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氣只是在做形象
★★ 別再怨嘆好心沒好報,做人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
★★ 只有「當你是你自己,世界纔會記住你」! ★★
只有擺脫「濫好人」的心態,纔有資格擁有不糾結、無負擔的人際關係。
在適者生存的世界裡,你必須適度保持強悍,才能讓人生突圍。
45篇重新定位自我的處世法則,
不是教你壞,是陪你痛快做自己,防衛你的正當利益!
【精彩書摘】
大多數人都會裝扮自己,心理學家認爲,這種行爲可視爲是在試圖完善自己的
形象,一旦意識到某種作法或行爲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完美,大家就會傾向於持續這種行爲;而保持好脾氣,就是其中一種,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比較隱晦的功利主義。
好脾氣通常是比較穩健的溝通策略,不過在很多時候,好脾氣也是一項形象工程。我們只是單純的希望向他人展示更好的自己,就像明明被對方的糟糕行爲惹得怒火中燒,卻還是選擇說好話,這麼做的目的,多半隻是想讓對方更信任自己,避免被認爲是一個毫無人情味、粗暴的人。
可是這種「更好」的自己,根本沒必要,因爲對於雙方的溝通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會讓自己陷入更加尷尬的處境。
「好脾氣的人通常比較受歡迎」,這種想法經常讓人誤解,使得許多人在與他人相處,甚至脾氣發作起來時會提醒自己:「我應該表現得更紳士一點,要讓自己看起來更有禮貌、更寬容纔對。」「我會不會因爲一些不恰當的言論,或是沒有及時剋制的情緒,而惹怒了對方?這會不會讓我看起來像壞人?」「大家隨時都在注意我的一舉一動,我要更謹慎小心,才能維持好人形象,不被其他人討厭。」
爲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完美、更受歡迎,我們會選擇犧牲一些自由及展現自我的機會,從長遠來看,這種打造個人形象的工程,無疑會讓自己陷入更加矛盾、艱難、狹隘的處境中。
畢竟當我們過於看重自己的形象時,就會不自覺的把精力放在取悅別人、贏得好感上,而不去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能力更進一步,在滿足他人需求的同時,也妨礙了自己的成長。
有時候,改造形象確實有其必要,但問題在於這種自我修飾並不保證能產生什麼效果,在剔除了個人的真實情感後,事情並沒有如同想像中那樣變得更好,我們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加容易成功。
相反的,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天才及成功人士,都沒有刻意掩飾自己。對他們而言,形象固然很重要,但並不需要過度在意,他們照樣會在他人犯錯時指着鼻子大罵、在辯論時毫無顧忌的說出自己的觀點、情緒低落時表達自己的不滿、利益受損時憤而做出反擊。從來沒有人能夠影響他們自由表達情緒,或是讓他們壓抑自己,也自然沒有人能影響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成功表現。
好形象應該是由內心自然散發出來,而不是靠一時的僞裝外在形象來達成目的。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壓抑自己,更沒有必要委曲求全,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會經歷情緒上的高潮和低谷,偶爾發脾氣也是人之常情,在必要時,甚至要釋放「壞脾氣」來展示自己的強勢。
●推薦書摘二:拒絕遲鈍,但要保持鈍感力
在談到好脾氣與壞脾氣之間的平衡問題時,有一個名詞叫作「鈍感」,可以作
爲最好的註解。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其著作《鈍感力》中,提出這樣的解釋:「所謂『鈍感力』即是『遲鈍之力』,也就是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而不要過分敏感。當今是一個壓力型的社會,跌跌撞撞的愛情、坐如針氈的職場、暗潮洶涌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像是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鈍感力就是人生的潤滑劑、沉重現實的千斤頂;具備不爲小事動搖的鈍感力,靈活和敏銳纔會成爲真正的才能,讓人大展拳腳,變成真正的贏家。」
渡邊淳一所提倡的是有意義的感覺遲鈍,強調的是對困境的耐力,是爲人處世的態度,是「爲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他從醫學、文學的角度分析鈍感力,並認爲鈍感力是人們應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的一個生存法門,擁有鈍感力的人在面對外界的侵犯時,能夠保持內心的平衡,並與社會和諧共處。由此可見,那些容易發脾氣的人,有時候很需要保持鈍感,才能儘量降低自己對外界的敏感程度,減少暴跳如雷的機率。
但是鈍感力並不是好好先生的標準配備,也不是老實人的特徵,許多好脾氣的人對外界環境同樣不夠敏感,可是這種不敏感只是一般的遲鈍表現,並不是鈍感力的作用,而大部分的好好先生就是這種普通的遲鈍。例如當某人不斷遭受無禮的批評和打擊,但是他對此仍舊毫無防備和覺悟,那麼就可以說這個人很遲鈍。遲鈍的人通常感覺不到外在的變化,對於壓力也渾然不覺,這種表現使得他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經常茫然不知所措。
此外,遲鈍的人對於外界的惡意常常保持無條件的寬容,這種﹁寬容﹂並非源自他們有包容之心,而是他們對於他人的惡意批評和侵犯根本就是後知後覺,或甚至不知不覺,因此多半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意識到自己遭受侵害。
想要弄清楚鈍感和遲鈍的區別,可以用ABC 理論來類比,A表示客觀發生的突發事件,是個人的直覺感知到的東西;B是大腦對於感官資料的處理過程,它指的是理性思考;C 代表了結果,也就是個人的輸出,包括行動、情緒等。遲鈍的人通常只會停留在A階段,甚至可能連A都搞不清楚,無法準確感知到相關的內容;而懂得使用鈍感力的人則是充分了解A,但是不會過分敏感,他們會平靜的分析A之後再透過行動直接表現出來。
許多人會將鈍感力和遲鈍連結在一起,認爲自己對外在環境表現出的「迎合」、「無所謂」就是一種鈍感力,可是真正有鈍感力的人,是懂得透過理性分析來輸出情緒和行動,而遲鈍的人則並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不知道自己被人侵犯、被人利用究竟意味着什麼。
一般來說,他人表現得太親切或太惡意都可能會形成威脅,但遲鈍的人對於外在的威脅缺乏積極應對的能力。舉例來說,當老闆突然沒事獻殷勤,給某個員工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處,或者突然關心員工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而此前雙方之間並沒有太多親近的接觸,那麼突如其來的示好就可能隱藏着一些危機,像是老闆可能有特別的事物想要利用這個人,或是老闆根本已經設好陷阱等着對方自己跳下去。這是表面上看來是「好的」的威脅,而遲鈍的人可能只看見表面上的善意,卻看不出背後可能存在的危險。
相反的,如果老闆突然三天兩頭刁難某個員工,經常毫無緣由的辱罵批評他,或者當面排斥和孤立他,這就屬於惡意的威脅,這種﹁壞﹂已經超出正常的上下級關係,很容易對人造成傷害和打擊。但是遲鈍的人面對這種情況,多半是感覺不到惡意,或者對這些情況不以爲意,在他們眼中自己的生活沒什麼兩樣,面對的環境也沒有太大變化。
遲鈍的人會被當成「好好先生」,被認爲擁有寬廣的胸懷,但實際上由於他們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常常也不懂得自我保護。而真正有鈍感力的人能夠更加理智的分析外部環境,理性思考自己付出行動和感情後可能帶來的結果,他們通常會保持良好的態度主動追求和諧,在一些小事上不會斤斤計較,而且多數時候都能要求自己別那麼敏感。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他們就好說話,或是會一味的容忍和退讓,在必要的時候有鈍感力的人也會發飆動怒,尤其在涉及個人核心利益和尊嚴的大事上,他們一定會毫不含糊的做出反擊。
不僅如此,鈍感的人也有脾氣,但不表示他們就會亂髮脾氣,而是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該發脾氣,什麼情況下又該保持冷靜,也知道爲什麼要發脾氣、脾氣該發到什麼程度,以及發完脾氣後該如何處理。
善於發脾氣的人多半懂得收放自如,他們能夠適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簡單來說這就是「制怒」。而善於制怒的人往往擁有比較強的鈍感力,看似對外界壓力不太敏感的他們,反而能夠妥善的控制局面,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拿捏得恰到好處,而這也使他們能夠更輕易的融入環境。
【作者簡介】
知名心理諮詢師、心理培訓專家。長期從事心理學研究和員工培訓工作,曾爲多家世界五百大企業進行員工心理的系統建構,在美國、韓國、上海等地舉辦數百場心理學講座。以專門研究「不好意思」、「勇於拒絕」等應用心理學相關議題,幫助千萬人與讀者取回人生自主權,做自己的主人。着有暢銷書《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別讓不懂拒絕搞死你》。
《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發光體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