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賴清德賦予憲法新解 撇清兩岸連結 挾國際以令北京

中華民國第16任總統、副總統宣誓就職慶祝大會20日在總統府前舉行,新上任的賴清德總統發表就職演說。(陳信翰攝)

萬衆矚目的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揭曉,最受關注的兩岸論述,雖然提到了《中華民國憲法》,不過卻賦予迥然不同的新詮釋,從過去凸顯兩岸連結,變成撇清關係,並反覆闡述臺灣在全球的關鍵戰略地位,以此傳達全世界都不會允許北京對臺動武,頗有「挾國際以令北京」之感;對於上個月北京「馬習二會」上,習近平強調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賴清德則以「民主共同體」、「和平共同體」回敬,要走自己的路,做世界的臺灣。

賴清德的演說共分爲六大段落,其中第三、第六段,都以不小篇幅着墨兩岸,當提到大陸時,通篇都以「中國」稱呼,不像蔡英文會交錯使用「對岸」、「北京當局」;從關鍵字頻率看,通篇講稿共出現41次「世界」、21次「和平」、31次「民主」。

2016年蔡英文就職演說時提到「新政府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由於按照上述二法,兩岸處於一國兩區(臺灣地區、大陸地區)框架,當時大陸因此並未定性蔡爲臺獨,稱是「沒有完成的答卷」,保留了觀察期。

《憲法》的一國兩區概念,一般被視爲體現兩岸連結,連大陸外長王毅2016年也曾在美國公開說,臺灣領導人應依照「他們自己的憲法」繼續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不過賴清德這次同樣搬出《憲法》,卻賦予全然不同的解讀,他引用憲法第三條「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爲中華民國國民」,由此推演出,因大陸民衆無中華民國國籍,所以證明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賴清德會有這樣的詮釋,應是啓發於去年的一項爭議判決。2018年有位大陸民衆來臺騎車環島,不幸遭路燈電擊死亡,大陸家屬提出國賠,去年2月高雄地院與高分院主張,依據《憲法》,大陸地區人民也是中華民國人民,應適用《國家賠償法》,所以判高雄市工務局須賠463萬。此判決引發爭議後,行政院趕忙發函通令各部會,中國大陸人民不具中華民國國籍,不享有國民權利義務,舊函釋應停止適用,陸委會當時回覆此爭議,就端出了上述的《憲法》第三條,強調從未指稱中國大陸人民是中華民國國民。

一夕之間,《憲法》從體現連結,變成了佐證兩岸無瓜葛,妙哉。

4月10日在北京登場的「馬習二會」,當時被視爲習近平在520前對賴清德的重要喊話,其中以「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爲主要訴求,根據新華社通稿,通篇共提到32次「民族」,習強調要「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些解讀認爲這是陸方溫情軟調,不過顯然賴清德並不領情,在520演說中,賴表示要跟全球民主國家肩並肩,形成「民主共同體」、「和平共同體」。

賴就職演說多次以臺灣在全球供應鏈和地緣政治的戰略地位,強調「臺灣已經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臺灣的未來「也是全世界的未來」,同時指中國是全球和平穩定最大的戰略挑戰,而國際間已有高度共識,認爲臺海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

此番論述,頗有「挾國際以令北京」之感,要中共勿冒天下之大不韙對臺動武;520前後,大陸涉外部門密集發聲宣揚一中原則,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賴的演說則傳達,臺灣不要做中國的一部分,而是要做世界的臺灣。

對於臺灣分歧的國族認同,賴清德則訴諸團結,強調無論國家名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臺灣,都一樣響亮,盼能不分彼此,大家一條心。

相較2016年520,陸方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負責人」名義發表談話,這次則以「國臺辦發言人陳斌華」名義表態,明顯降格,反映陸方對臺灣的戰略藐視,並嚴詞批賴「充分暴露其臺獨工作者的本性」。可預見未來兩岸在政治、外交、軍事領域,仍會持續對立緊張,經貿ECFA的關稅減讓項目,也會繼續切香腸式中止。目前唯一可期的,就是觀光旅遊開放,因爲這是賴習二人都親口指示的,至少兩岸領導人都希望別讓官方的僵局,波及到民間的正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