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中美緩和 亞太問題迎刃而解(周忠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事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泰國曼谷舉行新一輪會晤。(摘自大陸外交部官網)

目前的亞太地區局勢,可以用亞洲國家是否樂意等待中美關係的進一步緩和,以及緩和對亞洲地區局勢帶來怎樣的影響,進行概括。其中一項內容,是亞太經濟合作。這一點,目前討論不多。而歷史顯示,中美緩和產生的效應,往往有利於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如1996年的海峽危機與2001年大陸與臺灣先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這次中美緩和,背景中出現美日舉行聯合軍演,給人中美緩和還需要深究的感覺。根據日本媒體的報導,2月1日持續至8日。日本自衛隊和美軍正在進行的最高級別演習,首次明確把中國列爲「假想敵」。報導說,這次軍演預設的劇本,包括所的「臺灣發生緊急事態」。

日美軍演,首次將中國作爲假想敵,中國駐日大使館發言人表示,就美日軍演將中國作爲「假想敵」一事,已經在第一時間向日方表達嚴重關切,闡明嚴正立場。指出美日有關行動已經嚴重違背「一箇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檔案精神。日本方面則表示有關「假想敵」報導不屬實。其實,美日軍演,不能代表亞洲的走向,尤其是亞洲國家期判發展地區經濟,期盼中美關係緩和。

一、如何看當前的中美緩和?

中美關係的緩和跡象,嚴格說開始於去年下半年。中美互動進入「誰見誰」、「誰訪問誰」,「中美之間在鬥什麼,談什麼」的階段。去年年底,中美關係「開始加碼」,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王沙會」在外交上充分顯示,中美官方高層正在接觸,中美關係已經進入緩和,或者是用「戰略溝通」、或「競爭合作」進行表述的階段。更大的一個信號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王蘇會」後,在美國外交學會研討會的演講中,他聲稱,美國意識到「不能改造中國」。這句話傳遞的複雜資訊,立即引起全世界關注。所造成的國際新聞效應是多種多樣的,還需要深度分析。

從短線看,今年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美國的經濟形勢,美國的全球戰略受到衝擊,亞太戰略需要調整,中美激烈衝突下,中國仍然持續對亞太地區經濟與政治形勢發生重要影響,這些背景,促使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展現出謀求緩和,重視與中國建立競爭與合作關係的動因,這是最近美國與中國高層在舊金山會晤中,展現的基本態勢。

從長線看,今年是美國大選之年,中美沒有發生重大沖突,中美之間出現緩和,中美競爭的態勢依然激烈,但好於預期。說明中美緩和符合當前形勢,也是世界各國所樂於看到的。

二、胸中之「塊壘」——美國試圖主導亞太經濟合作,多次失誤

美國是一個能夠在兩洋作戰的國家,美國的軍事霸權是成爲其賴以「號令」世界的基礎。今天,雖然全球化出現頹勢,但美國依然十分重視地緣經濟,熱衷於亞太經濟合作。只是表面迴避罷了。

根據今年公佈的各國GDP增長資料,中國是5.2%,美國是2.5%,說明中美兩國經濟仍然是影響世界經濟的重要力量。此外,一週前召開的,在2024年最重要的全球經濟峰會達沃斯論壇上,有93%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最強勁的地區,將是亞洲的東亞和東南亞。

這說明在世界整體經濟格局中,亞洲的東亞和東南亞,不僅具有全球經濟中最大中立經濟體的特殊身份,而且在未來世界經濟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過去,中國努力參與對「10+1」,「10+3」等地區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近年來,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較好地與東亞、東南亞的各大經濟體之間,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經貿關係。全球化發展雖然受阻,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仍然在持續推進。

美國很早就力圖主導中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形成美加墨自由貿易區,以北美爲軸心,形成「扇形戰略」,向亞太輻射。2000年後,在WTO框架下,NAFTA折戟沉沙。今天,墨西哥上升爲美國第一大貿易交易夥伴,但「扇形戰略」,顯然已經過時。歐巴馬時期,美國又拋出「太平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TPP,經營了幾年,被川普政府一手否決。

拜登上臺後,一方面將中美貿易戰升級,一方面爲美國主導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進行準備。2022年6月5日拜登本人特意親自奔赴了一趟亞洲,不但與岸田文雄以及莫迪在日本東京啓動了「印太經濟框架」,還要排擠中國在外,組建以美國爲牽頭人的亞太地區生產鏈。結果,新加坡李顯龍在這次交流會上就提出亞太經濟合作應該包括中國,莫迪政府至今,也仍然在「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方面,保持與中國的緊密合作關係。美國自己心目中的「亞太經濟合作」,還是處在「打秋風」的狀態。屢次失誤,怎能不成爲胸中之「塊壘」!

三、美國患得患失,亞洲是否等待?

現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形勢,遠不是美國所預期的。美國三心二意,要拖住日韓,讓他們與美國綁在一起走地緣政治老路的戰略,期望他們在地緣經濟上脫離中國,就沒有得到日本與韓國的完全認同。如日本最近組建200人組成的大型工商團體訪問中國,韓國企業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產業鏈重組方面,仍然高度關注與中國企業的關係。

在中美競爭關係上,美國對華政策也不得不將美國實體經濟與亞洲經濟的關係,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列入調整的內容。包括中國與中間經濟體的關係,中國與東南亞、東北亞地區的關係、RECP、CTTPP等。其中最重要的,包括美元與人民幣國際化的關係等。這些都將涉及未來的亞太經濟合作的走向,是美國下屆政府必須關注的目標。

美國特有的政黨政治,中美關係的不穩定,中美激烈衝突等,一方面造成美國目前的患得患失,舉棋不定,難以決定從哪裡「下口」,另一方面,還存在亞洲是否等待的問題。而中美衝突的加劇,是亞太地區中小國家最不希望看到的現象,對此美國不得不考慮。特別是中小經濟體,希望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經濟的外部環境。如越南、泰國這樣有代表性的國家。這些國家在區域經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王蘇會」選擇泰國,就有這方面的含義。

四、結語

全球化的逆轉或者「半球化」,是當前的一個傾向,但不等於說是區域經濟合作被完全否定。中美緩和,如果能夠推動亞太區域與地區的經濟合作,將是亞洲的最大福音。是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所樂於等待的。

美國的患得患失,在於對中國的定位。在於美國的戰略,是不是一定要把中國逼到敵人的地位。中美過去的鬥爭歷史說明,真到這一步,中國一定會果斷相迎。

此外,美國對華政策的一明一暗,陰一套、陽一套,不能「與時俱進」,即使在美國戰略界,也不再「吃香」了。美國繼續「打臺灣牌」,試圖一方面在盟國中拉幫結夥,自壯聲勢,一方面保持海峽地區,仍然呈現爲西太平洋地區熱點的態勢,與作爲中國周旋的「資本」,也越來越行不通了。美國所謂外界對中國大陸可能在數年內收復臺灣的擔憂爲旗號的說辭,也越來越被更多的國家所看穿,因此對海峽衝突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如印度與新加坡。

中美緩和,只要美國真正放下疑懼,合作的範圍是廣闊的,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包括在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方面,揭開美國胸中的「塊壘」。前者不忘,後者之師。美國當反思自己的失誤。自己發展,也容許別人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緩和。中美相向而行,亞太地區的諸多問題,就將迎刃而解。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