛,這也是最難估值的業務。當年智能駕駛的價值還未凸顯。

有業內人士評價,“車企自研做軟件未必會成功,而且效果很可能不如華爲。華爲已經到了底層系統,車企可能還沒入門。自研幾年轉過頭買華爲的方案可能性很大。”

華爲車 BU 車雲負責人理廖振欽也曾說,面對 “軟件定義汽車” 的趨勢與特斯拉的崛起,有些企業開始快速擴張軟件開發隊伍,這可能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軟件團隊的質量比數量更重要,軟件高手的效率可能是普通人員的十倍甚至百倍。

“智能電動汽車時代與十多年前的智能手機時代驚人地相似。十年前我負責華爲終端,我當時深刻的感受是,這樣激烈的市場競爭或者行業大的變遷,很多巨頭恐怕很難活得下來,很多手機廠家會消失。” 餘承東認爲, 2025 年將會是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一個分水嶺。

華爲再次面臨選擇

現在對於車企最大的考驗,不是通過全域自研來成爲特斯拉,而是及時交付智能化水平過關的產品。

華爲確實站在離 “造車” 很近的位置。

汽車行業向 “軟件定義汽車” 轉型,汽車也需要數字系統架構,軟硬件管理整車的能力。華爲自通信領域起家,橫跨芯片、系統、雲、人工智能、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具備智能電動汽車所需的底層能力。

但華爲一直剋制親自下場造車。這在華爲十年前的一次關於 “寶馬和特斯拉競爭誰會贏” 的爭論中便有跡可循。

2013 年底,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在年度幹部會議講話中,給出了和主流判斷相反的答案。

“我支持寶馬不斷地改進自己、開放自己,寶馬也能學習特斯拉。” 他認爲,汽車有幾個要素:驅動、智能駕駛、機械磨損、安全舒適。“後兩項寶馬居優勢,前兩項只要寶馬不封閉保守,是可以追上來的。”

車 BU 和智選車兩者的生意難度隨着外界環境不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任正非對智選車業務的態度雖然並不明朗,但多次聲明 “華爲不造車”、禁止智選車使用 “華爲 /HUAWEI” 品牌。

五年前,華爲以 Tier 1 的定位正式入局汽車行業,成立車 BU。在 2019 年上海車展上,時任華爲輪值董事長的徐直軍發言稱,“華爲不造車,而是聚焦 ICT 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

由於技術不成熟、車企不信任、車企選擇自研等原因,車 BU 最初的產品並不好落地。HI 模式和智選車,更像是爲彼時華爲走不通的標準零部件模式找到的出路。

2021 年 5 月,餘承東被任命爲車 BU CEO,他很快找到一個投入見效更快、更可控的模式——智選車,在已有車型上連接華爲現有技術,並在華爲門店售賣。

這樣既能快速讓 車 BU 投入巨大研發費用的技術能夠上車,又讓華爲終端的經銷商們,有了新的大單品。

餘承東要求第一款智選車賽力斯 SF5 在 2021 年 4 月的上海車展上市。當時智選團隊只有 3 個月的時間進行改造。智選車一開始也並不順利,沒賣多久,就有 SF5 車主反映,其實際油耗比宣傳高、車機卡頓等問題。

現在看來,當年上市極狐阿爾法 S HI 版本和華爲智選賽力斯 SF5 是兩款極端的車型。一款是,車 BU 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 “能用的全都用上”。另一款是,終端急着想賣車,所以內部定義是 “只要連接上華爲技術就叫智選”。也因此,兩款車的銷量表現並不好。

爲了提振銷量,餘承東從組織、產品、宣傳上嘗試了各種辦法。

組織上,餘承東對車 BU 進行了組織調整,在接手車 BU 後,他在內部呼籲員工轉崗,“來支援車 BU”,當時不少因制裁而進展緩慢的業務線員工加入了車 BU。餘承東還派原終端 BG 手機線的管理層進入車 BU,配合接下來的智選車業務。 “車 BU 幾乎所有的一、二級部門負責人都換成了終端的人。”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在 2023 年說。

在宣傳上,2023 年 3 月,餘承東在華爲終端春季旗艦新品發佈會上,第一次使用 “HUAWEI 問界” 宣傳詞,計劃把 “HUAWEI” 烙在智選車尾。但被任正非緊急叫停,要求整車宣傳和外觀上不能出現華爲 /HUAWEI 的標誌,問界門店緊急撤下所有宣傳物料。

在產品定義和管理流程上,餘承東把之前手機的經驗帶到了汽車上。2021 年,華爲和賽力斯成立 “問界” 品牌,在半年時間密集發佈 M5、M7 兩款車型。爲了快速迭代新品,打出上市節奏, 2022 年中 M7 一發布,華爲就開始籌備改款 M7 上市。

“餘承東每天早上醒來刷一小時花粉論壇,全網看車主評價,任何負面評價他都會發在一個所有技術負責人的大羣裡,誰的問題誰去解決。” 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稱。

入局汽車這幾年,餘承東投入了很大精力,在他看來智選車業務的發展能夠幫助車 BU 實現盈利。

在理想,團隊已經習慣於 CEO 李想在發佈前對外觀、座椅進行改動,在華爲也一樣,“M7 發佈前一個月,他曾要求改後備箱,要求必須能裝下高爾夫球杆”。一位接近華爲的人士說。

餘承東還帶來了消費電子的審美,爲了能讓展車更漂亮,他要求問界中控屏默認是一張漂亮的壁紙,這樣更美觀。

但車主的使用習慣是默認地圖,因此團隊要做兩套桌面。他會在意車機佈局,比如爲什麼按鈕設計成直角。

和餘承東接觸過的人,都評價他學習能力極強,他和汽車業內人士頻繁交流,對汽車瞭解已經非常深入。在新品開發佈會前幾天,餘承東習慣去門店試駕競品。

在一系列努力下,改款問界 M7 上市後爆火,智選車帶火了車 BU 的技術。華爲汽車業務正式走向正循環。

餘承東在 4 月份的汽車百人會上說,今年前三個月智選車已經實現扭虧爲盈,而整個車 BU 接近盈虧平衡,預計 4 月份開始往後能實現扭虧爲盈。

如今來看,華爲在汽車業務上的兩個模式都是成立的。經過五年探索期後,智選車和車 BU 都有較大的可能性走出虧損。

汽車之外,華爲有更重要和迫切的業務要做。最近兩年,以 ChatGPT 爲代表的 AI 大模型爆火,國內各行各業開始探索大模型的應用方向。

“ChatGPT 對我們的機會是什麼?它會把計算撐大,把管道流量撐大,這樣我們的產品就有市場需求。” 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在去年的一次論壇中說。

任正非認爲,應用平臺不是華爲的選項,要聚焦在 AI 底層算力平臺,努力構建一個適應社會需求的算力平臺。“底層平臺會開放這點是徐直軍對我講的設想,在 2% 的平臺貢獻裡,我們佔一點點就行。”

去年 9 月,華爲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曾說,華爲希望能成爲中國的算力底座,爲世界構建第二選擇。

這意味着,對於華爲最重要的,是提高 “軟硬芯邊端雲” 的融合能力,持續投入 AI 、芯片、雲、通信等基礎研發方向,而非具體應用層。

無論是車 BU 代表的供應商模式,還是終端 BG 代表的智選車模式,最終都要服務一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只能是華爲的目標。

題圖來源:末路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