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堂香港門店全線關閉,行業整合下藥店品牌如何轉型?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李佳英 廣州報道

10月8日,華潤醫藥旗下連鎖藥店品牌“華潤堂”宣佈,由於業務受到外部不確定因素及各種營運挑戰的影響,經慎重考慮後,華潤堂決定於2024年11月8日關閉香港全線分店。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廣州華潤堂門店瞭解到,儘管華潤堂在內地廣州等地的店鋪數量並不多,但目前店鋪經營未受影響。

華潤堂品牌源自香港,在2020年,其內地門店業務已被華潤三九納入麾下。此次關閉香港門店,或許是華潤醫藥優化業務結構的一個縮影。在關閉部分門店的同時,華潤醫藥也在加速向專業化轉型,其DTP藥房數量在近兩年持續增長。

即使毛利率較低的DTP業務收入比重增加,帶動華潤醫藥的零售業務毛利率連年下滑,其亦未停下DTP藥房擴張步伐。

然而,在藥店盈利增長遇阻的大背景下,業界關於經營前景的擔憂仍揮之不去。隨着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在行業集中度提升階段如何謀得更多生存空間?

醫藥行業資深營銷專家李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端藥店仍存在市場,其主要面向高消費羣體,藥品零售行業未來競爭將集中在質量和服務方面。行業或經歷一輪洗牌後,藥店將向專業化、學術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服務內容也將更加細分和專業化。

香港門店全線關閉,釋放業務轉型信號?

華潤堂表示,華潤堂會員計劃將於2024年11月8日正式終止運作,屆時,相關會籍及會員積分將會同時失效及作廢,會員將不再享有會員購物折扣優惠及/或獎賞。

公開資料顯示,華潤堂品牌源自香港,前身是香港華潤百貨的“中成藥部”。在2020年,華潤三九將華潤堂內地門店業務攬入懷中。

根據彼時公告,2020年12月15日,華潤三九表示,擬收購華潤堂持有的華潤堂(深圳)醫藥連鎖有限公司100%股權。本次交易價款共計19046.99萬元,資金來源爲公司自有資金。此次交易對方華潤堂與公司均爲受同一間接控股股東華潤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和同一實際控制人中國華潤有限公司控制的企業。

一位廣州華潤堂門店工作人員表示,因疫情期間人員往來受限,無法跨境運營,內地線下門店零售業務已與香港地區分離。

華潤三九亦曾回覆投資者相關提問稱,深圳華潤堂主要從事內地市場的線下門店零售業務,主要在廣東地區,產品涵蓋滋補品、保健品、藥品、中藥飲片、健康食品、個人護理等多個領域,其中以中藥滋補品爲主。此外,公司產品感冒靈顆粒、三九胃泰顆粒等產品均有銷售。

對於醫藥零售行業發展,華潤三九曾表示,醫藥零售行業仍處於成長期,競爭加劇、集中度提升或淘汰等零售藥店供給側變化在短期內可能有一定影響,長期預計不會有太大影響。

當前,線下零售低迷,華潤堂香港全線關店更是引發了市場對高端藥店經營前景的擔憂。

李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端中藥和滋補品不僅用於消費,還廣泛用於送禮,具有禮品屬性。在高端市場,部分禮品屬性的產品甚至具備金融屬性。“與內地市場相比,香港及東南亞市場的消費屬性更爲純粹,而內地市場中有相當一部分滋補品用於送禮。因此,華潤堂關閉香港門店業務對內地市場的影響有限,兩者屬性不同。”

對於華潤醫藥而言,關閉香港門店或許是其優化業務結構的一個縮影。

華潤堂的門店服務曾被部分消費者詬病。在香港,對比萬寧、屈臣氏,華潤堂售出產品沒有價格優勢;在內地,華潤堂雖多進駐高檔商場,但未打出差異化。21世紀經濟報道瞭解到,華潤堂在廣州的門店多售出海蔘、魚膠、山參、冬蟲夏草等滋補品。

在營收方面,華潤醫藥2023年收入2447.03億元,其中製藥、醫藥分銷、醫藥零售三大業務分別佔收入比重16%、80%、3.9%。步入2024年上半年,其收入規模爲1285.98億元,上述三大業務分別佔收入比重16.5%、79.6%與3.9%。

整體看來,醫藥零售在華潤醫藥的收入板塊中所佔比例較低,而且該業務毛利率水平較低。

2023年,華潤醫藥的零售業務毛利率爲7.6%。對此,華潤醫藥認爲毛利率下降主要受業務結構變化影響。在更早之前,華潤醫藥的零售業務毛利率由2020年的10.3%,下降至2021年的9.2%。對於毛利率連年下降,華潤醫藥曾多次在財報中表示,主要因爲毛利率較低的DTP業務收入比重增加。

緩步擴張之餘,企業向專業化邁進

雖然DTP業務毛利率較低,但華潤醫藥還是走在DTP專業藥店數量擴張的路上。

據華潤醫藥2024年半年報,其通過華潤堂和德信行等全國或地域性品牌經營760家零售藥店,其中包括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專業服務(DTP)藥房275家(含雙通道藥店162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翻閱其此前財報發現,截至2023年6月底,華潤醫藥共擁有809家自營藥房,其中DTP藥房數量達到253家。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總計790家自營零售藥房中,DTP專業藥店共272家(包括雙通道藥店153家)。

由此看來,近兩年內,華潤醫藥每過半年接近關閉數十家門店。雖然總體藥房數量早已顯露下降趨勢,但DTP藥房卻在逆勢增長。

從行業來看,有的企業選擇關停,有的企業選擇放緩擴張步伐。

老百姓大藥房在2023年報暨2024年一季報解讀會上表示,爲提升區域市佔率和經營效率,且根據對部分城市統籌政策不友好的預判,老百姓大藥房主動退出了部分經營城市,公司主動關閉較多門店。

關於門店擴張,老百姓大藥房依舊野心勃勃。在上述解讀會上,老百姓大藥房還表示,2024年計劃開店4000家以上。2025至2026年公司門店將保持快速擴張,2025年公司計劃開店5000家,2026年計劃開店6000家。

近年來,藥店數量處於高速增長期。《2023—2024年度中國藥店發展報告》顯示,全國藥店門店數量從2019年的53萬家增長至70萬家。

東北證券也在其報告中指出,門店擴張仍是長期業績的核心驅動因素,預計未來幾年大部分公司將保持中高速增長,連鎖龍頭的擴張空間廣闊。又因爲2023年爲醫保統籌對接年,2024年爲醫保統籌落地年。上市公司有望在統籌對接後迎來客流及毛利增量。

老百姓大藥房也持相似觀點:“院外門診統籌支付政策落地和持續實施,將會推動院內處方持續外流,醫藥零售市場份額將會隨之提升。”

然而,另有業內人士認爲,藥店行業的擴張原動力主要來自於資本驅動,而非市場需求。

李衆表示,因爲醫保監管趨嚴,違規處罰加重,部分藥店選擇退出醫保協議。目前藥店面臨經營質量下降的挑戰,約有三分之二的藥店處於虧損狀態。

業內也有說法稱,“大型連鎖直營店是三分之一賺錢,三分之一不虧不賺,三分之一虧錢”。

在李衆看來,未來藥店行業可能會經歷縮減,預計最終數量將穩定在40多萬家。競爭將更加激烈,藥店將向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服務也將面向細分市場更加專業化,包括提供藥妝、預防保健等大健康類產品,以及成爲處方藥專賣店等。與此同時,隨着更多城市引入並執行線上醫保買藥政策,線上和線下藥店的融合趨勢也將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