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長者接種猝死 應有應變策略(賴秀穗)

防疫單位應該有應變的策略,讓長者接種疫苗時,不會在緊迫的環境下進行,如預先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年長者可隨到隨打或到家中施打等,減少猝死的案例。圖爲中和警分局派員前往接種站協助長者施打疫苗。(中和警分局提供)

緊急使用授權上市的AZ新冠肺炎疫苗,6月15日起針對75歲以上的年長者施打,一週內就有近七十位老人的猝死,有關單位及醫師專家們,都說這與疫苗接種無關,沒有超過臺灣每天自然過世的老人數目,解剖9位猝死的遺體發現,都是老人慢性病的病變,如心臟血管的阻塞,血管硬化等,結論都與接種疫苗無關。

接種疫苗爭議事件,在2009年打國產流感疫苗也發生過,當年4月初,在墨西哥爆發新型流感H1N1的疫情,臺灣在5月20日出現第一個病例,在11月1日,自制的國產流感疫苗就開始施打,因14歲以下的小孩,施打疫苗後發生多起的死亡案例,依據當時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的審議資料,爭議的案件有550件,其中48例爲死亡個案,但死因包括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審議結果,該48件之死因皆與疫苗接種無關。

接種疫苗如發生過敏反應會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即發性的過敏反應(immediate anaphylaxis),在施打後幾分鐘或數小時內發生的反應,另外一種是遲發性的過敏反應(delayed type anaphylaxis),在施打疫苗後數天或在兩週內發生的反應,這兩種過敏反應,如果引起死亡,在解剖死者身上,也無法發現有特殊的病變,最多隻能看到氣管內有較多的氣泡黏液咽喉部水腫有點狀的出血,如進一步做血液檢查,可能會有肥大細胞(mast cell )增多,以及血管內淋巴球的增加及過敏抗體(IgE)的出現,這些死後生理上的解剖變化,無法判定與接種疫苗有直接相關。

在炎熱的夏天,把75到9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的老人、推到擁擠的環境中施打疫苗,緊迫就足以使這些老人猝死,打疫苗也是一種緊迫,有些年輕人,打疫苗後的反應也很大,在炎熱環境及施打疫苗的雙重緊迫下,更容易導致老人的猝死,這與疫苗造成的猝死,確實很難判定。

目前臺灣的疫情,在人人遵守三級警戒的防疫規定下,在社區裡發生傳播機率很低,高齡老人不應該急着到容易產生緊迫的環境下去施打疫苗,待在家裡是不會受到感染的,當然施打疫苗很重要,讓臺灣早日有羣體免疫的羣衆,來因應世界嚴峻的疫情,也是當務之急。

但防疫單位應該有應變的策略,讓長者接種疫苗時,不會在緊迫的環境下進行,如預先準備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年長者可隨到隨打或到家中施打等,減少猝死的案例。我們都知道,家有一老,就有一寶,年長者的生命是很珍貴的。

作者臺大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

※以上言論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