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奮進五載立潮頭 鄉村振興再出發

福建省寧德市曾是我國十八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多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寧德干部羣衆發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精神,接續奮鬥,久久爲功,於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

2019年,是寧德擺脫貧困邁向鄉村振興的關鍵時刻。自此,寧德被賦予了“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的新的時代重任。

凝心聚力闊步振興路

過去,壽寧縣下黨鄉是一個無公路、無電燈、無自來水、無辦公場所、無財政收入的“五無鄉”,通往4個毗鄰鄉鎮都需徒步十多公里,素有“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的說法。

如今,這裡青山如黛,綠水纏繞,廊橋飛跨,房屋層層疊疊,交錯有序,溪水潺潺,遊客熙熙攘攘,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廊橋、流水、人家”的和美景象。

在省市縣鄉村各級的共同努力下,下黨鄉成爲了紅色“新地標”、交通“新節點”、致富“新樣板”。每年吸引3萬餘人前來參觀學習、60餘萬人前來旅遊打卡,旅遊綜合收入超過6000萬元。5條通鄉公路大幅縮短了下黨與外界的距離。2023年,下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952元,相比2018年翻了一番,“在自家門口做生意”變成下黨羣衆的生活常態。

五年來,寧德堅持推進鄉村振興,大力弘揚“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精神,堅持把念好“山海經”與走好“特色路”貫通起來,協同推進“五個振興”,在產業先行、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黨建引領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聚焦打造全國鄉村振興樣板區,接續推出“我在寧德有畝田”“一書記三大員”“山海楓橋”等一批原創性、突破性的改革創新舉措,打造鄉村振興各個領域的“寧德模式”。

一組數據折射振興豐碩成果

寧德市委書記樑偉新表示,這五年,寧德以念好“山海經”爲指引、以建設“樣板區”爲目標,引導全市上下在彰顯閩東特色、創新振興機制上步步深化,初步走出了一條“產業先行、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黨建引領”的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從2020年起,寧德市屬國企和寧德時代新能源公司等共同出資設立閩東時代鄉村經濟發展基金,10年合作期內主要投向鋰電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項目,並將每年不低於出資額10%比例的收益作爲薄弱村集體經濟收入,三年來已有948個村受益。

通過市縣聯手,寧德每年實施百個“一縣一專項”項目,重點推進大黃魚、紅茶、白茶、食用菌、蔬菜等優勢農業產業項目,打造出5個百億強縣、24個十億強鎮、50個億元強村。

開展“提質強村”計劃,總結推廣“百萬村財”“村社共建”等做法,集聚整合、盤活利用各類資源……僅2年時間,寧德年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佔比就提高了25個百分點。

寧德堅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的發展思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融合創新、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融合壯大,“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規模突破2300億元。

制度創新激活人才動能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寧德創新鄉村振興指導員和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引導臨近退休年齡的科級和處級幹部回村工作,實現110個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306個產業薄弱村選派指導員全覆蓋。截至目前,寧德累計選派鄉村振興指導員7批次728人,選聘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2批次559人。

霞浦縣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福建農林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覃盼利用自身資源,爲省內外科研單位與霞浦縣當地企事業單位的產學研合作牽線搭橋,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在他看來,“鄉村振興特聘服務團這種服務模式能夠聚集更多人才,精準聚焦產業問題,從而更多更好地惠及農村、農民。”

作爲一名00後返鄉創業的青年導演,福安市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福建省陸氏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陸雨鑫感受到了寧德的滿滿活力與創新。“寧德積極向上的氛圍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返鄉創業的決心。”陸雨鑫表示,希望通過電影的力量來傳承和推廣家鄉的文化,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家鄉發展的潛力,吸引更多人返鄉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