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運量創新高…「2痛點」卻釀一位難求常態 公司曝解決新措施
高漲的運輸需求,反應在高鐵近年來的旅運人次與營收上。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原信攝影
疫情後高鐵旅運人次與營收雙雙創下史上新高,反應在第一線的運輸現場。週末、連假期間常常一座難求,自由座車廂擠得滿滿都是人,搶座位糾紛更多了。客運量創新高,高鐵認爲背後共有兩個原因,而爲緩解「人潮擠爆車廂」的新常態,高鐵也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新規劃。
近期一則新聞引爆網路熱議,兩位旅客因高鐵自由座車廂座位換座問題發生糾紛,相互潑水,讓網友們熱烈討論能不能換座,這起事件甚至連帶掀起自由座「上廁所是否等於放棄座位」的討論。這些熱議的焦點都反映一件事情:高鐵一座難求正成「新常態」,不但對號座老早就銷售一空,好不容易擠上自由座車廂,常常也得一路站到底。
旅運人次、營收雙創新高
高漲的運輸需求,反應在高鐵近年來的旅運人次與營收上。疫情前的2016至2019年,高鐵旅運人次及營收年年成長;2023年走過疫情干擾後,旅運人次及營收雙雙創下史上新高,旅運人次達7308萬人次,較前一年成長34.94%、營收則來到逾498億元,成長率也來到34.14%。
排除疫情影響的那幾年,高鐵的旅運人次幾乎年年成長,背後顯示民衆行的需求已出現轉變。高鐵認爲,由於採用定型化時刻表,各站發車時間固定,方便旅客掌握時間,外加準時且班次密集、便利的旅運服務,這些原因,都讓更多旅客將高鐵作爲城際運輸首選。
另外,高鐵也依據旅客需求設計不同的停靠模式,例如想最快速從臺北前往臺中、高雄的旅客,高鐵有直達車可以最快時間抵達。但若想前往機場或六都以外的城市,則可以選搭蛙跳式列車,滿足不同民衆的中、長程旅運需求。
而觀察疫後城際運輸復甦情勢,高鐵分析,公路與國道客運因駕駛不足等因素導致供給問題,因此運量回復有限;臺鐵則已回覆至近疫情前。至於高鐵,儘管疫情期間人潮遽減,但高鐵堅持不裁員、不減薪,才能在撐過寒冬後迅速增班因應,讓更多旅客願意選擇高鐵。
人潮擠爆車廂,今年7月後每週已增87班
高鐵每到連假就會開始涌現返鄉人潮,購買自由座的人大排長龍擠滿整個車站大廳。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吉鬆攝影
特別是疫情期間通膨加劇,各項消費支出有感增加,但高鐵票價仍維持18年前的水準,一來一往之間讓民衆感到「物超所值」,造成疫後中短程旅客持續涌入高鐵,雖然推升運量,但也造成高鐵中短程區間較爲擁擠。
配合臺灣社會疫後快速回復正常生活,高鐵自2022年初即恢復提供疫情前每週1016班次的時刻表;隨着2023年運量快速成長,高鐵也不斷增班。自今年7月起,每週班次數已達1103班,微增87班次。
儘管有所增班,但尖峰時段仍頻現旅客擁擠的情況。高鐵觀察,其一是都市發展的外溢效果,造成北部短距離區間自由座旅客較多,例如臺北—桃園、臺北—新竹、板橋—桃園等區間,因乘車時間較短,均在30分鐘內,讓民衆願意選擇機動性強且快速、便捷的高鐵自由座服務,「搭乘體驗類似都會區捷運。」
其二是從搭乘時段分析,自由座旅客較多的超尖峰時段,主要爲上下班通勤時段,及週末跟連續假期返鄉/收假時段。
擴大車隊規模,12組新車2026年陸續抵臺
高鐵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爲了緩解這樣的運量需求,短期內高鐵已於通勤時段規劃加開南港—臺中區間車,以增加通勤時段運能,同時擴大通勤時段車次的自由座車廂配置數,視需要放大自由座車廂數至8節。
另外,在返鄉或者收假時段,則機動加開全車自由座臨時加班列車,各車站加強引導旅客依目的地分流搭乘不同停靠模式的列車,必要時適度開放車間通道、對號座車廂供自由座旅客站立。
高鐵強調,現階段除優先以精進維修排程與營運調度等方式,增加現有34組列車的利用率外,更已依照長期運量需求整體評估後,決定採購新世代列車。
2023年5月已確定將向日立東芝聯盟採購12組新世代列車,預估2026年陸續運抵臺灣、2027年上線營運,期望藉由逐年擴增車隊規模,支持高鐵運量穩健成長,並提供旅客更加優質的旅運服務。
這些新措施真能解決「搶座爭議」?就看未來許多長假返鄉潮的「壓力測試」了。
(本文出自2024.12.21《遠見》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