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劉思敏:我給智慧旅遊潑冷水

國家旅遊局將2014年旅遊主題設置爲“智慧旅遊年”,“智慧旅遊”成爲了今年的熱詞。智慧旅遊這一概念利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藉助便攜的終端上網設備,對旅遊資源、旅遊經濟、旅遊活動、旅遊者信息,及時發佈與安排調整,從而達到對各類旅遊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

嘉賓介紹:

劉思敏 著名旅遊專家社會學者。現任中國旅遊報首席評論員、高級記者;社會學博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旅遊衛視特約評論員等。劉思敏博士長期致力於對中國旅遊產業運行的觀察與研究,從社會視角密切關注中國旅遊業的焦點問題。(採編/園子

智慧旅遊無法解決根本性問題

本站旅遊:國家旅遊局把2014年定義爲“智慧旅遊年”,您認爲今年值得一提的智慧旅遊亮點事件有哪些?

劉思敏:其實我對智慧旅遊一直是潑冷水的,它就是一個口號而已。今年行業對於智慧旅遊關注度確實出奇得高。據我瞭解,跟智慧旅遊相關主題的論壇恐怕有二十餘個,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包括峨嵋山也好,都來探討智慧旅遊發展的問題,這還是比較罕見的一個現象。也就是說相對集中,而且形成一定的聲勢。今年智慧旅遊的概念、理念普及率應該是非常高,“智慧旅遊年”的聲勢還是造出來了,但具體的亮點事件恐怕談不上。

本站旅遊:那您認爲“智慧旅遊”應該怎樣定義?

劉思敏:我個人認爲,智慧旅遊本質上就是旅遊信息化數字旅遊以及智能旅遊。現在一些專家把它分爲搞旅遊的信息化、數字旅遊和智慧旅遊、智能旅遊等不同階段,我個人不是特別贊同,而且我認爲智慧旅遊本質上就是智能旅遊。如果真要講智能旅遊,人的智能要比所謂的智慧旅遊重要的多。

因爲現在的智慧旅遊畢竟還是藉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包括智能機器人這些東西,依據現有最新的技術條件、當然也是帶有顛覆性的革命性技術條件,來整合信息,對於旅遊的行前資訊、行中管理,以及旅行之後的反饋,以及投訴、維權,它都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便利,而且這個信息也是基於大數據、雲計算。所以我認爲智慧旅遊便於旅遊者的旅行,和便於旅遊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管理,給他提供了很強大的技術條件和系統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有助於旅遊者的旅遊體驗,但是它不是根本性的,我認爲它是輔助性的。

而且智慧旅遊不可能解決我們現在因爲長假短缺、供求失衡帶來的旅遊業的一系列的問題。它只能有助於疏導和緩解,但不可能解決。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智慧旅遊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它的侷限性,不要把技術當成目的,包括虛擬旅遊這些,它都不可能替代真實的旅遊。

另外,智慧旅遊應該以智慧城市基礎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旅遊行業,特別是比較偏遠的中西部地區的旅遊行業、旅遊景區或者旅遊的地方,智慧旅遊孤軍深入的話,那是事倍功半的。打個比方,東部地區爲什麼發展一個景區很容易,投資就小?因爲它的公路已經四通八達了,要建立一個新的景區,我只從這個景區修個一公里的公路,跟原有公路體系接通就OK,那麼我的成本,就是打造新景區和修一公里公路的成本;但是要在西部地區,新景區可能離現有的公路非常遠,那麼就要多修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公路才能到新景區,也就是說投資不僅是景區本身花的錢,還要算上這一百公里公路的造價,這成本攤在景區裡面根本就消化不了。可以這麼理解,四通八達的公路體系就相當於智慧城市,而我從景區建一條支線,就等於相當於搞一個智慧旅遊,就跟那個接通了。

同時我理解的智慧旅遊,人的智慧更重要,也包括一些政策問題的解決。

第二頁:長假短缺是限制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長假短缺是限制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

本站旅遊:現在旅遊市場所面對的問題有哪些?

劉思敏:首先還是長假短缺,對於出境旅遊羣體來講,可能帶薪休假的落實比例要比國內遊的人要高,但長假仍然是不夠的。我們看到還有不少人通過黃金週出遊、出國,充分說明他的帶薪休假可能落實得沒那麼理想。長假短缺還是一個問題,如果長假再多一些,那麼出去更便捷。

當然簽證的便利化還需要進一步拓展。我們預測美籤延長可能會引起一個良性的快速改進,但是事實如何還得拭目以待。當然也希望相關的國家能夠對我們的簽證安排更加便捷。

至於出境旅遊的所謂文明旅遊現象,這個不是主要問題。現在沒有哪個國家地區因爲中國人不文明就謝絕中國人入境,或不給簽證;而且中國人海外文明旅遊形象的問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說我們的輿論、媒體、社會都應該監督和引導,不能操之過急。當年日本遊客、韓國遊客、臺灣遊客走向世界的時候,也有過類似情形,大約都經歷了十年左右時間,就改善了形象。當然我們人口多,基數大一些,可能會用更長一點的時間,但是我覺得還是很樂觀的,因爲必然會找到一種與世界文明對話的一種方式。

“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是僞命題

本站旅遊:“旅遊服務貿易逆差”這一現象也引發熱議,您如何看待?

劉思敏:我的觀點是沒必要關注逆差,這是個僞命題。

旅遊行業的所謂全球貿易,不管服務貿易還是貨物的貿易,都建立在全球大分工基礎上,而分工又基於各自的行業比較優勢,所以說謀求行業的平衡是很荒謬的事情。儘管服務貿易比起貨物的貿易要相對特殊一些,還有可能在某個階段、某個特定的條件下獲得一種平衡,但是這個平衡是很難尋找的,你像中國和美國,我們13億人,對方3億人,以後怎麼可能平衡?而且旅遊資源也不一樣,中國人可能喜歡美國,但美國人未必喜歡中國呀,所以說根本就不能(平衡)。包括旅遊服務貿易在內,在某些國家之間特定條件下,有平衡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平衡沒有意義,沒有必要追求這種平衡,而是應該讓入境旅遊,出境旅遊、國內旅遊按照市場的規律自由的發展。

儘管旅遊服務貿易逆差達到了1000億美元,從絕對數上講是不小的,但是它跟4萬億的外匯儲備相比的話是微不足道的,如果過度關注“旅遊服務貿易逆差”會讓旅遊產業政策走上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