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未見過 「黃化四指馬鮁」雲林現蹤

黃化指馬鮁。 (圖/屏東海生館)

地方中心綜合報導

2014年年底漁民許千祥許秦源雲林外海捕獲一尾約40公分長的金黃色的馬鮁,經屏東縣海生館研究人員購買後詳細鑑定,確認爲過去從未見過的黃化四指馬鮁。

海生館表示,馬鮁就是一般市場所稱的午仔魚,是臺灣西部沿岸常見的魚種,在臺灣共記錄有六種,一般可以藉由胸鰭遊離鰭條數目細分爲四指馬鮁、五絲馬鮁或六絲馬鮁等

海生館指出,一般的馬鮁體色偏灰新鮮魚體具有金屬光澤,漁民間流行一個魚類諺語「一午、二𩾃、三土魠」,午仔魚排第一,即使是養殖的午仔也能保有細嫩多油的肉質,是許多饕客的最愛。漁民捕獲這尾金黃色的馬鮁後,幾經交涉最後由海生館買下進行研究及典藏

海生館表示,野生午仔魚在臺灣的四周海域都有分佈,主要在西部及南部的沙泥底質地區,沿岸、河口紅樹林這些半淡鹹水的海域都可以發現午仔魚,每年秋末至初春是主要捕獲季節。由於四指馬鮁的體型相當大,因此也是國內主要的養殖物種

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指出,自然界魚類黃化的個體算常見,與體色接近純白的白子白化個體有些許差異,這些黃化個體多半還是參雜有灰黑色部份,除了少數會被當成比較珍稀生物來飼養外,很多在市場就直接被賣掉了,不太會特別被保存起來。

何宣慶表示,但是站在博物館科教展示的功能來說,這類的樣本可以吸引更多民衆注意力,透過讓民衆瞭解這些生物,可以有效增加博物館在科普教育的功能。

何宣慶表示,其實四指馬鮁是1902年美國人用臺灣的樣本所發表的新種,但後來被其他學者歸爲另外一種四絲馬鮁的同種異名,直到日本專家本村浩之教授重新研究才發現臺灣的四指馬鮁是有效種,但早期日據時代的樣本因二次世界大戰,早已毀壞不知去向,爲了釐清兩者間的差異,於是就指定一尾中研院的樣本新模,也才得以將模式產地繼續保留在臺灣。

▼黃化四指馬鮁。 (圖/屏東海生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