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戰役後,彭總拍着桌子對金日成說:讓朝鮮人民軍去追吧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以後,迅速投入戰鬥,歷經三次殘酷的戰鬥,終於把戰線控制在三八線附近。第二次戰役結束以後,志願軍本來準備進行休整,等到來年春天再發動進攻。但是形勢逼人,如果給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喘息的機會,以後的局面對我方更加不利,因此經過毛主席與彭德懷總司令商量後,決定趁熱打鐵,發動第三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打響以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很快前鋒就打到了三七線。就在勝利將進軍的關鍵時刻,彭老總果斷下令讓志願軍停止追擊,修建工事防止美國人反撲。不僅朝鮮人民軍感到詫異,志願軍有些將領也感到不可理解。甚至金日成親和蘇聯駐朝大使親自找彭總討要說法,最後結局都是不歡而散。爲何彭總會突然做出停止追擊的命令?接下來咱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志願軍面臨的困難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以後,朝鮮人民軍一路南進,大有統朝鮮半島的趨勢,不斷的進攻已經將南朝鮮軍隊壓縮在朝鮮半島一角。面對這種態勢,美國操控聯合國成立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介入朝鮮戰爭,在美國海陸空強大的攻勢下,朝鮮人民軍短時間內損失慘重,10萬人之剩下不到三萬人。美軍加快進軍速度,快速越過三八線,快抵達了中朝邊境。並且派出空軍轟炸我國東北地區。在中央政治局上關於是否出兵朝鮮意見並不統一。絕大多數同志並不同意出兵,其中一林彪和高崗爲主要代表,其中按照當時的情況,不同意出兵是完全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

後來經過反覆談論,毛主席一錘定音決定參加朝鮮戰戰爭。志願軍進入朝鮮以後,關於指揮權問題與金日成發生了不小的分歧。金日成希望自己成爲中韓聯軍的總司令,但客觀現實來說根本就不現實。首先朝鮮人民軍高層指揮能力受到質疑,其次朝鮮人民軍只剩下3萬多人,而入朝的志願軍多達26萬人,讓金日成當中朝聯軍的總司令有點說不過去。最後在毛主席和斯大林的協調下,彭總成爲中朝聯軍的總司令。這讓金日成很不滿意,爲日後雙方矛盾埋下看伏筆。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以後,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問題,剛入朝時,由於距離我國東北地區距離近,後勤問題顯現的還沒有那麼明顯,但隨着戰線不斷拉長,後勤供給越來越困難,加上美軍飛機對我方交通線不斷轟炸,後勤壓力巨大。由於後勤問題,我軍攻勢被美方稱爲“禮拜攻勢”,其主要原因是,志願軍單兵攜帶的物資最多能用7天。第三次戰役結束以後,後勤困難顯得尤爲嚴重。如果美軍趁機進行反擊,憑藉美軍的機械化能力,後果很慢預料。因此經過慎重考慮,彭總下令停止追擊,這後來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贊同。

金日成與彭總的交鋒

當停止追擊的命令下達後,志願軍立刻停止追擊,迅速轉入防禦狀態。金日成聽到這個消息以後,心中不太滿意,金日成想趁着這個時機趕緊統一朝鮮半島,這也是金日成一直以來的夢想,現在這個夢想就近在咫尺,他肯定不想放棄這個機會。

1951年1月10日金日成親自來到中韓聯軍司令部,找彭總司令交換了意見,但是經過雙方坦誠友好交流以後,金日成依舊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能理解志願軍的決定,經過長時間的意見交換,雙方最後也沒有達成統一,金日成依舊堅持向南進攻,把美軍趕到大海里。彭總依舊堅持停止追擊。不久以後蘇聯總顧問拉祖瓦耶夫也來質問彭總,兩人爲此大動肝火,蘇聯大使還要向斯大林告狀。

幾天以後雙方再次進行了會談,這次會談比上激烈很多,整個會場上瀰漫着火藥味,金日成方面堅持認爲美國人在持續攻擊下一定會撤出朝鮮,還補充了一個相當幼稚的理由“美國人民反對戰爭,資本主義內部存在矛盾。”隨後要求志願軍派兵進攻,彭總聽完以後,頓時火帽三丈,拍着桌子說:“你們自信,就派朝鮮人民軍去追擊吧!”金日成停頓片刻說:“朝鮮人民軍力量不夠”。後來在斯大林和毛主席的協調下,金日成功接受了彭總的意見。事後歷史發展趨勢,證明彭老總的判斷和做法是完全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