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高波動環境下,銀行理財面臨“二次轉型”難題

資管行業面臨新挑戰。2024年,在存款利率規範和下行、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破1.7%關口、權益市場持續震盪等背景下,“低利率、低利差、資產荒、高波動”的市場環境給全面淨值化之後的資管行業出了一道新難題。

“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理財行業資產收益與負債成本之間的匹配難度越來越大,在淨值化下市場波動容易直接引發產品淨值波動,滿足客戶低波穩健投資需求的難度和挑戰也是比較大的。”近日,工銀理財總裁高向陽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24年會上表示,這將不可避免地倒逼理財行業迎來“二次轉型”。

多位來自理財行業的機構人士也談及了類似壓力,並從多維度提出了破局“出路”,包括策略重心由R1、R2風險等級產品向R3、R4、R5延伸並集中在R3,發力指數型被動管理產品,以及增強國際化視野、強化數字化能力、積極服務老齡化等。

淨值化後的新挑戰

2018年資管新規的正式發佈,開啓了資管行業全面“淨值化轉型”的嶄新階段。過去6年來,作爲淨值化要求下“潔淨起步”的資管機構,理財行業不斷在資管生態和客戶需求中尋求新定位。

“今年是理財行業發展名副其實的‘大年’,最新規模突破30萬億元。”高向陽說,理財行業在起步和轉型階段不可避免地經歷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包括市場波動、淨值波動甚至階段性“客戶贖回潮”,但在監管部門的引導支持下,依然迎來了市場規模加速增長、競爭格局全面重塑的良好局面。“特別是隨着今年統一監管、分級分類等政策的持續推進,行業良性競爭生態得到進一步夯實,應對市場波動的韌性得到顯著提升。”他說。

但今年以來,“低利率+資產荒”的市場環境特點進一步凸顯,這給理財行業出了一道新難題。高向陽認爲,“二次轉型”已經成爲理財行業共同面臨的新課題。

“理財行業30萬億(元)資金裡面,有95%的資金聚集在(風險評級)R1和R2的低風險產品裡面,這是(過去)銀行渠道和銀行客戶的強烈訴求。”招銀理財總裁鍾文嶽也在論壇上提到,隨着市場環境和監管政策的變化,理財行業過去賴以生存的高收益、低波動模式正受到挑戰。

鍾文嶽認爲,由於各類資管機構定位比較清晰,目前基本被市場機構和客戶當作財富管理的配置工具。正如保險資金主要是滿足長期性、公募基金滿足相對收益高彈性的一些投資需求,信託對應非標資產、私募對應股權滿足一些高淨值客戶的投資需求一樣,銀行理財實際上反映的是銀行客戶穩健、低波動的訴求,是客戶對類存款替代的訴求。

他進一步表示,今年市場整體資產收益率下降,包括“手工補息”取消、非標資產收益率下降、同業存款利率受到約束、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等,理財公司上述傳統定位面臨着較大的挑戰。

近期,銀行理財子公司“自建估值模型”的消息引起市場廣泛關注,被視爲機構應對淨值波動、緩解投資者恐慌、防止集中大幅贖回的創新手段,但業內對此舉措的觀點存在分歧。據第一財經瞭解,部分理財子近期已收到監管通知,要求不應通過違規手段,如收盤價調整、平滑估值或自行構建估值模型等,來減少產品淨值的波動。這也意味着,這一有着與“全面淨值化”要求相悖之嫌的又一“創新”,再次被監管叫停。

從更長期的趨勢來看,人口老齡化也對財富管理行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資管機構同樣要找到應對策略。中銀理財總裁宋福寧認爲,今年延遲退休落地、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都會促進整個財富管理行業規模的提升。但老齡化往往伴隨着低利率環境,對以固收配置爲主的理財公司來說,將面臨服務老齡化和收益下降的雙重挑戰。

“我們研究了幾個發達國家,有幾個指標特別是十年期國債的指標,其收益率最高點一般在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2%時出現,也就是隨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國債利率也在下降。2023年我們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了15.4%,十年期國債也正好到了2%以內。”宋福寧說,服務養老是未來理財行業需要積極應對、積極佈局的方向。

“二次轉型”有哪些出路

如何推動新一輪轉型發展?優化產品策略和客戶結構,是行業的共識。

“目前理財行業的產品結構不夠均衡,短期限、低評級、母行渠道佔比過高,必須加快推動從‘單一產品提供方’向‘綜合服務提供方’的戰略轉型。”高向陽認爲,理財產品要調整期限結構、風險等級結構、負債來源結構,提升中長期限產品、含權產品佔比,積極拓展行外負債來源渠道。

他建議,理財公司在做好存量低波產品的基礎上,要逐步加大中長期限封閉式產品、定開產品的佈局力度,實現風險收益特徵和期限收益特徵的正向梯度化,形成對渠道和客戶需求的自然引導,大力提升中長期限、含權產品的投資收益。

鍾文嶽也認爲,理財公司應該進一步豐富產品線,將重心由R1、R2風險等級產品向R3、R4、R5產品延伸。“原來聚集在R1、R2的大量資金,要向R3、R4、R5延伸。未來3~5年將以R3產品爲重點。”他說。

爲什麼需要5年?爲什麼不是以更高風險的R4、R5產品爲重點?鍾文嶽進一步表示,理財公司自身能力、市場接受程度、投資者認知都需要有一個平緩過渡的過程;理財子目前做R4、R5產品還面臨很多政策約束,包括客戶面籤要求、銷售渠道限制等。

“從R1、R2向R3轉型,真的時間不多。”鍾文嶽認爲,在整個資管行業都面臨挑戰的情況下,基於在資產配置範圍上的監管要求,理財子做R3產品相較於其他類型機構將更有優勢,但這一轉型需要全市場、全行業共同推進,而且要儘可能快。

他表示,面對市場上其他優秀的資管機構,由於理財行業已在R1、R2區間內“停留”較長時間,轉型和遷移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銀行渠道、客戶認知的逐步改變,產品設計和投研能力的提升,營銷策略、營銷能力的改進等。

華夏理財董事長苑志宏也認爲,當前階段,權益投資能力的提升是理財行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順勢而爲,事半功倍;逆勢而上,事倍功半。”他表示,考慮到能力圈和短板特點,銀行理財在主動權益投資方面已經很難與公募基金“正面PK”,因此策略的選擇非常重要。基於國內外被動指數基金的快速發展形勢,他認爲,被動指數型產品可能是理財行業發展權益投資的大趨勢、大方向。

苑志宏強調,被動管理和主動管理兩大賽道聚焦的機構能力不同,但被動管理產品依然需要理財子多方面的主動能力,包括投研能力、投資交易能力、投顧能力、客戶陪伴能力等。“長期以來,客戶對於權益產品主要的顧慮在於(信息)不透明,也許是驚喜,也許是驚嚇。”他認爲,指數型產品最重要的是做到信息透明,實現與客戶的高頻次、高標準信息交互,這是理財公司做好相關業務非常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