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觀察:內卷加劇,行業需重塑電影的“高體驗”

下階段成功院線電影的共性,不是隔靴搔癢的情緒,也不是自鳴得意的導演表達,而是真正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給足歡樂、審美、震撼、真誠、獵奇等等商業電影區別於其他內容的“高體驗”。

讀娛 | yiqiduyu

文 | 零壹

據燈塔專業版數據,2024年國慶檔全國電影票房爲21.04億元,票房前5名影片分別爲:《志願軍:存亡之戰》8.05億元、《浴火之路》3.59億元、《749局》3.56億元、《熊貓計劃》2.15億元、《危機航線》1.7億元。

從大盤數據來看,2024年國慶電影市場表現偏弱。總票房自2019年以來排在倒數第二,近幾年僅高於特殊時期的2022年,各項數據也較去年有所下滑。和中秋檔類似,尤其值得注意的數據變化,仍然是觀影人次、上座率相較於2021年前的斷崖式下滑——5209萬的觀影人次,只有2021年9368萬的55%,而13.5%的上座率更是不到2021年的一半。

1

線下娛樂消費,院線電影的“弱勢”

國慶節日檔期的表現與中秋檔的情形十分接近。在中秋檔覆盤中讀娛曾經概括過一些變化,包括節日檔期的普漲效應下降、電影在大衆娛樂內容消費中優先級降低,以情緒爲主元素的劇情片越來越難以覆蓋全民等。國慶檔的整體表現延續了今年前幾個節日檔期的弱勢,可見電影行業的變化不會來得那麼迅速。

不得不承認,電影市場面臨的競爭環境越加激化。影院消費是線下娛樂消費中的一環,而近年來的大衆線下娛樂消費趨勢明顯呈現出差異化——旅遊出行、音樂演出等行業連年火爆,相較疫情前已經大增,而電影市場近年來整體都居於“守勢”,今年國慶檔的表現只是其中一個縮影。

以最新的數據爲例:據交通運輸部數據,10月1日至7日(國慶節假期期間),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20.08億人次,日均28679萬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長達4.1%,相較於2019年同期增長高達23.1%;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全國國內出遊7.6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9%,較2019年同期增長10.2%。從數據可見出行文旅市場相較於2019年明顯增長。

演出市場方面,大麥平臺數據顯示10月1日—10月6日,全國總演出場次較2023年同期增加28%,其中,演唱會場次和觀演人次較去年同期均翻倍;劇場整體演出場次也有所上漲,較上年同期增加30%,觀演人次同比提升35%。

而電影市場在熱門檔期的表現卻連年乏善可陳,“失去年輕人”的現象也越發明顯,燈塔數據顯示,2024年購票用戶年齡分佈進一步成熟化,24歲以下佔比下降明顯。

不得不說,電影行業面臨市場競爭變化時有些措手不及。文旅行業搭乘社會熱點的速率,演出市場中的類型調整如音樂節減少,內容創新如沉浸式戲劇小劇場等也不可小覷。相較之下電影因爲製作週期長、成本高,面對市場變化時的自我迭代仍然慢,與需求不夠接軌。

2

內容價值、發行模式均需重構

在中秋檔覆盤中讀娛已經提到,票房市場低迷的原因並不能僅僅歸咎於內容供給,因爲在過去幾年的檔期中不乏平均質量明顯低於今年,結果票房市場表現卻更好的現象;但話說回來,能改變市場頹勢最直接有效的因素也是內容供給,滿足觀衆需求的電影內容是市場好轉的根本前提。

從內容端來說,院線電影的吸引力下降,也就是讀娛此前提及多元娛樂內容崛起後,有效“娛樂性”不足、影院消費體驗的“不可替代性”不足。

以今年國慶檔爲例,《749局》原本應該承載起市場對視效大片的需求,在近年《流浪地球2》《封神》打下底子後,市場對於陸川導演的這一科幻電影是給到了足夠的尊重的,明星的粉絲也足夠給力了,一起推動了影片首日票房的高走,結果口碑一出直接露餡,只撐了一天。

而今年國慶檔稱得上創新內容的,只有舞劇改編電影《只此青綠》,這部影片通過不同藝術類型的融合創作達到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最終票房連日逆跌,目前單日票房已經和《749局》差距不大,這在事先是很難想象的。

其他影片的票房表現高低,也基本符合“娛樂性”、“不可替代性”的高低。《志願軍:存亡之戰》是檔期內唯一的“正常大片”,口碑高於第一部,票房從第二天開始斷層領先;成龍的《熊貓計劃》原本很不被看好,因爲成龍電影近期來的表現不佳,但《熊貓計劃》卻實際上切中了國慶假期“親子檔”的硬需求,取得了高於預期的票房收入。

《只此青綠》《熊貓計劃》從電影內容角度完全沒有可比性,兩者的唯一共同點,是對觀衆的細分需求,提供份大量足的滿足感、獲得感。

讀娛認爲,這一點大概率會成爲下階段成功院線電影的共性,不是隔靴搔癢的情緒,也不是自鳴得意的導演表達,而是真正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給足歡樂、審美、震撼、真誠、獵奇等等商業電影區別於其他內容的“高體驗”。

這種多元的“高體驗”滿足,並不能直接類比爲電影數量的多少、題材類型的多元。去年以來重點電影檔期基本都滿足題材多元化特徵,但這並不意味着有效供給,不意味着滿足多元需求,反而形成了腰底部影片“加速出局”的現象。

所以,除了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和電影內容供給與需求的難以匹配外,電影市場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內卷”烈度的極大提升:國慶《爆款好人》《出入平安》和春節檔的《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如出一轍,賣點不明顯、不符合檔期需求的影片,票房崩盤的速度比過往快了太多。

國慶檔裡,甯浩、葛優的電影《爆款好人》票房僅2000萬,劉江江(《人生大事》導演)執導,肖央、阿雲嘎、古力娜扎《出入平安》則在10部主要新片中墊底,宣告中途撤檔跑路。

所以還有一個行業問題正越發明顯——越是對大盤信心不足,就越是扎堆大檔期,然後在發行宣傳階段面臨更爲嚴苛的相互擠壓,這些擠壓甚至往往還會發生在同一家大型發行方之下。如今在此類現象頻繁發生後,未來的電影發行市場很可能也會發生一定的格局變化。

結語:

國慶市場的票房表現不如人意,最多的聲音始終是質疑電影本身的魅力,懷疑大衆、尤其是年輕人正在拋棄電影。但讀娛始終認爲這並非事實——即使今年國慶檔最終累計票房不高,但首日票房卻是近三年來單日最高成績,這至少意味着觀衆仍然期待院線電影帶來的獨特體驗,只是今年的《749局》未能補上這一市場需求,剩下《志願軍2》孤掌難鳴而已。

而《一閃一閃亮星星》《排球少年!!》《年會不能停!》等影片在年輕羣體中的耀眼表現,也至少說明了年輕人並不排斥走進影院,只不過當下的主流電影看似追捧年輕化,實際上卻一直在忽略他們的喜好罷了。

但我們仍然希望電影市場的調整、迭代來得更及時一些,不要讓電影院真的在未來成了“過時”的代名詞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