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自給率不足 水試所首批人工紅𫊻培育成功
爲穩定生產養殖蟹苗,讓蟹苗不再依賴野生捕撈,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自種蟹着手,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開發,2020至2021年逐步提升育成率,朝向量化生產蟹苗。(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提供)
俗稱紅𫊻的「鋸緣青蟹」是國人珍愛的喜慶佳節食材,然而紅𫊻繁殖技術開發不易,長久以來仰賴漁業捕撈或野生採集幼蟹再行放養,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表示,日前成功生產出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鋸緣青蟹成蟹,未來將提供臺灣養殖業界完整的培育技術,翻轉檯灣過去紅𫊻9成需仰賴進口的景況。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表示,臺灣每年𫊻蟹產品進口量約2200公噸,金額約4億元,隨着全球需求量增加,進口價格在近10年間上漲超過50%,年節前夕市場進口紅𫊻零售價甚至每臺斤叫價上千元。國內鋸緣青蟹自給量僅1成,1991年曾達1241公噸爲最高產量,產值3.1億,而後逐年減少,至2019年養殖產量僅有6公噸。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指出,爲建立鋸緣青蟹創新養殖技術,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2015年起着手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包含「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等5階段。
爲穩定生產養殖蟹苗,讓蟹苗不再依賴野生捕撈,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自種蟹着手,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開發,2020至2021年逐步提升育成率,朝向量化生產蟹苗。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表示,全球海水蟹類總產量約200萬公噸,其中80%來自海洋,養殖產量僅約40萬公噸,其中鋸緣青蟹養殖產量約8萬公噸,有鑑於各國積極開發青蟹繁養殖技術,尚缺乏專屬蟹苗繁殖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2020年着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
目前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也積極開發適合臺灣獨特的養殖生產技術模式,推動綠能及獨立盒、光電浮筏養殖技術模式,同時透過增殖放流,覆育臺灣沿海海域蟹類資源,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