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水火不容」的供電結構 論大陸經濟的隱憂

工商社論

今夏的酷熱天氣,讓大陸的供電系統再爆危機。向來水量豐沛的長江,難敵六十年一遇的旱情,位在長江上游的水力發電大省四川面臨無水可發電的窘境,由於四川又肩負大陸「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任務,四川缺電連帶影響依賴川電的沿海經濟大省,爲大陸接下來的「穩經濟」工作埋下重大隱憂。

根據大陸國家能源局的數據,2021年大陸能源結構中,煤炭發電佔總發電量的比重達67.4%,今年7月比重進一步提高至69%;2021年水力發電佔比約14%,其中四川水電佔全大陸水電比重達21%,而在今夏8月的旱情中,四川的水力發電量腰斬,從9億千瓦時降至4.5億千瓦時,可見缺電的嚴重性。

去年夏末秋初大陸的限電危機,大家仍記憶猶新,如今事隔不到一年限電再次重演,不同的是去年的罪魁禍首出在火力發電,而今年則是水電出了狀況。火電和水電佔大陸總髮電量逾八成,而這兩種發電又與全球減碳進程和氣候劇烈變遷息息相關,若大陸相關部門不能及時因應,缺電恐怕成爲常態。

去年大陸限電危機,與政策的上下傳遞,以及產官之間的橫向溝通出現問題息息相關。大陸領導人在2020年提出「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減碳目標,官方相關的配套政策也在2021年隨之啓動並執行,其中,抑制鋼鐵等耗能產業的產量,和減少火力發電所需的電煤,成爲達成減碳目標的重要關鍵。

然而,減碳政策的主要權責單位環保部與負責監管工業碳排放的工信部,彼此之間在政策協調和執行面上出現落差,加上地方政府在達成減碳或經濟指標之間更傾向後者,導致2021年上半年結束後,主要排碳的鋼鐵、水泥等產業,以及東部沿海等經濟大省均未達到政府設定的減碳標準,迫使官方在第三季端出「能耗雙控」政策,即以「總量」和「強度」兩項指標,限制高耗能產業的電、煤用量,而當政策下達到地方之後,卻出現「一刀切」的全面限電,以及讓企業措手不及的臨時「拉閘」停電措施,衝擊東部沿海的產業鏈,成爲去年下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明顯下滑的原因之一。

正當大陸逐漸擺脫去年「能耗雙控」帶來的限電陰霾,不料今年缺電危機捲土重來,但此次的問題出在大陸中西部高溫導致江水乾涸,水電站無水發電、電網無電可輸,影響所及,不僅是四川、重慶等水電大省缺電,過去依賴「西電東送」的長江下游各省市,用電也拉響警報。

雖說此次長江沿岸缺電是氣候異常所致,而且不僅是中國大陸,歐洲也面臨幾百年一遇的乾旱,能源供給同樣拉警報,但身爲「世界工廠」,中國大陸的缺電衝擊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運作,影響層面難以比擬。

從經濟層面看,此次缺電危機的重災區涵蓋長江上中下游,這些長江沿岸省市從四川、重慶、湖北,到長三角的江蘇、上海和浙江,正是大陸經濟成長的大動脈,而電力是支撐經濟和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旦出現限電和停電,無疑讓這些省市的經濟和產業停頓下來,隨着限電時間持續延長,必將出現外溢效應,其他地區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也將遭到波及,不僅影響整個大陸的經濟復甦步伐,甚至危及全球產業鏈的供需穩定。

全球氣候加速變遷,爲各地的供電穩定帶來新挑戰。就能源發展趨勢來看,除了近幾年各國強調的「乾淨」、「安全」之外,實有必要強化「可持續」和「可替代」的重要性。所謂「可持續性」,是在具有淡旺季特性的水電、光電和風電領域上,尋求更佳的儲能技術,以四川此次缺電爲例,「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在水量豐沛的季節或年分,應保留更適足的發電水量,以備不時之需。

至於「可替代性」,則是「雞蛋不放在同一籃子裡」的概念。大陸推進減碳目標,近年積極發展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但按照大陸國家能源局的規畫,到今年底,太陽能和風電佔社會總用電量比重仍僅有12.2%。在持續推進減碳目標的同時,有鑑於火電和水電的供電穩定均出現問題,或應考慮加速其他替代能源的建設步伐。

此外,四川爲發電大省,常年有富餘電力供應其他地方,但從目前缺電的情勢看,四川似乎只有單向的對外送電能力,卻缺乏接納外援的輸電網路。在此次經歷之後,大陸電網建設或需進一步加強雙向輸送的電網建設,化解突發的缺電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