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巖院士帶隊,探訪一塊石頭與一所學校的故事

10月30日—3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段寶巖,黨委副書記白旭東赴河北省阜平縣調研。保定市委書記黨曉龍與段寶巖、白旭東一行舉行工作會談,阜平縣委書記王佔祥,縣政協主席劉俊亮,校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季慶陽參加調研並座談。

在工作會談上,黨曉龍對段寶巖、白旭東一行來保表示歡迎,並介紹保定發展態勢和雙方合作方向。他指出,保定堅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搶抓現代化首都都市圈規劃機遇,以智能、綠色、健康爲主攻方向,加快推動城市轉型和產業轉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息類學科實力國內領先,與保定產業發展方向高度契合。在革命戰爭年代,學校的前身晉察冀無線電專科學校等曾在革命老區阜平縣堅持辦學十餘年,與保定結下深厚的歷史淵源。

希望雙方持續加強交流對接,聚焦信息智能產業,在汽車電子、智能製造、空天信息等領域深化合作,校地企攜手打造重大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謀劃高等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產業發展和創新保定建設。

段寶巖介紹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情況。他表示,保定市阜平縣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紅色之根,爲學校成長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將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在紅色校史文化、科研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集羣建設等方面,與保定深化校地、校企、校所合作,爲保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探訪張家村辦學舊址

▲探訪上店村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開學典禮舊址

▲參觀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調研中,段寶巖、白旭東先後到阜平鎮木匠口村張家莊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舊址、木匠口村上店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開學典禮舉辦地、城南莊鎮花山村毛主席舊居、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實地調研,回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之一的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辦學歷程,切身感受西電紅色基因。

在校地座談會上,段寶巖對阜平人民長期支持和關心學校發展表示感謝,希望雙方能夠繼承光榮傳統,賡續紅色基因,進一步發揮校地合作優勢,實現合作共贏。

白旭東表示,西電擁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獨特的紅色基因,阜平爲學校成長作出了重要貢獻,雙方有着密不可分的紅色紐帶,未來將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在紅色校史文化、人才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集羣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爲阜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王佔祥指出,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創立於阜平,這是阜平人民的驕傲,阜平人民永遠銘記這一歷史。老區人民誠摯邀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師生到阜平尋根交流,開展實踐研學和黨性教育活動等,增進深厚情誼,謀求合作發展。

希望雙方以此次交流爲契機,持續加強溝通對接,深入開展紅色校史挖掘保護合作,藉助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力優勢、資源優勢等,幫助阜平擴大“朋友圈”,在紅色旅遊開發、文化傳承與創新、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強交流,開展務實合作,助力加快建設經濟強縣、美麗阜平。

阜平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濤,副縣長穆子江,西電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黨校、機電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一同參加調研並座談。

據悉,2024年7月9日,河北省阜平縣政協主席劉俊亮一行來校訪問,向學校介紹了阜平現況及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學校舊址保存情況,邀請學校回訪辦學舊址,延續校地友誼。

1937年11月,爲有效緩解報務員短缺的困局,晉察冀軍區無線電訓練大隊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第一期、第三期、第五期、第六期培訓班均在阜平舉辦,在滿足了抗戰需要的同時,也爲後來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無線電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7年3月,晉察冀軍區無線電訓練大隊擴編升格,成立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並在現今阜平鎮木匠口村上店一個小河灘上,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開學典禮。

1948年,中央軍委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晉冀魯豫軍區通信學校、中央軍委作戰部氣象隊及中央軍委三局電訓隊合併成立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

今天,在阜平的上店、下店、張家莊和松樹灣四個村,仍然留有辦學的歷史記憶和部分遺存。

檔案中的

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

01

1937年洛川會議以後,一一五師主力在聶榮臻同志率領下,到達晉察冀邊區,迅速開闢了大片的抗日根據地。爲了適應武裝力量發展的需要,1937年11月,在河北省阜平縣成立無線電訓練班。負責人先爲鍾夫翔,以及後爲教務主任的韓克樹。1945年3月舉辦第6期時,我軍第一次解放張家口,8月隨軍進入張市,並於同年11月,招收第七期學員。

1946年10月,國民黨發動內戰,進攻張家口,訓練隊隨軍撤至河北淶源縣三甲村,第七期在此畢業。年底訓練班遷至阜平縣上店、下店、張家灣三個山村,在此基礎上成立“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

在舉辦7期訓練班的同時,還舉辦了5期高級訓練班,輪訓在職通信技術人員。

1941年晉察冀軍區所辦的無線電研究班,是解放區建立最早的無線電學科高等教育單位,它是學院前身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爆發後,平津地區不少大學生,放棄優越的家庭及大城市生活條件,滿腔熱血,到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軍區聶榮臻司令員爲了充分發揮這些同志的作用,決定在軍區司令部三科設立無線電研究組。

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決策,是重視人才,重視發揮知識分子作用的有力措施。根據聶榮臻的這一指示,1940年底軍區通知各分區抽調文化水平較高的同志到軍區報到。不久集中11人,1941年3月成立無線電研究組,由張賓、林爽任正副組長。

研究組成員一邊學習、裝配新式收發報機,同時解決各電臺提出的技術疑難問題,而且還在無線電訓練班裡兼任數學、物理、電工、無線電常識、英語等課程的教學工作。

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英美對日宣戰,平津一帶大批歐美僑民、英美官員離開中國回國。日本封鎖了平漢等主要交通線,嚴格盤查,不少僑民只好取道解放區回國。

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班威廉(WILLIAM·BAND)夫婦、經濟系講師業餘無線電專家林邁可(MICALL·LINDSAY)夫婦在燕大地下黨員的掩護下,逃出北平到了解放區,準備轉道回國。

當時晉察冀軍區司令部專門設置一個院落接待外籍僑民,配有專門西餐廚師及翻譯。班威廉等經過四周行程到了阜平縣的“戰時之家”,僑民稱之“國際和平飯店”。

每一批僑民來到,聶榮臻同志都設宴接待他們。當發現班、林的專長時,特意挽留他們,希望能在解放區幫助培訓技術人才。他們欣然同意,於是安排他們到無線電研究組。他們到了研究組之後,研究組的任務有了改變,從研究改進部隊的無線電裝備的研究單位轉爲教育單位,研究組改爲研究班,爲此又從其他地區抽調26位同志前來學習。

研究班從1942年3月正式開課,因爲學員雖然是大學生,但所學專業不同,因此分爲甲乙班。甲班直接聽班、林用英語教課。

王士光同志英語及理論水平較高,作爲班、林的助手,把英文講稿譯成中文給乙班上課。經常參加甲班學習的有韓克樹、林爽、金鑫、張中甫、張賓、劉堅、常家明、潘家晉、劉兆生、趙幹青、吳立中。參加乙班學習的有韓黎、劉青、吳本毅、史鐵夫、張芝蓀等。

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正式創建於1947年3月,當時的校名爲“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建校日爲3月6日。校址在河北省阜平縣。

1946年6月,國民黨撕毀停戰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爲了保持主動,我軍主動放棄了一些大城市。內戰開始,國民黨軍隊喧囂一時,實質上它已開始走向滅亡,一個嶄新的中國即將誕生。

1946年7月12日,黨中央發出《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命令,同時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區工作方針(三)》中明確提到“軍事學校應繼續辦理,着重技術人才的訓練”。

這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決策,在那戰火連天的年代,黨中央已經預見到爲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必須準備人才。解放戰爭開始,機關大量精簡,唯獨技術性學校不但不減,反而要擴大加強。

晉察冀軍區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決定將軍區的無線電訓練大隊擴建爲電訊工程專科學校。

1946年10月11日我軍主動撤出張家口。無線電訓練大隊隨司令部撤往阜平,因大批人員無法同時行動,電訓隊第7期及全體幹部教師首先撤至河北省淶源縣三甲村。

7月訓練隊到冀中一帶招收了150餘名學員,因大隊已撤出張家口,於是新學員到三甲村集中。12月全校遷至距阜平縣20裡的上店、下店、張家灣三個村莊。

1947年春天,華北大地炮火紛飛,就在這戰事頻繁的日子裡,經過短期籌備,春節過後的3月,在一個冬季枯水的小河灘上,全校300餘名師生,精神抖擻,整齊列隊,由韓克樹副校長宣佈“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專科學校”成立。

——摘自《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校史(1947-1987》

02

創建晉察冀根據地,我們充分借鑑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如何建立根據地、鞏固根據地、依靠根據地、擴大根據地的鬥爭經驗。

對這些經驗,我曾有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感受。早在一九三一年,我在上海中央軍委工作期間,軍委就接到過毛澤東同志關於根據地建設問題的報告,當時中央軍委還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後來,我從上海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對建立根據地的經驗,體會就越來越深了。

前面已經提到,我們在五臺分兵時留下的部隊不過三千人,其中主要是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幾個連,還有一些幹部。

但是,形勢的發展對開展游擊戰爭卻十分有利。因爲日軍正集中力量長驅直進,後方相當空虛。我們就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大刀闊斧地發展,以便打開局面。我們雖然最初選中了五臺山,但並不孤零零地只搞一個五臺山。

僅僅侷限於五臺山,那就沒有廣闊的迴旋餘地。當時,我們的着眼點,還是晉察冀三省邊界的廣大地區。

由楊成武同志率領的獨立團,在腰站戰鬥之後,於十月初夜襲淶源城,守城日軍倉皇潰逃,淶源遂告光復。

隨後,他們又成功地進行了馮家溝伏擊戰,以小的代價,換取了斃傷一百多名日軍的勝利,並乘勝收復了廣靈、靈丘、蔚縣、陽原、渾源、易縣等縣城,開始向平西、平綏路和平漢路北段挺進,在晉察冀邊區的北部打開了局面。不久,獨立團擴編爲獨立師,下轄三個團,楊成武、鄧華同志分任師長和師政治委員。

由趙爾陸等同志率領的工作團和少數部隊,活躍在五臺山以西地區,排除了潰敗的國民黨軍散兵的騷擾,掃除了發動羣衆的障礙,使開闢地區和組織抗日武裝的工作迅速展開,在晉察冀邊區的西部奠定了基礎。

由王平等同志率領的工作團和劉雲彪同志率領的騎兵營,以阜平爲中心,在附近各縣廣泛發動羣衆,宣傳黨的政策主張,成立了半政權性質的戰地動員委員會,並着手建立農會、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抗日羣衆團體,發展起若干支抗日義勇軍和游擊隊,把抗日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一步步落實到偏僻的山村,使以阜平爲中心的晉察冀邊區的腹地逐步穩定。

由周建屏和劉道生等同志率領的工作團和小部隊活躍在正太路以北的山地。他們在當地黨組織的支持下,在平山建立了以平山子弟爲主的平山團,並在井陘、獲鹿、正定、平定、盂縣、壽陽等地農村,組織起若干支游擊隊,使晉察冀邊區的南部也出現了新的局面。

爲了加強各地區的武裝和便於指揮,八路軍總部決定,立即建立隸屬於軍區的四個軍分區。

成立軍分區的命令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由我宣佈的。

第一軍分區由楊成武同志任司令員、鄧華同志任政治委員。所轄區域爲雁北、察南、平西、平漢路保定至北平段以西的冀西地區。

第二軍分區由趙爾陸同志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所轄區域爲晉東北和太原以北的晉北地區。

第三軍分區由陳漫遠同志任司令員、王平同志任政治委員。所轄區域爲平漢路保定至新樂以西地區及部分路東地區。

第四軍分區由周建屏同志任司令員、劉道生同志任政治委員。所轄區域爲平漢路新樂至石家莊以西和正太路石家莊至壽陽以北地區。

各個軍分區不僅有各自控制的區域,還有向縱深發展的活動範圍,四周與敵接壤的廣大地區,就是各自的游擊區。這就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最初的規模。

——摘自《聶榮臻回憶錄》

03

周石夫同志在回憶中說:“無線電技術人員的培訓,晉察冀軍區第一期無線電訓練隊是1937年9月或10月間在河北阜平縣城開辦的。本期共有學員22一24名,主要來自北嶽區,人民自衛軍(呂正操部)也來了幾個,我就是其中之一,我是同年11月到的。

訓練隊隊長是鍾夫翔同志兼,當時鍾夫翔同志是電臺大隊的副大隊長兼北嶽區電臺中隊長和軍區八分隊(電臺番號)隊長。指導員是樑達三同志(現不知去向),以後又換了一個姓賴的同志,還有一個忘記是誰了。

報務教員有解振興(他是從閻錫山舊軍隊來的),鍾夫翔同志有時也上課,電學教員是張錦文同志(已故),政治教員由樑達三兼任。學員有王道利、尚榮久、顧立達、徐海濱、商禎祥(已故)、韓克樹(已故)、孫定邦等。當時因日寇分九路大掃蕩,訓練隊於1938年3月遷移至五臺縣金剛庫,不久就畢業了。

我因同年大約2月初就調到八分隊工作,所以未畢業。以後我又調到三分區28分隊和曠泉吉同志一起工作。第二期無線電訓練隊是1938年5、6月間在五臺縣金剛庫舉辦的,韓克樹任教務主任併兼教電學課,除張錦文到地方工作外,其他人員未變。

本期學員共約二三十人,其中有張俊生、閔長生、李硯田等,本期到年底畢業。第三期無線電訓練隊是在唐縣姜家溝舉辦的。韓克樹仍任教務主任,學員約100餘人,常家明就是本期學員,時間是在1939年3月至同年8月。第四期、第五期的情況記不清了,就不談了。

第六期無線電訓練隊是1944年10月左右在阜平雙廟村舉辦的。這一期我是隊長,指導員是楚明遠,教務主任是林爽併兼教電學課,報務教員有鄧宗福、電學教員張錦文(是從他家裡請回來的),當時任三科教育股長的韓克樹也住隊上課。

六期訓練隊是分兩個隊進行的,一隊是1944年10月間開始,於1945年在張家口畢業的。該隊編有6個班,每班1213人,其中學員有陶章、石嵐、楊彥、王錦書、賀景耀、裴寧、劉茂林、谷禹舜、田果、孟學化、王樹明等。

二隊是1945年3月開的課,同年11月底在張家口畢業。該隊也是編6個班,每班約12人,其中學員有田傑、蘇明、黎光、楊光遠等。第七期以後就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辦的了,屬解放戰爭時期了。”

——摘自《中國革命戰爭時期軍隊通信教育史》

04

聶將軍並不是外行的戰略家。他曾在法國的施納德·克魯蘇軍火廠,雷諾馬達廠,以及湯姆遜電器公司擔任過工作。他曾在歐洲的勞工運動中活躍過,曾在比利時的勞動大學裡念過書,並曾在莫斯科受過政治訓練,後又在本國的多次內戰中受過實際的戰鬥訓練。

他的總部於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七日開始設立於五臺山,不久即轉移到河北省的阜平縣,該縣是全省之中唯一的未曾被敵人佔領的一個縣。

以該地爲中心,共產黨工作人員出發到各地去促進抗日組織的形成,佈置各鄉村中地方自治機構的設立。大家一致擁護抗日,於是各區都成立了動員委員會。

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形成,其生長之速,有如雨後春筍一般,可是它的根卻是深入到地層中去的,因爲這正是人民所殷切期望,很願促其早日實現的一件事,是免爲日寇所奴役的唯一辦法。

抗日根據地的偉大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爲人民知道它具有救世的本質,另一方面還得歸功於聶將軍及其幹部的高明技巧。抗日根據地立即成爲敵人施行詭計的重大阻礙物,可是敵人自己當時還莫名其妙。

在那一年的冬天,敵人以二萬之衆,分八路向這個根據地進攻,可是惡戰的結果,八路均被擊退。

——摘自《新西行漫記》

05

1937年9月,八路軍第115師進入山西五臺山地區,主力南下馳援娘子關後,副師長聶榮臻率第115師一部與第120師一部共約3000餘人留下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11月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正式成立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軍區司令部成立三科,科長劉彬,下設通信排、電話排:無線電中隊,中隊長鍾夫翔,下編兩個無線電分隊,1分隊長由鍾夫翔兼;2分隊長劉長生(後叛變)。

晉察冀軍區在北嶽地區成立第1、2、3、4四個軍分區,分區設通信股和無線電分隊,1—4分區股長分別爲嚴殿華、周繼光、楊利安、劉有恆;1—4分區無線電分隊長分別爲龔興貴、劉孟成、肖榮昌、賀保裡,曠泉吉從總部帶1部電臺到阜平河北省委駐地,後受派遣加強第3分區。

——摘自《中國紅色通信史》(待出版)

06

1945年8月,抗戰取得勝利。同年,張家口解放。次年,因國民黨發動內戰,八路軍撤出張家口。張家口再次獲得解放,是1948年10月。晉察冀軍區的無線電訓練大隊隨軍區由阜平遷至當時的察哈爾省重鎮張家口。

這時,我們無論從長期的辦學經驗,到技術業務骨幹隊伍以及師資力量等,都爲以後創辦較正規的通信學校奠定了基礎,形成了我軍早期通信院校的雛形。

早在1947年10月10日,毛主席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由新華社播發,通過軍委三局的通信電臺和新華廣播電臺向全國、全世界公佈,第一次鄭重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宣言》立即得到部隊響應,並在全國乃至國際社會引起巨大轟動,標誌人民解放事業轉入全面發展階段。1947年下半年,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爲戰略進攻。

在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之後,解放戰爭的熊熊烈火由解放區燒向了國民黨統佔區,敵人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消失了,被迫轉入重點防禦,龜縮在少數大城市中。

在華北地區,我軍先後解放了清風店、石家莊、邯鄲、邢臺等地,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邊區在黃河以北連成一片。1947年11月,我軍取得石家莊大捷,華北重鎮石家莊獲得解放。

華北電專的前身是晉察冀軍區電訊工程學校(簡稱晉察冀電專又稱通校,下同)。1947年秋建校時地址設在石家莊城西獲鹿縣縣郊農村(保定尚未解放)。建校之前我即在該校學習並參加教學工作,後留校擔任學員第三大隊大隊長兼政委。

——摘自劉凱《我的回憶》

07

第3期訓練班是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的瓦炸地開學的,學員主要是從抗大二分校選調來的,有90餘人,他們的文化水平較高。因爲是在艱苦的抗戰條件下辦學,學校是無固定地址的,第3期訓練班是在唐縣軍城的江家溝結業的。

此後,在河北省曲陽縣舉辦了第4期,學員40餘人;在河北省平山縣石古洞舉辦了第5期,學員60餘人;在河北省阜平縣雙廟舉辦了第6期,學員200餘人;在察哈爾省張家口市舉辦了第7期,學員100餘人。

——摘自鍾夫翔《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篇章

1942年到1944年春,我組跟隨無線電大隊部,前後駐過平山、阜平兩縣的5個村莊,各地都駐3個月以上。由南向北,山溝越鑽越深,生活越來越苦,辦法卻越來越多。

1943年4月,經過兩天行軍,路過靈壽到達阜平中白義村,只能找到一處舊的牛圈當教室。這時我組改稱(機務工程)高級班。這裡土地脊薄,產糧少,正鬧春荒。新生的楊柳樹葉已被居民捋淨吃完,在等新葉重生再捋吃一次。面對此情,機關全體同志一致同意更多節糧支援居民度荒,而我們自己也只有稀飯乾菜餬口。

很快,夜盲症在多數人中出現。隨着氣候轉暖,吃上了自種鮮菜,同時軍區領導又決定適當提高了我班糧食標準(提爲戰士標準,因勞動背糧要求和戰士同等),從此我班糧食基本夠吃,再加上吃到綠菜,十分厭人的夜盲症便隨之痊癒,就此渡過了一個難關。

1943年秋,敵軍又開始掃蕩。初期,我班隨北方分局機關行動,經阜平到繁峙、五臺山一帶,和敵軍轉圈子。帶隊的姚依林秘書長給我們講時事形勢,還介紹了大王在天津租界辦黨的地下電臺的故事,使我們深受感動。

——摘自劉兆生《晉察冀軍區無線電研究組回憶片斷》篇章

通信聯絡是戰爭中保障指揮的基本手段。聶榮臻同志深明此理,對通信工作尤其重視,在軍區司令部進駐阜平城後,即指示各級通信部門,着手建立有線、無線、步、騎、簡易等各種通信手段,用以保障作戰指揮。然而在游擊戰爭中,由於敵人的分割封鎖,中央、總部、各根據地的戰略通信,無線電通信始終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軍區無線電通信負責人、司令部電臺隊長鍾夫翔同志,堅決貫徹司令部關於延攬人才、擴充無線電通信的指示,除完成當前的通信工作任務外,及時考慮形勢發展對無線電通信的需要,立足現實,着眼未來,組織進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網羅當時國民黨撤走後留下的通信人才,爲我所用;二是籌集器材,自力更生裝配電臺;三是開辦訓練班,培訓無線電通信人員。

第1期報訓班是在軍區剛剛成立時,於1937年11月在阜平縣城內開學的。當時根據地迅猛發展,部隊不斷擴大,必須要組建很多的電臺。

教員只有兩位專職的,一位是張錦文同志,原在保定電信局工作,抗戰爆發後回到阜平城內家中,是一位博學多識的知識分子,請出來教電學和英語。另一位是解振興同志,原來是山西某縣的電臺技術人員,教報務課。鍾夫翔同志也兼任課程,尤其在學習的後期,收報課要求教員發報速度快,當時只有他能達到要求。

緊張的學習中,同學們卻生活得十分活躍和愉快。每天晚飯後,進行各種體育活動。在阜平城的籃球比賽中,這個報訓班還小有名氣,有時還組織晚會,演活報劇,進行宣傳工作。

1938年,第2期的學員的學習環境比第1期艱苦。教室的桌凳是學員自己動手壘起來的;住在農村老百姓家裡,晚間自習用的是植物油燈,光線比較暗。

第5期高訓班是1943年春至1943年秋在阜平炭灰鋪舉辦的,學員30多人。這兩期的訓練目的、內容和課程設置與第3期高訓班基本相同,教員仍是研究組的同志。

1943年下半年,在度過了一段嚴重的困難之後,根據地又不斷恢復、發展、壯大起來。形勢的發展對我極其有利,大反攻即將到來。爲準備反攻,軍區加緊了各種軍事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於是,1944年底就在阜平雙廟村,開始籌建無線電訓練隊第6期報訓班。

1946年12月,訓練隊奉命由三甲村轉移至阜平上、下店和張家灣。1947年初軍區決定,將訓練隊擴編爲晉察冀軍區電信工程專科學校,校長由通信處處長鍾夫翔同志兼任,韓克樹任副校長。從此,晉察冀軍區無線電技術人員的培養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摘自周石夫《桃李遍佈晉察冀》篇章

08

晉察冀軍區成立時有五部電臺。平型關戰役後,鍾夫翔從三四三旅帶電臺(八分隊)隨聶榮臻同志工作;曠泉吉同志從總部帶電臺到駐阜平的河北省委,後隨王平同志去第三軍分區;劉孟成同志帶電臺隨騎兵營活動;龔興貴同志帶電臺隨獨立團(後爲第一軍分區)行動;賀華勝同志從一二〇師帶電臺隨周建平、劉道生同志工作(第四軍分區)。全部報務人員15人,機務員一人,這就是當時賴以起家的通信隊伍。

在反“掃蕩”中,一次我晉察冀黨政軍領導機關近一萬人在阜平縣以北,陷入兩萬多敵軍的合擊包圍圈,形勢十分危急。聶司令員鎮定自若,運用無線電技術對敵進行電子戰。派二科(偵察科)科長羅文坊帶電臺一部,離開機關拍發電報實行“佯動”。

一夜行軍80裡,到達阜平縣以西的常家渠,但此處仍在敵軍的大包圍圈內,距敵遠者不足10裡,近者一山之隔,情況仍很嚴重。爲不暴露目標,電臺仍停止聯絡,部隊一律不準引火燒飯,就地隱蔽。

1937年底到1938年初從整理利用這些線路入手,規劃和建設從阜平到五臺、曲陽、平山等方向的通信線路。聶司令員對這項建設非常重視,下令各軍分區對通信器材要取之於敵,戰鬥中繳獲的電話機和皮線可以留用。

——摘自鍾夫翔 江之文《抗日烽火中晉察冀通信網的建立與發展》篇章

1940年冬,在抗日戰爭的激烈炮火聲中,我毅然投筆從戎,冒着凜冽的寒風,衝破敵人的重重封鎖,離開冀中地區,進入我八路軍最高學府——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二分校學習。

抗大二分校的校址設在河北省西部山區的靈壽、阜平、平山縣一帶,校長孫毅,政治部主任李志民。當時因環境殘酷,只能實行遊擊式教學。

——摘自張勇《冀中抗戰的回憶》篇章

偵察連完成反“割青”戰鬥任務之後,返回司令部,接受護送彭壽生參謀長去晉察冀軍區的任務。全連同志爲執行遠去太行區的這一光榮使命而歡欣鼓舞。8月初整裝出發,離開冀東,橫跨平津鐵路,通過冀中平原,穿過平漢鐵路,向阜平前進。

——摘自朱光《回憶常勝部隊的戰鬥歷程》篇章

情報臺組成後,就從阜平縣xx地出發。首先遇到的是一條已開始結冰的河,大家毫不猶豫地脫掉鞋襪,挽起褲腳,涉水過河。過去後腳已凍得麻木,穿鞋感覺不到腳在那裡,領導很有經驗,讓大家馬上跑步,直到恢復知覺。

1943年冬,反“掃蕩”結束後,我從情報臺再次調回A054工作,駐在阜平縣某地,其間我們利用一切時間積極投身到大生產運動當中。

直到199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週年時,才從報紙上得知。那是日寇從我電臺發出的電波偵察出我指揮機關的位置,導致邊區黨、政、軍機關、學校8000餘人,被日寇合圍於阜平縣以北狹窄的雷堡地區,處境十分險惡。

——摘自王守志《在抗日烽火中成長》篇章

09

第二天我很遲起牀。邁可去聶榮臻將軍處,直到中午纔回來。他告訴我,聶將軍希望他能留在邊區工作一段時間,幫助他們重建電臺,並訓練一批電臺工作人員。

“我同意留下來工作,這裡很缺乏技術人員。當然,我們不論到重慶、印度或英國,都是爲了抗戰,我想在這裡可以更好地爲抗日戰爭出力。你看怎麼樣?”

他看我沉默不語,還以爲我不同意呢。

“我同意留在這裡。你能留下來幫助這裡的人民抗日,我更應該這樣做,因爲這是我的祖國,我真的很高興你能這樣做。”

剛纔我沉默,主要是想起了在燕京時,他曾對我講過,只要英國和日本宣戰,他就會去幫助中國游擊隊。

決定留下來後,我們的心情卻輕鬆了。電臺離這裡2里路,邁可當天下午就去電臺工作,以後工作一直很忙。我打算把我們的生活好好安排一下。

冀中地區工作完成後,我們就啓程回晉察冀軍區中心電臺。日本人不久前曾進攻原來我們住過的地區。他們實行所謂的“蠶食”戰略,不斷地侵佔根據地的邊沿部分,已經把碉堡建到葛蘇,就是我們以前常去買東西的集市。

所以聶榮臻將軍的司令部已遷到溫塘,其他有關單位也跟着搬了過來。中心電臺遷到一個叫中白岔的村子裡,離溫塘僅3裡。我知道我們不可能在一個地方住得太久,但我總指望有一天能回到吊兒村去,讓我們的老房東看看我們的孩子。

邁可很快就去電臺工作,多數的時間在電臺操作室裡指導大家裝配器材,還抽出一部分時間爲18個學生上無線電工程課。晚上事情不多就和我一起步行到溫塘去洗溫泉浴。我們已習慣於走路,不論路途遠近,我們都走去。只有這段時間我可以單獨和邁可在一起。

每天上午我去不遠的一個小村,給電臺工作人員教英語,一路上看到那些嫩草綠葉長得那麼美麗,真覺得開心。這期間邁可發了次高燒,身上還出現一些水痘樣小泡,醫生看後,也無法確定是什麼病,但需要隔離,十來天后,邁可才逐步好轉。

邁可開始同司令部的人商量我們去延安的事情。他覺得目前電臺已沒有什麼事,晉察冀電臺中的所有零部件均已裝配了,學員也已結業,根據電臺工作人員的數學水平能接受無線電工程教育的人已不多了。

最後的一批學員有的已調往晉東南工作。邁可認爲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同英國和美國完全沒有聯繫,這裡有許多很有價值的情報,外界一無所知。爲了長期抗日,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也亟須同盟國合作,以獲得補充供應品,同時還可以向盟軍提供日軍在華北陣地的情報。

如盟軍能向八路軍提供大型迫擊炮和炮彈,那就很易摧毀敵人的碉堡了。邁可認爲在延安便於設法和外界的聯繫,也可以通過駐重慶的第十八集團軍辦事處來進行。延安比較安定,設備也多些,邁可還可以幫助建立一個大型的電臺。如果國民黨封鎖消息,就可以直接和駐守印度的英國當局聯絡。

晉察冀軍區的領導同意邁可的意見,雖然他們很希望邁可留下,但認爲邁可在延安能更好發揮作用。1月底,我們接到同意去延安的通知,日期尚未確定,但2月底前,要做好隨時動身的準備。

——摘自《延安情》

10

當時是在冀中平原上招收的,敵人還統治着交通線,我們經過了幾天幾夜的行軍,過了封鎖線,往張家口走。可是這個時候張家口失守了,原本在張家口的訓練隊也就撤下來,一起到淶源縣的三甲村會合。

不久之後,一起轉移到了阜平縣上下店村。因爲形勢的發展,那裡也不能長期駐紮,所以學校頻繁搬遷,那個時候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

到了1947 年,電信訓練隊就擴編成了晉察冀軍區電信工程學校。原本訓練隊的隊長是周石夫同志,負責人是韓克樹同志,擴編成了晉察冀軍區電信工程專科學校以後,校長是曾涌泉同志,他是晉察冀軍區的副參謀長,副校長是韓克樹同志。因爲山區比較狹窄,施展不開,所以在形勢允許的情況下,學校遷到了冀中安國龐各莊。

但是在平原沒待多久,因爲敵人的襲擾和轟炸,我們只能又搬回山區,到了曲陽北水峪村。後來中央從陝北轉移到了平山縣,我們也從曲陽又搬到了河北省石家莊附近的獲鹿縣大李莊。

1948年5月份,華北軍區、晉察冀軍區和晉冀魯豫軍區合併成立了華北軍區,華北軍區又將學校擴建,成立了華北軍區電信工程專科學校,簡稱華北電專。華北電專由幾個部分組成,主要是晉察冀電專、晉冀魯電專,還有中央軍委三局通訊隊的一部分留守人員、晉冀魯豫軍區參謀訓練隊、晉冀魯豫通訊處機務隊和軍委氣象隊。

這時候的華北電專是解放區裡唯一一所培養中高級無線電人才的學校。我在一大隊學機務。一大隊有一個機務班,還有一個工程班,我在工程班學習。原本計劃的學習時間是兩年半,但是到1948年底的時候,平津即將解放,急需派人接收,所以我們就提前半年,於1948年底畢業了。

——摘自《談往鑑今——西電往事訪談錄》

辦學舊址介紹

1

大石頭主席臺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鎮上店村

2

學校辦學舊址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鎮下店村

3

教室、教師宿辦室舊址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阜平鎮張家莊村

4

林邁可、班威廉舊居

地點:河北省保定市城南莊鎮中白岔村

來源 / 檔案館/校史館/博物館

編輯 / 王冠玉

責編 / 王 格

出品 / 黨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