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國民黨如何因應柯文哲與民衆黨的「羅憲困境」?(沈迺訓)
蜀亡後開啓的魏吳兩國南北對立的政治格局,似乎悄悄在臺灣啓動,對此,知臺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給了肯定說法「柯文哲推翻兩黨政治的挑戰結束了,臺灣政治可能迴歸傳統的兩大陣營對決格局。」(資料照,姚志平攝)
關於當前柯文哲與民衆黨的高度政治危機,國民黨究應採取何種戰略態度,或可汲取三國時代兩則經典範例作爲借鑑。
東漢末年,武勇驚人的呂布一度威震中原,連曹操、劉備等諸侯羣雄均畏其三分。可惜呂布有勇無謀,遠離賢臣嗜酒近色,部下離心離德,最後被部下出賣叛迎曹操。
呂布死到臨頭還在抱怨平日待部下甚厚,奈何衆人忘恩負義背叛他。就在曹操欣賞呂布武勇考慮收留時,呂布曾經幫助過的劉備竟說:「君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提醒呂布見利忘義兩度弒義父的黑歷史,終於讓曹操下定決心誅殺呂布,呂布死前不忘大罵劉備「大耳賊最不可信!」。
又有,三國末年,曹魏大軍大舉伐蜀,蜀漢積弱難擋,後主劉禪遣人向孫吳求援,吳主聞訊後一邊由江東派兵攻打魏吳邊境的壽春企圖牽制魏軍,一邊由荊州派兵入蜀救援。未料大軍尚未抵達蜀國,後主劉禪就已舉國降魏,進退兩難的吳軍決定攻擊蜀國邊境永安城企圖分一杯羹,結果擁有兵力優勢的吳軍反而在堅不降吳的蜀將羅憲用極少數兵力抵抗下最終悻悻然退兵,羅憲最終在魏軍抵達後依照後主降魏的詔令降吳。
現時柯文哲與民衆黨的艱困處境,與當時呂布和麪臨滅亡的蜀漢不巧有着幾分神似。前者,呂布的個性讓他最終衆叛親離,淪爲階下囚,連以仁義著稱的劉備都選擇「放生」這個曾經基於利益而幫助過他的恩人,劉的動機極可能是難忘收留呂布在先,卻遭背刺奪城之痛。
後者,當時東吳並非沒想過救蜀,然而東吳自身難保,一方面只能選擇派少數兵力佯攻壽春,而非舉國進攻;一方面蜀國被魏軍大部控制後,吳國基於利益考量也必須選擇多佔城池,根本顧不得吳蜀兩國盟約的政治道德,何況蜀國都已投降。而羅憲在盟友東吳勸降與受降魏國兩個困難選擇之間,最終選擇降魏不降吳,其原因表面當然是遵從舊主降魏的指令,但現實的原因很簡單,就像羅憲的老師譙周勸劉禪降魏的理由一樣「再辱之恥,何與一辱。」,投奔東吳只能稱臣,既然都是稱臣,何不直接投降強大的魏國?東吳遲早是魏國的囊中之物,難道還要再降一次,受第二次恥辱?套一句現代的廣告臺詞即是:「你早晚都要降魏的,爲什麼不現在就降?」
兩則經典舊事足堪爲當下國民黨的政治行事準則,現時兩個在野黨的脆弱合作的現狀,主要是讓國民黨在立院仍然有過半優勢來掌握主導立法與預算等政治權力的維持,藉以換得一定的政治資源挹注黨中央與地方派系的利益。
然而這個現狀的維持極爲困難,一旦柯文哲進一步遭到司法的凌遲處置,民衆黨形同滅黨而羣龍無首,諸多人會陷入「羅憲困境」—究竟要傾綠還是傾藍?然而樹倒猢猻散的蜀國衆臣連同羅憲在內無一人投奔東吳,原因很簡單—只要魏國能保證他們的政治利益—繼續有官做。
一旦柯文哲無法控制民衆黨時,也意味着民衆黨的前景將如同亡國之蜀,那麼民衆黨檯面上立委以降的從政人士在預知到政治生命可能只剩下不到3年的倒數計時開始時,他們會選擇堅守政治志節維持立院在野合作的存在?還是選擇向現實利益靠攏,降志折節,將他們手中僅剩的籌碼用來變現資源,在立院當起假中立真投綠的民意代表?再進一步的殘酷思考是,最後的柯文哲在困境之下會選擇投奔東吳,還是體面的降魏保其不失公爵富貴?
蜀亡後開啓的魏吳兩國南北對立的政治格局,似乎悄悄在臺灣啓動,對此,知臺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給了肯定說法「柯文哲推翻兩黨政治的挑戰結束了,臺灣政治可能迴歸傳統的兩大陣營對決格局。」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其實不論國民黨現在做出何種樣式的表態與行動,真助民衆黨或假助民衆黨或不助民衆黨,甚至選擇效法東吳攻擊永安城的政治動作,最終都不會影響到歷史進程。真正會影響歷史進程的只有國民黨自己的救亡圖存決心與行動,領導人的良窳更是能否帶領黨走下去重返榮耀的重要關鍵。孫權在則吳興,孫皓在則吳亡,歷史已將一切都預告在前了。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