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耕小麥 讓「麥寮」名符其實

一羣年輕人雲林麥寮複種小麥,去年讓睽違半世紀的小麥重現在麥寮。(許素惠翻攝)

郭慧蟬等人在麥寮復耕小麥,結穗的小麥看起飽滿。(許素惠翻攝)

麥寮媳婦郭慧蟬號召老公球友一起在麥寮復耕小麥。(許素惠翻攝)

在麥寮復耕小麥的年輕同好。(許素惠攝)

吳子瑋等年輕人在麥寮復耕小麥成功,製成麪條。(許素惠翻攝)

平均不到40歲的年輕人許碩彥、吳子瑋、郭慧蟬、陳宏瑋等,爲了讓家鄉名符其實爲「麥寮」,去年成立友善農場複種小麥,睽違半世紀,小麥重回爲麥寮實質精神象徵,老輩看到既感動又稱許,不少年輕同儕驚奇「這就是小麥!」

麥寮媳婦郭慧蟬與先生計劃地想故鄉定居,辭去醫院工作返鄉,希望以夫家幾分薄田做爲發展根基,不想隨波逐流的她想來點小革命,經深入瞭解「麥寮」的由來,原來過去盛產大、小麥,當地農民爲了運送麥子特地船頭旁搭建寮子儲放,因此得名,於是決定種小麥。

郭慧蟬的老公阿里和吳子瑋、陳宏瑋、許碩彥等是籃球球友,他把老婆的想法告訴死黨,沒想到獲得大家的認同,表態願意一起投入復興消失已久的故鄉農產,「月光下友善農場」於是成立。

去年10月他們種下首批5分地小麥,因爲採自然農法,成熟麥子被麻雀幾乎吃掉一半剩不到500公斤,然而當磨成麪粉、製成麪條等時,大夥兒還是很欣慰,麥寮鄉長許忠富與拱範宮大力支持和推廣,列爲伴手禮首選。

郭慧蟬說,第一次收成雖不好,但她發現風頭水尾的麥寮冬季東北季風強勁又伴着沙塵,反而減少病蟲害的侵擾,因爲連蟲都受不了強烈風沙,對友善耕作的小麥成長大有幫助。

身爲麥寮麥豐村長的吳子瑋指出,許多老輩鄉民看到麥子結穗,非常感動,童年回憶都涌上來,鼓勵他們再接再厲,而同輩甚至更年輕的人,則新奇地說「原來這就是小麥哦!」希望未來到雲林來,一看到麥子就知道麥寮到了。

郭慧蟬表示,正面回饋增強他們的信心,今年將以契作擴耕至5公頃,希望回覆麥寮就是小麥原鄉榮景,也讓人民俯拾可吃到最在地、新鮮且安全的面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