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危機組織:賴清德本人應重申依憲法與兩岸條例行事
國際危機組織報告認爲,賴清德應該重申《憲法》和《兩岸條例》。圖爲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5月20日舉行宣誓就職典禮,就任的賴清德總統(圖)在司法院長許宗力監誓下,宣誓就職。(記者胡經周/攝影)
知名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危機組織」近日發佈一篇長篇報告,深入分析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其中提到賴以強硬立場應對北京,加劇了緊張局勢,報告建議賴清德本人應該重申依據《憲法》、《兩岸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北京也應該避免不斷點名賴清德,並減少軍事活動,至於華盛頓應該提醒兩岸雙方,爲什麼這樣做符合他們的利益。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ICG)」9月26日在官網刊出名爲「臺海分裂擴大」的長篇報告,直言臺灣新任總統對臺灣事實上的自治權採取了更強硬的立場,反過來北京也加大了對臺灣的壓力。爲了避免事態升級,臺北應緩和其言辭,而北京則應遏制其軍事恐嚇。
報告提到,在上任的頭100天裡,賴清德以更強硬的立場應對北京對臺的侵略性,加劇了本已高度緊張的局勢。他的就職演說措詞比民進黨歷屆總統上任時更加「明確」,也消除了前任蔡英文爲平衡她對臺灣主權的主張並防止與大陸的關係跌入谷底而保持的「含糊不清」,兩人對於《憲法》的描述並不同,尤其賴拿來挑戰北京的立場。
報導指出,一月大選後,北京方面的言論有所軟化,它對兩岸關係提出了更靈活的描述,稱雙方同屬「中華民族」,這與先前的「九二共識」不同,「北京方面提出了額外的措辭,試圖讓即將上任的賴政府更容易表達出改善關係的興趣」。但賴清德的就職演說觸動了北京的神經,並發動軍事演習。
目前還沒有明顯的政治解決方案能夠彌合日益明顯的兩岸分歧,但北京和臺北「都將從短期內降溫中受益」,並隨着時間的推移保持管理緊張局勢的迴旋空間。鑑於下一屆美國政府的兩岸政策存在不確定性這一點,尤其如此。
具體而言,報告建議,賴清德「本人」應該申明兩岸關係將依照《憲法》和《兩岸條例》處理,若做不到這一點,賴至少應該避免利用《憲法》作爲「定義臺灣主權不包括大陸」的基礎。
至於北京應該收回對賴清德政府的譴責,還應該減少在臺灣周圍的軍事活動。直接指名道姓地點名賴清德會增加政治成本,並減少後續緩和局勢的空間。北京也應維持賴就職前所採用的更爲靈活的措辭,例如將雙方描述爲一個家庭和一個「中華民族」,這種言論是一個重要訊號,顯示北京有能力和意願適應臺灣的敏感性。
報告特別指出,民進黨與北京之間的溝通管道變得更加重要,雙方短期內不太可能進行正式的政治對話,但減少雙方不信任的工作當下就應該開始。連接雙方決策者的「秘密管道」(Back channels)對於傳達意圖非常重要;在中立地點由政府指定的學者和退休官員參與的非正式討論也有助於減少誤解。雙方領導人應採取實際行動,恢復兩岸學生交流和團體旅遊,爲下一步改善關係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