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再掀熱潮,是噱頭還是真突破

作者|甄 瑤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進入4月以來,固態電池熱潮再次涌動,並且上車的時間表又有所提前。

“採用第三代海綿硅負極和高面容量固態正極技術;能量密度超過400 Wh/Kg;續航里程超1000公里;首先搭載於昊鉑車型,計劃2026年上車……”

4月12日,在廣汽集團舉辦2024廣汽科技日活動上,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再度高調向公衆展示全固態電池技術,並分享了一些技術細節。

除廣汽集團外,4月8日晚間,智己L6(參數丨圖片)開啓預售,憑藉“超快充固態電池首次量產上車”賺足了眼球。

“智己L6 Max光年版搭載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該電池具有安全性能高、電池不爆炸、能量密度大、續航高等特點。”智己汽車聯席CEO劉濤在發佈會上表示。

而在4月3日,蔚來汽車宣佈150kWh固態電池步入量產階段,計劃在第二季度上線投入使用。

從蔚來、智己,到廣汽,短短半個月,固態電池技術領域頻頻傳來喜訊,讓這項技術再次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

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持續繁榮,動力電池的續航能力和安全日益成爲消費者關心的焦點。而全固態電池具有安全性高、穩定性好、能量密度高等優點,開創性地解決了液態電池的壽命短、易燃等一系列問題。

每一次全固態電池的技術創新與突破,都牽動着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神經。然而,固態電池技術突破的真實性,以及實際應用的具體時間,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質疑。

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車企接連不斷地宣佈固態電池“上車”,人們開始質疑:這些消息究竟是技術層面的真正進步,還是隻爲了博取用戶和投資者的關注而製造的炒作?

其二,德系、日系車企,例如日產和豐田,在固態電池技術的研發方面具有深厚的實力和領先的優勢,構建了較高的技術門檻。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是否真正實現迎頭趕上?

談“顛覆”尚早

針對固態電池,車企高管也是嘴炮互撕。

3月25日,劉濤在微博上表示:智己L6將在準900V超性能平臺基礎上,推出“王炸”——首個量產上車的超快充固態電池。

“這個時候在(再)宣傳半固態車用電池的,就是在玩文字遊戲!”隨後,比亞迪騰勢汽車總經理兼首席共創官趙長江在社交平臺上對此評論。

實際上,智己L6雖然在宣傳中聲稱採用了固態電池技術,但現在很多用戶都賊精,覺得這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全固態電池。

此外,蔚來汽車在對外宣稱中,也經常突出“固態電池”等字樣。

近日,在進行150度電池包自駕318川藏線直播時,蔚來CEO李斌提到:“150度電池包在日常使用中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他認爲,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會連續駕駛1000公里,因此完善基礎設施更爲重要。

李斌認爲,150度電池包可能只在人煙稀少的地方纔真正有用,它只解決了1%的場景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性並沒有那麼大。

相比之下,在前期宣傳海報上,昊鉑特意註明“真的要來了”“全固態”“100%固態電解質”等吸睛的標語,顯然是爲了明確區分並凸顯其技術的全面性和先進性。

3月28日,英國《金融時報》放出對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的專訪內容。

據報道,業內專家普遍認爲,固態電池能避免現有技術中液態電解質的使用,從而有望提升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日本豐田公司公開表示,計劃在2027年最早將固態電池投入實際應用。

然而,曾毓羣懷疑日本廠商所宣稱的固態電池近期商業化的可能性。

“我們全力支持固態電池的研發,寧德時代已在這方面投資了整整10年。我幾乎每個月都跟進研發人員在固態電池方面的工作進展,因此我對這個領域的最新動態瞭如指掌。”曾毓羣在專訪中強調。

他補充道,將固態電池推向市場,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電池壽命相對較短,以及在車禍中電池可能發生破裂等潛在風險。

“寧德時代研究團隊的目標不是固態電池,而是使用半固態材料的鈉離子電池和凝聚態電池,其原型已投入生產。”曾毓羣透露。

由此可見,固態電池在行業內存在明顯的分歧和激烈的爭論。

與曾毓羣的觀點相呼應,針對日本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積極發展態勢,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曾提出3點看法:

其一,日本企業在固態電池方面有明顯進展,已開始產業化準備,計劃2028年前後裝車應用。中國企業應重視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技術。

其二,日本全固態電池尚在產業化前期,可靠性耐久性尚待考驗,成本也不可能低於液態電池。比較科學的態度應是:把固態電池看成是當前液態電池的發展和補充,而不是取代和顛覆。

其三,我國動力電池優勢短期難被超越,液態鋰離子電池仍是主流。從反方面看,固態電池對於液態電池不存在材料、資源壁壘和像光刻機那樣的技術壁壘,以我國目前的產業體量和研發投入,即便被暫時超越,也完全可以迎頭趕上。

“關於固態電池商業化時間的預測,人們的看法大相徑庭。樂觀者認爲其即將到來,而悲觀者則認爲至少還需等待10年。”工信部原部長苗圩在其著作《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中提到。

衆多電池企業都在積極研究新一代電池,不時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傳來。然而,工信部原部長苗圩曾坦言:“我們應該保持謹慎務實的態度,既不能完全信,亦不可能全部相信,畢竟這方面誇大其詞的信息比比皆是。”

難度堪比攀珠峰

車企高管間的激烈辯論、行業專家的深入討論,都凸顯固態電池備受矚目的地位。這背後的根本原因是研發難度極大,同時也因爲固態電池技術是汽車產業鏈各方競相爭奪的戰略高地。

簡單而言,當前新能源汽車搭載的鉛酸、鋰離子和三元鋰等多種類型動力電池,均以液態電池爲主。若按照電解質的形態來區分,可分爲液態電池、半固態電池、全固態電池。

如何區別這3種形態?

首先,液態電池的特點在於其電解質爲液態形態。而全固態電池沒有添加任何電解液,使用固體電極和固體電解。半固態、準固態電池即部分添加了液態電解液的電池,爲通往全固態電池路上的折中方案。

其次,能量密度不同。普通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一般介於100~160 Wh/kg之間,而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則位於150~250 Wh/kg。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衛藍新能源爲蔚來汽車提供的150KWh半固態電池,在技術上取得了顯著突破,其單電芯能量密度高達360Wh/kg,整包電池的能量密度爲260Wh/kg。

然而,全固態電池的表現更爲出色,超過了400 Wh/kg,遠超目前主流動力電池。

4月6日,中國太藍新能源宣佈取得全固態電池突破,開發出單體容量120Ah、實測能量密度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刷新行業紀錄。

研發液態、半固態、全固態等電池的核心難點在哪裡?

“固體電池是下一代電池的一個發展方向,也就是用固體電解質取代現在普遍使用的液態電解液。如何有效地將固體電解質與電池的正負極緊密結合,仍然是一個需要深入攻克的難題。”苗圩在其著作《換道賽車:新能源汽車的中國道路》中,提出了液態電和固態電池的研發難點。

實際上,目前市場上搭載的固態電池,多爲半固態電池,仍需要加入傳統液態電解質,與當前常規液態鋰離子電池並無本質上的差異。

“全固態電池開發難度巨大,需要在高性能全固態電解質及正負極材料、創新極片及電芯設計、高速連續化製造工藝及裝備,以及系統集成設計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開發難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瑪峰。”廣汽埃安電池研發負責人李進如此形容。

據李進介紹,廣汽已實現全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製造技術上的階段性突破。例如,在高能量密度層面,其全固態正極可達到5mAh/cm2以上的高面容量,進而實現了400Wh/kg以上的能量密度。

在安全性、性能表現和使用壽命等方面,全固態電池確實有顯著優勢,然而其高昂的研發成本,以及大規模生產的種種技術挑戰,仍是阻礙其廣泛應用的關鍵因素。

相比之下,半固態電池混合使用固態和液態電解質,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使用壽命等方面,相較於傳統的液態電池有所改善,但比起全固態電池,仍有所不足。

▲廣汽全固態電池展示

不過,半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更有可能在短期內大規模應用。

智己汽車方面稱,第一代光年固態電池滿電超130kWh,CLTC續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同時,配合智己L6的準900V高壓平臺,峰值充電功率可達400kW——充電12分鐘,續航里程能增加400公里。

清陶能源總經理李崢在今年3月表示,該公司的固態電池產業化將分三步進行:第一代半固態電池將在智己汽車上裝車量產,計劃在2025年開發出第二代固態電池,最終實現的第三代纔是全固態電池。

其實,半固態和全固態電池各有優勢和侷限,選擇哪種技術,取決於具體的應用場景和需求。

業內一致的觀點是,動力電池發展的上半場由鋰電池主導,到下半場固態電池將成主角。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解析

“從全球固態電池產業佈局來看,中國企業數量可能是最多的,日、韓企業數量不多,但實力強勁。美國主要依靠國內的一些創業企業。歐洲則主要通過與美國的創業企業合作以快速佈局。”

今年1月21日,在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CASIP)揭牌儀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從目前來看,各國代表企業計劃實現固態電池產業化的時間,基本上集中在2027-2030年。

他提到,“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材料的研發範式,將大幅加速全固態電池的研發速度,這對我國在2030年左右實現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突破,增加了確定性。”

屆時,裝載全固態電池的新能源汽車將告別里程焦慮,擺脫安全性困擾,進而加快實現對傳統燃油車的最終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