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治經濟變數多,兩岸應化危機爲轉機
工商社論
隨着疫情和緩,全球經濟本應逐漸回升,但在俄烏戰爭、美國升息等因素影響下,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調降全球經濟成長及貿易量的預測,國內經濟也出現走緩信號,隨着美國衆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牽動兩岸局勢,下半年政治經濟風險大爲升高。
年初各方普遍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仍有4%以上,上週國際貨幣基金已調降至3.2%,甚至有預測機構已下修至3%以下,這主要是近期國際政治、經濟情勢變化過大,以致加深了通膨風險,加速了升息步調,影響了企業信心,抑制了全球需求,全球貿易量隨之降低,由於臺灣經濟系於出口,自然是要受影響的。
國發會於上週公佈的景氣燈號,表面仍亮了代表穩定的綠燈,不過燈號背後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已降至21個月最低,此外,景氣領先指標連續第八個月下跌,而且跌幅擴大,累計八個月的跌幅達到5.58%,跌幅不小,雖然官方認爲景氣尚未反轉,但也承認景氣擴張力道已進一步放緩,雖然目前出口動能仍不錯,但隨着全球環境的變化,下半年出口將面臨挑戰,國發會已委婉的說出實話,下半年的變數多,不可不防。
隨後主計總處公佈的經濟成長概估,也與國發會遙相呼應,原本估計第二季可以成長3.31%,但統計結果只有3.08%,是兩年來最緩的一季,主計總處下週五召開的國民所得評審會,勢必調降今年的經濟預測。
從近半個世紀的歷史可以發現,全球經濟深受政治影響,若沒有以阿戰爭,就不會有1974年的能源危機,而引發各國兩位數通膨,若非兩伊戰爭,也不會催化出1980年的二次石油危機,而帶來停滯性通膨的威脅,此外,若非2003年美伊戰爭,原油也不可能由30美元飆漲至140美元,從而帶來原物料、房市、股市全面泡沫,進而掀起全球金融海嘯。
很明顯,經濟榮枯除取決於景氣循環、自由貿易及技術進步之外,國際政治因素往往扮演更關鍵的角色,其中戰爭的影響更大,今年以來的俄烏戰爭非僅影響榖物等原物料價格,也讓全球陷於高度不確定性,爲今年全球經濟投下巨大變數。
更令人憂心的是,如今除了俄烏戰爭,裴洛西的訪臺也推升了兩岸的緊張氣氛,8月2日裴洛西確定訪臺消息傳開,亞股大跌,香港恆生指數大跌476點,日經指數跌了398點,臺股也跌了234點,這雖只是資本市場的反應,但也預告了下半年臺灣將進入多事之秋,經濟風險升高。
臺灣經濟發展到今天,能取得此一成就,誠屬不易,兩岸在1960年代以前戰雲密佈,那個年代服役者抽到金門、馬祖,一家大小爲之憂傷,因爲前線隨時有打仗的可能,看親人置身險境,怎能不憂傷。1980年代以來兩岸情勢和緩,雖然政治上仍然對立,但經濟上的合作日益密切,我國自1988年8月起每月召開大陸物品審查會議,只要不危害國家安全、對國內產業無不良影響、有助於產品外銷競爭力皆予以開放,隨後更開放廠商赴大陸投資,在投資帶動貿易下,兩岸互蒙其利,2001年WTO杜哈部長會議也先後通過兩岸的入會案,過去40年的兩岸和平,爲兩岸人民帶來最大的幸福,如何維繫這取得不易的成果,讓兩岸繼續和平交流,實賴兩岸領導人的智慧。
今年受到國際情勢紛亂的影響,兩岸經濟都有下行風險,大陸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只有0.4%,臺灣受大陸長三角封控影響,生產及出口已受衝擊,值此之際,兩岸若因政治紛擾再生扞格,勢必讓已走緩的經濟進一步受挫,若兩岸因此劍拔弩張,也將使兩岸互信盡失,讓過去40年的和平交流毀於一旦,這自然不是兩岸人民所樂見的。
孟子說:「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惟智者能以小事大。」50多年來兩岸從戰雲密佈的年代走到和平的年代,誠屬不易,若因政治紛擾再陷臺灣於水火,實非智者所應爲,也非仁者所當爲。今年自年初以來全球政治、經濟危機此起彼落,隨着兩岸緊張,下半年變數更多,但願兩岸能以仁、以智緩和這個局面,以讓兩岸有更美好的未來,並讓全球經濟能重返成長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