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交通死傷創新高 學生不願自行上學「因道路被佔走」

我國平均每年逾2萬名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傷,去年人數更達5年高峰。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平均每年逾2萬名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傷,去年人數更達5年高峰。靖娟基金會針對各縣市學生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兒童整體交通安全分數最低縣市爲苗栗縣,而臺北市則爲六都之中表現最差。此外,目前有7成兒童上下學由家長接送,其中逾5成不願意自行上下學,主因爲「道路都被停車的佔走」、「有些車子還是不會讓行人」。

根據交通部統計,近5年(2019年至2023年)每年平均有2萬3472名6至17歲兒童於交通事故中死亡或受傷,儘管2021年略爲下降,但去年卻又高達2萬6233人次,達到近5年高峰。

靖娟基金會今年4至5月抽選全臺22個縣市國小,針對學生及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考量區域內部交通狀況差異,以區域都市化程度將各縣市內部分爲兩層,各縣市抽選兩2所學校,共發出5080份問卷,回收3353份有效問卷,整體回收率約66%。

調查若以縣市來看,花蓮縣、南投縣、臺南市及臺東縣的兒童整體交通安全分數爲前3高,而苗栗縣、雲林縣、連江縣則位居末位。值得注意的是,六都中的臺北市、新北市、高雄市未達平均值,而作爲首要之都的臺北市是六都之中表現最差的。另將縣市分爲4個地區查看,排名依序爲南部、東部及離島地區、北部、中部。

此次調查學生住家至學校的步行時間普遍落在20分鐘以內,佔逾6成,而上下學方式以家長接送爲主共佔75.3%,24.7%的學生爲自行上下學。由家長接送的學生中,有51.2%表示不會想自己上下學,原因包括「路上的道路都被停車的佔走了,行人走路有時候會走到汽車道很危險」、「有些車子還是不會禮讓行人,直接開過去」、「有許多家長騎機車載學生回家時,常常把機車騎上人行道進行接送」等。

調查也發現「中部」學生對於步行感受度平均分數顯著低於其他地區,其中有關「上放學時間學校附近停滿車輛,阻礙行走」題目的感受度爲步行面向中最低分,爲2.63分(介於「經常如此」與「偶爾如此」之間),學生提及原因包括「可以在校園旁設置大一點的接送區」、「希望要去學校的路上不要有一堆車子擠來擠去」。

此外,調查指出,「中部」學生對交通環境與管理措施的感受度平均數皆顯著低於其他地區,其中有關「目前的交通環境讓我安心上下學」題目感受度爲最低分,推測學生對於當前交通環境沒有信心,可能原因包括「步行環境不佳,且缺乏自行接送以外的可靠交通方式」,導致民衆無法放心讓孩童自行上下學,從而讓孩童缺乏探索交通環境的機會、經驗與技能。

在家長部分,調查發現「北部」、「中部」、「東部及離島」地區家長對於步行感受度平均數皆顯著低於南部地區,其中有關「學校附近人行道上堆放店家雜物或停放車輛」、「學校周圍人行空間有中斷情形」題目感受度較爲低分,家長表示「騎樓或人行道經常被一樓住家或店面佔用,或中間有電線杆或電箱,致使行人需行走在大馬路上」、「學校附近的人行道上會有腳踏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微型電動二輪車、機車騎乘」、「人行道應落實清空政策,給行人安全空間」。

另外,「中部」地區家長對於汽車機車駕駛人感受度平均數顯著低於「北部」及「南部」地區;「東部及離島」地區則顯著低於「南部」地區。其中中部家長在有關「駕駛人會讓12歲以下孩童做在汽車前座」題目感受度最低分,東部及離島家長在有關「安親班、補習班接送車有超載情形」題目感受度最低分。

靖娟基金會認爲,校園周邊的通學路段在內的許多人行空間讓民衆感覺不甚可靠、亟需整頓,民衆在人行空間擺放雜物或停車的行爲,以及汽機車駕駛的讓行文化也有待透過教育與執法提升,並檢討現有交通安全教育與宣導內容是否過多單向傳授、背誦的內容,而缺乏邏輯探討、互動與實際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