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提升、畜舍現代化 養豬業蓄勢待發 產官學評析競爭力 更健康才能走下去

百億基金助畜舍設備現代化,加上3大主要豬疾病防疫有成,可望強化國人對臺灣豬的信賴,並取得叩關國際市場的門票,但機會也伴隨許多挑戰。 (攝影╱黃世澤)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今(2024)年7月1日,臺灣傳統豬瘟疫苗拔針滿週年,皆未傳出新病例,可望成爲亞洲唯一撲滅或阻絕3大主要豬疾病(傳統豬瘟、非洲豬瘟、口蹄疫)的國家;俗稱「百億養豬基金」的《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劃》將在今年告一段落,臺灣養豬業如何厚植實力?《豐年》訪談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秘書長潘建同、農業部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李淑慧,從產業、官方與專家視角,檢視臺灣養豬產業競爭力。

農政單位每4年針對養豬產業提出階段性發展計劃,2020年因應貿易自由化對養豬業的挑戰更強勁,以及動物疾病、氣候變遷、環境議題、勞動力短缺、糧食安全等議題,農委會(今農業部)提出《因應貿易開放養豬產業全面轉型升級計劃》(下稱百億基金),2021年開始執行,總經費共128.3億元。

「對一個800億元初級產值的產業來說,拿了128.3億元做全面轉型,在產業輔導上是難能可貴的契機。」畜牧司養豬產業科科長周文玲說。她希望藉由百億基金讓產業「更智慧、更科技、更有社會責任」,增加消費者對養豬業的信賴與認同,「我們養豬的這些農民、二代三代接班人就可以自豪地跟人家說,我是養豬產業的一份子,我以養豬爲榮。」

周文玲希望百億基金挹注,能讓產業形象升級,增加國人對養豬產業的認同與信賴,豬農也能引以爲榮。 (攝影╱李文揚)

現代化養豬場兼顧節能、安全、衛生 專家團隊親赴現場助農民上手

百億基金中,養豬場現代化轉型升級投注最多資源,佔46.6億元,佔計劃總經費36.3%。政府並整合工業技術研究院、畜產試驗所、農業科技研究院的專家團隊親自輔導農民,確保設施正確操作,「不只是申請補助,重要的是讓新的設施、設備發揮功能。」

升級項目包含導入新式豬舍相關設施,例如高牀型豬舍、水簾設施與密閉型豬舍。周文玲解釋,高牀型豬舍架高地板,讓豬的糞尿可以從高牀的縫隙掉落,只需定期刮除,豬舍更乾淨也節省沖洗地板的用水,截至目前已補助1,600棟高牀豬舍,「每年大概可以省掉我們全國兩成的人1天的用水量。」密閉式設計可以避免豬舍氣味逸散,水簾設施則發揮環控作用,「會涼爽一點,氣流的引動會比較舒服一點。」

高牀式豬舍將地板架高,並設有孔洞讓豬的糞尿往下掉,減少衝洗豬舍頻率,既乾淨又有顯著省水效果。 (攝影╱馬雨辰)

另一項升級是加強落實「異地批次」飼養,將成長到一定程度的豬隻轉至不同畜舍,「斷奶以後或者養到保育期20幾公斤,再移到肉豬場。」周文玲說,這樣豬農可以專心照顧較花心力的母豬與仔豬,也避免疾病傳播。全國母豬場及肉豬場的合計比例,已從計劃前的35%提升至40%。

百億基金也補助自動化設備,例如電動試情公豬車、斃死豬省工搬運機、母豬新式分娩欄組等。「一隻公豬大概3、400公斤,有時候發情是有點危險的。」周文玲說明公豬試情車,「它可以用機具載着公豬,繞着母豬這樣走,對於這些養豬戶就輕鬆很多。」搬運機組可以省力搬運斃死豬隻,分娩欄位則讓母豬生產時自由伸展,搭配防壓設備「避免小豬意外地被自己母親壓死」,受到許多豬農青睞,「每年接受補助的大概8、9,000牀。」

氣動式母豬分娩欄組能避免母豬生產後壓死剛出生的小豬,是許多豬農選擇購置的自動化設備。 (攝影╱馬雨辰)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