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加速批准吉利德小分子療法;羚銳“狗皮膏藥”賣贏了PD-1;螞蟻集團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共3條快訊

共計3條簡訊 | 閱讀時間約爲3分鐘◆◆ ◆

01

FDA加速批准吉利德小分子療法

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今天宣佈,美國FDA已加速批准Livdelzi(seladelpar)與熊去氧膽酸(UDCA)聯合用於治療對UDCA應答不足的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成人患者,或作爲單藥治療對UDCA不耐受的患者,但不建議患有或發展爲失代償性肝硬化的患者使用Livdelzi。根據新聞稿,Livdelzi是在鹼性磷酸酶(ALP)正常化、關鍵生物標誌物和瘙癢控制方面,與安慰劑相比表現出統計學顯著改善的首個療法。目前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正在評估Livdelzi的上市申請。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是一種有潛在生命危險的肝臟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免疫系統持續攻擊膽管,膽汁流動受阻而淤積,毒性膽汁酸在肝內留存,可發展爲肝纖維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其他臨牀症狀還包括疲勞和瘙癢。在40歲以上的女性中,有千分之一患有PBC。

這次的加速批准主要基於關鍵安慰劑對照3期RESPONSE研究的數據。在該研究中,62%接受每日一次口服Livdelzi的受試者在第12個月達到了綜合生化應答的主要終點,而此數值在安慰劑組中只有20%。使用Livdelzi治療後,25%的患者在第12個月時ALP值恢復正常,而安慰劑組中的患者均未出現這種變化。ALP是一種膽汁淤積標誌物,可預測肝移植和死亡的風險。

第6個月時瘙癢評分相對於基線的變化是試驗的關鍵次要終點。與安慰劑組相比,Livdelzi組患者的瘙癢症狀顯著減少。根據新聞稿,Livdelzi是在3期試驗中,證明能夠顯著、持久改善瘙癢和膽汁淤積標誌物的首個藥物,這些標誌物與疾病進展風險相關。

最常見的不良事件(≥5% Livdelzi組患者報告,且高於安慰劑組)是頭痛、腹痛、噁心、腹脹和頭暈,沒有觀察到與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SAE)。

目前爲止,Livdelzi已在RESPONSE以及其他試驗(包括長期開放標籤ASSURE研究和之前的早期研究)中超過500名PBC患者中受檢視。進行中的研究包括驗證性3期AFFIRM研究,這是一項隨機、安慰劑對照的驗證性研究,旨在評估Livdelzi對因PBC導致的代償性肝硬化患者的臨牀結果的影響。

Livdelzi爲一款口服的強效選擇性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活化受體δ(PPAR δ)激動劑。PPARδ表達在肝臟的多種細胞類型中,臨牀前數據表明,它對調控膽汁酸合成、炎症、纖維化過程的多種基因有調節作用。該藥物曾於2019年2月獲得美國FDA授予突破性療法認定,用以治療PBC。該療法原由CymaBay公司所研發,吉利德科學在2024年2月與該公司達成總金額達43億美元的收購協議,進而囊獲此款療法。

今年6月美國FDA加速批准益普生(Ipsen)的Iqirvo(elafibranor)80毫克片劑與UDCA聯合用於治療對UDCA應答不足的成人PBC患者,或作爲單藥療法治療對UDCA不耐受的患者。Iqirvo是一種每日一次、口服、“first-in-class"的PPAR α/δ激動劑,同時靶向活化PPAR α/δ可潛在治療PBC的炎症、膽汁淤積和纖維化。根據新聞稿,Iqirvo是近十年來首個獲批用於治療罕見肝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新藥。

除了Livdelzi與Iqirvo,目前開發用以治療PBC的療法還有由GSK開發、目前處於3期階段的迴腸膽汁酸轉運體(IBAT)口服小分子抑制劑linerixibat,其3期試驗已募集238位患者,預計今年10月會有初步結果。而由Calliditas Therapeutics開發的NOX1/4抑制劑setanaxib也在近期完成臨牀2期試驗,預計在今年下半年公佈完整試驗結果。該療法曾獲EMA與美國FDA授予孤兒藥資格,並獲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用以治療PBC。Mirum Pharmaceuticals也正在開發選擇性ASBT小分子抑制劑volixibat用於PBC治療,目前該療法的2期試驗正在進行患者招募,預計在明年12月會有初步結果。同樣地,凱思凱迪(Cascade Pharmaceuticals)開發的FXR靶向激動劑linafexor(CS0159)的2期試驗也正在招募患者,初步結果預計在今年10月公佈。

(來源:藥明康德)

02

羚銳“狗皮膏藥”賣贏了PD-1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整個醫藥板塊泥沙俱下之際,卻也有細分板塊始終逆勢增長。

憑藉着幾款膏藥,中藥貼膏龍頭企業羚銳製藥多年來銷售額持續增長,資本市場的寒意彷彿被一張薄薄的膏藥紙擋住了。2023年、2024年至今,羚銳製藥股價分別逆勢上漲36.24%、42.09%。

另一家化藥貼膏龍頭九典制藥,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憑藉着核心單品洛索洛芬鈉凝膠貼膏,公司營收從2020年的9.7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26.93億元,翻了接近3倍。

兩家公司的亮眼業績,揭示了小衆賽道的巨大潛力。未來,在人口老齡化和慢病年輕化的背景下,這一賽道或許還將持續爆發。

不起眼的鎮痛膏藥生意,養出了兩條大魚

羚銳製藥是骨科中藥貼膏的龍頭企業,近幾年的表現一直可圈可點。8月12日,羚銳製藥發佈半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19.06億元,同比增長12.07%;歸母淨利潤4.13億元,同比增加30.30%。

羚銳已經保持了多年的業績高速,2011年至2023年收入連續13年增長。2018年至2023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放眼整個A股醫藥市場也是罕見的存在。最俏皮的是,支撐如此亮眼業績的不是什麼高大上的創新藥,而是不起眼的膏藥生意。

2023年羚銳製藥總營收33.11億元,其中貼劑收入達到20.5億元,佔總營收的61.83%。

羚銳的獨家核心產品是中藥貼膏通絡祛痛膏,主要功效就是鎮痛,作爲獨家產品已入選《國家基藥目錄》《國家醫保目錄》,2023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此外,“兩隻老虎”系列膏藥在同類產品中的市場佔有率均爲第一。

膏藥單價普遍不高,通絡祛痛膏每貼約4.5元左右,但毛利率卻並不低。2023年,羚銳製藥貼劑產品的毛利率高達75.68%,在一衆藥企中名列前茅。

化藥貼膏的銷售同樣火爆。一度被資本熱炒的化藥貼膏龍頭九典制藥的業績也非常不錯。2017年,九典制藥索洛芬鈉凝膠貼膏作爲國內首仿上市,用於抗炎、鎮痛,一直頗受歡迎。九典制藥的業績也得以暴漲,從2020年的9.78億元營收,增長到2023年的26.93億元。

貼膏產品的快速爆發,與國內老齡化加劇分不開關係。據《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 3 億人,每年新發約1000-2000萬人,患病率隨着年齡增長而提高。超60%患者選擇自己用藥,其中貼膏藥因快捷、方便、高效而被廣泛使用。

小賽道上的兩家企業,用實打實的業績證明了膏藥領域的潛力。

高增長的膏藥賽道,也並非高枕無憂

當然,連年穩定增長並不意味着可以高枕無憂。

對九典制藥而言,集採的威脅猶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7月12日,公司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截至7月10日,公司洛索洛芬鈉凝膠貼膏被集採並已執行的省級行政區域共19個。

還好目前貼膏劑都是在地方集採,市場影響力和議價能力不如全國集採,2022年、2023年,索洛芬鈉凝膠貼膏分別中選廣東聯盟地區、浙江集採,兩次價格降幅也不算大,分別爲25%、28%。

洛索洛芬鈉凝膠貼膏暫時只有九典一家仿製藥上市,但陽光諾和、萬高藥業、華潤三九等十幾家藥企在對這一品種發起攻勢,九典制藥不得不未雨綢繆。

羚銳製藥比九典制藥的日子更安逸,中藥膏藥主要在院外零售市場,受到集採影響較小。但就有一點:中藥貼膏技術門檻低於化藥貼膏,競爭者挺多。據藥智網數據,同類型的麝香壯骨膏、關節止痛膏、傷溼止痛膏、狗皮膏、傷溼祛痛膏的廠商超200家。

所以,爲了在未來持續保持業績的增長,不管羚銳製藥還是九典制藥,都在不斷拓展產品線,試圖研發更多新劑型膏藥產品。就在8月11日,九典制藥備受期待的椒七麝凝膠貼膏,在經歷了多次被拒之後,再度上市失敗。

貼膏雖小,要開發和創新卻不容易。此前,法瑪星製藥、九典制藥、哈爾濱三聯藥業的氟比洛芬凝膠貼膏都曾被拒絕上市。

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疼痛治療和緩解的貼劑需求巨大。據天風證券研報,中國外用貼膏在消炎鎮痛領域的滲透率不足 10%,目前仍以口服、注射製劑爲主。與歐美、日本等市場差距較大,仍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企業們必須順利渡過技術關,纔有機會開啓第二增長曲線。

(來源:健識局)

03

螞蟻集團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

近日,《健聞諮詢》從多個信源處獲悉,螞蟻集團正計劃收購好大夫在線。此前,與好大夫在線洽談收購事宜是螞蟻集團的兄弟公司阿里健康,但近期,有接近螞蟻集團的人士透露,目前談判方已由阿里健康轉變爲螞蟻集團。

目前,打開支付寶首頁的醫療健康頻道,選擇“在線問診”,即能看到“好大夫”的字樣,點擊進入後,頁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好大夫在線APP裡的“專家問診”界面完全一致。有支付寶醫療健康業務內部人士向《健聞諮詢》證實,雙方已經在今年6月底達成相關業務合作。

《健聞諮詢》聯繫了螞蟻集團和好大夫在線方面求證相關信息,但截至發稿時,未獲雙方回覆。

過去兩年,圈內頻頻流出互聯網大廠意欲收購好大夫在線的傳言,《健聞諮詢》此前也跟進報道了阿里健康洽談收購好大夫在線的消息。據知情人士透露,過去這一年,好大夫在線的估值一路走低,最終的收購價格或許是億元級。

好大夫在線成立於2006年,是互聯網在線問診的頭部平臺,巔峰時期的員工數量超過千人,估值近100億元人民幣。作爲一家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企業,好大夫在線近年團隊已經大幅縮減。此後,公司數次嘗試商業化轉型,均未取得預期效果。

“好大夫在線的核心資源是數萬名活躍的名醫,對平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引流工具。”醫庫董事長,醫藥行業資深研究員塗宏鋼向《健聞諮詢》表示,相比阿里健康,支付寶的平臺屬性更強,流量變現的渠道也更多,可以做一些更長期的佈局,不必非指望着短期業務賺錢。

於好大夫在線而言,僅僅依靠自身的能量,已經很難繼續遠航。被大廠收購,不論是對老股東、創始團隊、公司員工,還是平臺上的醫患用戶來說,都是可選項裡的最優解。

硬撐到最後一刻

打開支付寶首頁的醫療健康頻道,選擇“在線問診”,就能進入支付寶醫療健康業務的入口——問診板塊。

在這個頁面中,無論是置頂的“快速問診”、“問專家”、“特惠義診”和“看中醫”,還是下方按專科陳列的特色服務,最終導向的都是阿里健康的互聯網醫院平臺,這也是支付寶線上問診業務的常規設計。

最大的變化出現在頁面中部的廣告位上——三個顯眼的紅色字體“好大夫”,配上白色底板和藍色圖案,和好大夫在線APP的風格設計頗爲相似。點擊進入後,頁面所呈現的內容和好大夫在線APP裡的“專家問診”界面完全一致,同樣的醫生,同樣的排序,甚至連頭像照片、個人簡介、用戶打分、問診價格都一模一樣。

換句話說,好大夫在線的專家信息和平臺數據已經被搬運到了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成爲了支付寶醫療生態的全新入口。

“好大夫在線的核心資源是幾十萬名醫,幾千萬用戶和運行18年積累下的龐大數據庫。”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深從業者表示,這些年,好大夫在線一路貶值,主要是沒有找到盈利模式,但這些線上資源的價值始終是存在的。

一個不太恰當的佐證是,不久前有自媒體曝出好大夫在線的數據在某二手平臺上被公開出售。好大夫在線方面則迴應稱,網傳信息不實,好大夫高度重視數據安全,已經向對方平臺發送了律師函。

另外,經歷了人員大幅縮水的好大夫在線處境並不樂觀。一位近期曾參與洽談收購好大夫在線的投資人告訴《健聞諮詢》,從盡調來看,好大夫在線的真實情況比他們預想的要難,不管是活躍用戶數量、平臺運營能力,還是網絡基礎設施,“說白了就是沒有人力和成本來支撐,只能勉強維持。”

一位熟悉好大夫在線的內部人士對此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對於尋求併購的好大夫在線來說,用最少的人力成本維持住日常經營已經是最優策略,“在裁員到五六十人以後,好大夫其實就進入了盈利狀態,儘管對公司的實際意義不大,但對於促成最後的交易是有幫助的。”

截至發稿時,好大夫在線APP上的普通門診和專家問診都能正常運轉,線上的義診直播也排到了5天之後。

支付寶重回互聯網醫療賽道

作爲阿里巴巴“雙H戰略”的排頭兵,支付寶早在2014年就踏入了醫療健康的版圖。

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斥資13億元收購中信21世紀,獲得了網售藥品的第三方平臺資質。同年5月,由支付寶親自下場操盤的“未來醫院”計劃正式啓動,名字起得非常酷炫,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把醫院的掛繳查業務搬上手機”。

回過頭看,直到今天,阿里巴巴面對醫療健康的試探和佈局,都脫離不開2014年確立的這兩條主線——前者對應醫藥電商,這是和阿里自身基因所匹配的業務方向。後者則試圖通過互聯網技術重塑醫療流程,提升診療效率。

憑藉阿里巴巴的資源背書,“未來醫院”項目一度進展順利,3個月時間上線了10家醫院,其中包括了北京友誼醫院、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這樣的頭部三甲醫院。一年後,支付寶高調發布了《未來醫院一週年服務數據報告》,宣佈入夥醫院超過200家,平均每2天就有一家醫院加入。

但PR稿裡不會提到的是,縱然“未來醫院”在落地過程中解決了一些便利性的問題,但距離醫患雙方的預期還隔着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醫保付費。由於不能打通醫保進行實時結算,大多數患者都無法在“手機上的醫院裡”走完就診付費的全部流程。

儘管支付寶先後嘗試推出了“預授權付費”、“先自費後返還”、“先診療後付費”等多種醫保準實時結算的方式,但無論哪種方式,都省略不了線下醫保身份確認的步驟。因此,“未來醫院”的實際推廣效果並不算好——武漢某三甲醫院一天最多僅有5個人使用該項服務,北京友誼醫院則在上線3個月後終止合作,撤掉了相關宣傳海報。

這段經歷對初涉醫療圈的支付寶來說並不愉快,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醫療是一個需要反向推導的行業,只有解決了最末端的醫保支付,前面的流程重塑纔有意義。

因此,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支付寶都在圍繞着醫保支付憑證打轉,其它綜合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業務則被劃歸給了新成立的阿里健康來運營。幹回老本行的支付寶迅速找到了突破口,2016年和深圳人社局合作開啓醫保無卡支付,2018年參與醫保電子憑證的標準制定,2019年協助國家醫保局上線了全國第一張醫保電子憑證……

截至目前,在所有醫保電子憑證的渠道方里,支付寶的滲透率佔到三分之二。圍繞着便捷支付,近幾年,支付寶又先後推出了基於LOT端的刷臉支付、針對慢病人羣複診開方的線上支付,以及醫保親情賬戶。基於這個巨大的入口效應,支付寶的醫療健康業務也始終處於高速增長的態勢。

2023年10月,始於上海的線上醫保購藥,從幾十家藥店迅速擴大到上千家,進而席捲全國,深圳更是推出了“線上醫保購藥刷統籌基金”的試點,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實惠。

但不管是美團、餓了麼還是京東健康,這些購藥O2O平臺本身並不具備醫保支付資質,絕大部分訂單都要通過支付寶來進行醫保電子憑證的激活和授權。

在今年初的一次媒體交流中,支付寶方面稱,通過支付寶激活醫保碼的用戶數已經接近6億,月活躍用戶在2億以上,每天使用的醫療服務次數達到1300萬次。“目前來看,這個體量規模已經很大了,接下來我們希望能夠提供更多的醫療健康服務,讓支付寶真正變成一個醫療健康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支付寶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傑表示。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醫保支付上完成“練級”的支付寶,又重新殺回了更爲廣闊的互聯網醫療賽道。

在支付寶的規劃中,未來的醫療健康業務總共分爲三個板塊,分別是便捷的支付工具、就醫購藥助手和醫療健康管家。在支付工具端,他們希望能夠接入商保體系,真正實現醫保、商保、自費一碼付。

在就醫購藥助手和醫療健康管家這兩條支線任務上,除了常規的在線問診、健康科普外,支付寶還結合大模型和AI技術,推出了全國首個可陪診數字人“安診兒”,貫穿於患者診前診中診後的全流程。作爲“未來醫院”計劃的升級版,數字人的交互界面更簡單友好,場景也從院內診療延伸到了院外的健康管理。

“今年支付寶佈局醫療的勢頭很猛。”一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告訴《健聞諮詢》,從阿里系內部來看,阿里健康已經戰略性放棄醫療業務,專注於醫藥電商,這就給了支付寶更多的拓展空間。“過去大家提到支付寶醫療業務,第一反應就是醫保電子憑證,但據我所知,支付寶很想打破這種固有印象。”

有了好大夫在線的品牌加持,支付寶醫療的迴歸之路會走得更順一些嗎?

(來源:健聞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