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房地產現象談臺灣金融的轉型

圖/本報資料照片

剛開完的中央銀行第三季理監事會議,再度針對房地產管制祭出新措施,對房市的實際影響尚待觀察,營建股則提前反應、多檔個股次日股價大跌甚至跌停,打炒房新政策的威力不言可喻。央行下重手之際,恰好金管會正傾力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發展計劃,看似一收一放,其實兩者關係密切,臺灣金融市場能否找到一條新路,發展出回異以往的全新格局,此時此刻的轉型計劃相當關鍵。

當全世界的主要央行都在屏息以對,思考如何因應美國聯準會(Fed)新貨幣政策的對策時,臺灣央行本次理監事會議論的重心,卻是針對房市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政策。這已是央行第七度祭出約束房市的措施。換言之,前六次效果顯然不如預期,必須要推出非常清楚且強而有力的管理,讓房市交易熱況收斂,其重要性甚至高於新雙率政策方向的擬具。

房地產之所以愈打愈旺,有其頗爲複雜的結構性因素。先從資金面來看,長期的寬鬆貨幣政策、股市屢創新高後,部分投資人獲利了結轉入房市、配合政策與供應鏈變化的海外臺商資金迴流等,均是造成近年來「臺灣錢淹腳目」的原因;再從投資面來看,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股市過熱而市場可供選擇的投資商品項目有限,再加上ESG與淨零碳排限期落實的壓力,綠色通膨話題始終揮之不去,資金也需要尋找能夠對抗通膨的停泊港,房市很容易成爲投資者口袋中的名單。

而政策面上,協助青年購屋的新青安政策與頻繁地震帶動都更案加速推進,需求與供給都因此提升,房地產市場自然價量俱揚、欣欣向榮,各銀行的授信水位直逼銀行法規定的警戒線。由上述三項因素觀之,央行第七次出手即使收到效果亦屬有限,或僅是短期的效果,房地產市場持續熱絡仍大勢所趨。

惟房價過高的問題,長期以來在社會引發民怨,尤其是年輕人,薪資的水位與漲幅和房地產的差距愈拉愈大,根本不可能追上,爲解決青年朋友住的問題,政策上不斷出招,例如加碼房屋租金的補貼、或開出廣建社宅的支票,以利率和寬限期爲最大賣點的新青安政策,也是在此背景下,於總統大選選情激烈的時候登場。不僅從財金部會的角度看,需正視單一產業的授信佔比過於集中的問題,從執政者的角度而言,亦難對年輕人的抱怨連連充耳不聞。

擺在眼前的困局是「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民怨居高不下,窮盡一切政策仍難以抑制」。因資金面很大的部分並非操之在我,政策面也僅能對現況予以補強或校正,僅投資面尚有可着力的空間,即如何將臺灣市場龐大金流部位,導向其他的投資領域,幫房地產市場減壓,才應是政策的主流,而非只有央行跳到第一線上指揮調度。

臺灣金融市場商品內容並不豐富,與臺灣資金浩浩蕩蕩相當不對稱,房地產亂象只是反映這種現況的一個縮影,從長期而言,過去那種大權在握、高度監理、崇尚管制的作風,也走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因此金融監理單位此時提出了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構想,自然被寄予厚望。

坦言之,打造臺灣成爲區域性的金融中心,或開發具有臺灣特色的金融商品等構想,歷任的財金首長都將其列爲重要的政策,可惜口號喊的震天價響、成效始終有限,我們希望這次的計劃能有所突破,除了主觀上對新內閣提出的發展願景有所期待,也是觀察到因許多不同因素導致了資金在臺匯流,如果沒有好好地掌握住機會,這些錢基於運用的效率、報酬的比較或避險的需求,很快就會另覓出路。

更具體的說,此一發展的核心計劃,應擺在如何豐富臺灣金融市場的商品種類上。近兩年來,以高股息爲號召的ETF商品頗受歡迎,但僅限於單點的突破,未能順勢而爲讓更多的商品百花齊放,殊爲可惜,而過多的資金沒有足夠的商品予以吸納,豈非錢涌房地產市場、使得房價高不可攀的主要原因之一嗎?營造友善的資產管理環境、發展更豐富多元的金融商品,實爲當前臺灣金融發展非走不可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