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經濟面看人民幣的轉型與發展

工商社論》

人民幣近日的走勢震盪激烈。對美元在岸價於10月25日跌破7.3元關卡,寫下近15年來的新紀錄;27日震央轉向離岸價,當天盤中最多跌逾1,000基本點。再隔一天,輪到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臺表演,報出的數字爲7.1698,同樣創下近15年的新低。各項指標人民幣的匯兌價位調整速度之快、下修幅度之大,不僅相當罕見,也引起國際金融圈的高度重視。

關注的焦點之一,在於人民幣貶值是短期的現象,還是大勢所趨將持續進行修正。從短期的角度來看,人民銀行對於目前價位的看法,顯然認爲已經貶過了頭,頻頻透過「喝咖啡」等方式,約談並警告部分金融機構不可惡意放空,還調整了跨境宏觀審慎調節的參數,將其放大,希望透過擴大資本的流入,來避免人民幣繼續貶值。

從結果來看,人民幣兌美元匯價的跌勢,似乎並未因人行出手護盤而停了下來。分析其原因,主要的因素之一是,外資持續的拋售人民幣金融商品。舉例來說,據大陸官方統計,9月份境外資金已連續八個月,對中國的債券進行拋售,整個月減持部位達人民幣707億元、持有比重因此降至9.4%,是歷來最長的減持紀錄。而由於人民幣明顯的貶幅出現在10月,顯然拋售債券等商品並匯出資金的態勢,仍在持續進行中。

債券是對利率最敏感的金融商品,根據市場預估,美國聯準會今年之內,還有5~6碼調升利率空間,所以因利率的不對稱導致資金流出,並使人民幣承受貶值壓力的情況,恐怕到年底甚至明年初,都難以改變。

另一導致外資選擇匯出的原因,就是對經濟的後市發展打上了問號,這個問題,相較於資金逐水草而居式的移動,更值得正視。大陸官方對此應是瞭然於胸,近期人民銀行提出的「治標」手法之外,銀保監會也對人民幣貶值問題發表了談話,並把重點擺在經濟的發展上,強調大陸經濟長期看好的趨勢不變,現階段的不穩定因素,均屬短期現象,「人民幣市場地位與長期走強趨勢,均不會改變。」

坦言之,如果人民幣是漲或跌,主要取決於美元強弱或中美之間的利差高低,那麼,中國不只淪爲金融遊戲的場所,也代表本身經濟的基本面太過脆弱,難以支撐本國貨幣的表現。如從經濟的角度看人民幣的發展,我們認爲,以下兩大趨勢值得重視:

首先,人民幣在全球的貨幣交易比重明顯上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10月底前完成的統計,人民幣交易比重於4月時上升至全球第五位,佔比7%,雖不大,但相較於2019年同期,成長幅度高達85%,相當驚人。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與俄羅斯遭到國際制裁,轉向擴大改以人民幣交易有關,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本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樣在有計劃的執行中。

例如,配合年初正式成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際協定(RCEP)」,人民銀行對協定內的國家,將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對內方面,包括上海、北京、海南和粵港澳大灣區的自貿區或自貿港,則透過中資商業銀行,擴大以人民幣爲國際貿易交易貨幣的試點計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也利用此一機會,對交易與貿易之外的人民幣國際化,做了更多的嘗試,例如,在香港與莫斯科雙重上市的俄羅斯鋁業,即在俄國境內發行了人民幣40億元的公司債。

其次,不能忽視人民幣在數位化上的轉型。同樣來自BIS的報告指出,中國在跨境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的實驗上,數量與交易量均爲全球第一,日前包括BIS(香港)創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宣佈,已於平臺上完成四地央行數位貨幣的首次交易測試,共有20家商業銀行參與,整個期間的結算金額,摺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

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2014年已開始研究數位貨幣,到上述跨境支付結算項目完成,已發展了八年。近年來,之所以如此積極的推動貨幣轉型,根據主要研究機構的觀察,與中美之間的金融戰有關,即「美元的武器化促進了人民幣的國際化」,且不容忽視的是,中國對於成爲此一全新平臺的主導者,具有強大的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