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汽車專家:「中國產能過剩論」純粹是政治宣傳
德國經濟學家、汽車專家杜登霍夫 (Ferdinand Dudenhöffer)。(圖/取自青木在德國)
德國經濟學家、汽車專家杜登霍夫 (Ferdinand Dudenhöffer)日前接受大陸《環球時報》專訪,他表示,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具競爭力,其優勢來源於中國車企對科技創新和研發投資的重視,以及北京對該領域大力支持,相比之下,美國的做法「令人遺憾」。
杜登霍夫指出,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弗迪電池等中國電池製造商,多年來累積豐富專業知識和成本優勢,使比亞迪等中國車企能夠提供高品量且價格實惠的新能源汽車產品。
他表示,中企致力於長期發展,因此獲得低錯誤率的高質量生產工藝、針對電池材料的豐富專業知識,造就中企生產高性價比、高品質電池,「電動汽車由電池塑造,而電池的中心在中國。」
針對美國近來提出的「中國產能過剩論」,《環球時報》提到部分美媒會將此定義爲「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杜登霍夫解釋,一家全球公司在全球的生產超過全球需求時,纔會出現產能過剩,「若按照美方的定義,保時捷將出現巨大產能過剩,因爲保時捷只在德國生產,但銷往全球,其中最大的市場包括北美、中國和其他歐洲國家。」
他表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在我看來不僅荒謬,而且扭曲現實,純粹是一種政治宣傳。」
他總結,德國汽車工業與中國合作得很好,與中國「脫鉤」,甚至對從中國進口的汽車徵收懲罰性關稅,將對德國汽車產業造成極大損害,「如果你認爲可以用一堵牆保護自己免受競爭影響,是對經濟學非常天真的理解。」
據公開資料顯示,杜登霍夫曾任職歐寶、保時捷、寶獅汽車及雪鐵龍等汽車公司,他也是德國汽車研究中心(CAR)創始人,並經常在媒體上發表對汽車行業和運輸政策的看法。此前,他便曾多次指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快速、汽車發展的未來在中國。
然而據《環球時報》駐德記者青木引述德國《世界報》報導,杜登霍夫在去年11月與他創立的汽車研究中心分道揚鑣,背後原因恐與杜登霍夫與中國的關係有關,因杜登霍夫近年來對中國始終採取非常不批判的政治立場,報導指出,杜登霍夫認爲德國汽車製造商在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是失去經濟和技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