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選民不是綠的

陳立宏

媒體工作廿餘年,歸納出幾個概念:一民調中的隱性選民偏綠;二偏藍媒體民調有機構效應,常放大藍營支持度;三收視率也是一種民調,專訪收視高的參選者通常都是當選者。但,這次總統大選全部推翻這些印象

首先來談隱性選民,由於臺灣經歷長常四十年的白色恐怖,致許多本省族羣隱藏政治傾向,即便民主化後,亦復如此。因此,在公元2008年大選以前,媒體民調普遍有低估綠營支持度的問題

舉例來說,2008年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的民調始終不曾突破25%,但實際得票則爲42%,其間差距達17%以上。然而,到了2012年,綠營操盤者多數抱持隱性選民偏綠的印象,使得選情評估漸趨樂觀,戰術戰略運用未必符合實際民情,而未竟全功。在國人對馬政府普遍不滿下,何以隱性選民不再偏綠?這是民進黨亟需思考的問題。

由於前述隱性選民不再偏綠的議題,使得藍色媒體過去被認爲放大藍營支持度的情況,在這次大選卻顯得相對準確。當然,民調主事者是否調整其推估模式,以符合科學母體分配,也相當重要。

宋楚瑜選前接受多次電視政論節目專訪,在三位總統參選人中平均收視最高,而他也津津樂道客廳革命」;其次是蔡英文,而馬英九始終最不受政論節目觀衆喜愛,收視率偏低殿底,不過,最後得票順序正好顛倒。

即便目前是所謂「媒體政治」時代,選戰主戰場不在街頭造勢,而在家中客廳,但這次選舉結果顯然和收視率脫鉤,背離過去的經驗值。收視率也是一種人氣指標,在政論節目觀衆眼中無人氣的馬英九反是當選者,這似乎反映出近幾年政論節目藍綠涇渭分明、捉對廝殺,只吸引政治意識較強烈、態度較積極的閱聽人駐足,在政論節目有高人氣,未必反映在投票行爲上。

再者,今年大選政論節目的收視率平均不如以往。2004年「臺灣心聲」的收視率動輒破3%,相對的「2100全民開講」也有破2%的表現,2008年「大話新聞」在大選前夕還是破3%,全民開講也差不多;但到今年,大話平均破2%,全民開講則在1%上下。整體而言,大選年政論節目的開機率有逐漸下滑的態勢,國人對政治事務熱情程度似乎也愈來愈低,這也反映在總統大選的投票率上,今年又創新低,僅74%。

作者陳立宏,資深媒體人。本文版權爲本報所有,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