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是爲了點燃心中的怒火
(本報系資料照片)
1986年,鹿港反杜邦運動時,我曾寫過一篇「鹿港公民投票,決定要不要杜邦」的傳單在鹿港發送。這是全臺第一次標舉用公投決定公共政策的主張。但當年寫下這份文宣的時候,我根本不是意在公投有沒有舉行,而是從社會運動的角度出發,以製造衝突爲目的,讓公投變成另一種的導火線。
杜邦投資設廠引起巨大恐慌,導因於當時的污染太嚴重,而政府取締無力,民衆不再相信政府。爲了向政府施壓,鹿港鄉親赴臺北抗爭,在地方遊行終究無濟於事,在諸種策略思考中,我建議李棟樑提出公民投票,決定杜邦去留。
這是一個陷阱。因爲沒有人知道有投票權的是鹿港人?彰化人?還是全臺的公民。如果舉行公投,必定引起爭論,有爭論就有戰火,那宣傳戰就有機會擴大。如果不通過,杜邦會停止投資,但如果全民公投的結果是通過,而鹿港一定是反對的居多,那鹿港就提出:哪一個縣市通過,杜邦就去那個縣市投資好了。
基本上,這是一個「不要在我家後院」的概念。到時就會引發縣市之間的衝突。
總之,在引爆議題上,公投的目的是點燃戰火,而不是爲了解決問題。當年我如此設想,如今有改變嗎?
更坦白地說,臺灣的歷次公投,有解決過哪一個問題?2004年的「強化國防」與「兩岸對等談判」,全部是廢話。2008年民進黨提出「討黨產」、「反貪腐」、「加入聯合國」,及國民黨提出的「重返聯合國」,也一樣都是廢話,哪一個不是爲了炒選舉熱度。選完了,那些熱乎乎的分裂爭論像放屁一樣消失。
2018年與大選綁在一起的10個公投案,算是比較有實質性政策的意義,但有用嗎?這個政府依然我行我素,照幹不誤,誰能奈何?今年的公投算是有實質意義的,畢竟反萊豬、核四重啓、珍愛藻礁、公投綁大選都是實質的。
但民衆在幾次熱烈投票、結果無效後,已經冷了心,投票率低到未通過。即使民進黨全力動員,都無法改變投票率。這是一次被在野黨形容爲失敗,執政黨形容爲完勝的投票。
然而,從社會運動角度看,我卻不這麼認爲。首先。它已經炒熱了話題。
事實上,執政者並不希望看見全民炒熱萊豬,這個喪權辱國的可恥政策,是它的痛腳。讓人民吃豬都不能吃的瘦肉精食物,這是一個民選政府做的事嗎?而那些支持萊豬的人,難道不會覺得自己在禍害後代子孫嗎?傳說,中南部有地下電臺在鄉下進行認知戰:「如果你不支持進口萊豬,就要去投不同意票」,以此混淆視聽。果如此,南部民衆的真正認知是什麼?
這一場公投的宣傳戰,對臺灣社會是好的,至少有機會把執政者的不義、對民衆健康的漠視與危害、對藻礁的破壞,都攤在陽光下,讓人民來檢視。有過沒過,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說,都是一種開始。因爲戰火已經點燃。
當然,有人希望不要有戰火,要歲月靜好,但面對瘦肉精,你可以沉默,這是一個父母該有的態度嗎?而地方政府明明可以決定不要讓萊豬進中小學校園,卻選擇裝死,這是縣市首長應有的擔當嗎?
其次,人民開始注意到縣市之間、南北之間,對某個議題竟存在如此差異,例如臺北市、新竹市要核四重啓,但新北與宜蘭不同意,這矛盾要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公投所帶來的新課題。
我不認爲公投有失敗、成功之分,社會運動本來就是長期的戰鬥。在執政與在野力量不對等,執政者傾全部黨政軍資源的洪荒之力,全面搞組織宣傳的情況下,能投成差距微小,有不少縣市仍通過,這已經是執政者一個危險的訊號。
沒有錯,公投就是用來點燃人民心中的怒火,這就是它的目的。而瘦肉精的毒火還會燒。那是危害後代子孫的事,這政府不用付出代價嗎?
我不相信!
(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