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抑鬱成爲大學生活的“標配”:我們如何突圍?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影響所有年齡段人羣,不僅包括大學生。

它不僅改變思維方式、情緒狀態和行爲模式,還以持續悲傷和興趣減退爲典型特徵。

01

校園抑鬱現狀

抑鬱症在大學校園中廣泛存在,約53%的學生會在某個階段出現症狀。

"大學生是一個脆弱羣體,他們需要面對一系列新體驗——這些體驗既充滿希望又伴隨壓力。"

具有抑鬱傾向的人羣通常在20歲出頭開始顯現症狀。

抑鬱症對年輕人的生活多個方面造成嚴重影響,包括學業表現、社交能力、身體健康,甚至增加物質濫用和共病心理問題的風險。

因此,識別大學生抑鬱症狀並提供支持工具至關重要。

壓力源與應對機制

研究顯示,僅44%的學生會主動尋求幫助,而約15%曾有過自殺念頭。2022年數據顯示,過去八年美國大學生抑鬱發生率激增135%。

求助意識提升爲干預帶來希望。

02

抑鬱症狀識別

"即使是輕度症狀也可能顯著影響學業和社會功能。"

同時強調抑鬱症可能導致注意力渙散、疲勞和精力不足,進而影響學業進度。部分學生因無法平衡獨立生活挑戰(學術、社交、日常事務)產生挫敗感,這種內化的負面情緒可能發展爲抑鬱症。

典型抑鬱症狀包括:

持續情緒低落、空虛感

對以往愛好失去興趣

注意力不集中、決策困難

缺勤、成績下滑

缺乏完成作業的動力

自我忽視與衛生惡化

依賴藥物/酒精緩解情緒

易怒

過度敏感或不安

內疚,無助,或者絕望

缺乏能量或疲勞

感覺不值得

體力活動減少

睡眠習慣和食慾的改變

自殘或自殺的想法

大學生羣體中難以預測哪些人能成功適應挑戰,哪些人會陷入困境。

"部分學生可能因無法應對獨立生活挑戰(平衡學業、社交與日常事務)產生自我否定,這種內化挫折可能演變爲抑鬱症。"

一項涉及採訪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抑鬱症對學業多方面造成影響,包括學習動力、專注力和時間管理能力。

動機缺失與學業滯後是普遍主題。

抑鬱症的誘因

首次離家求學對許多學生而言既是興奮的挑戰,也可能是壓力與孤獨的來源。這段自我探索與成長的時期,也可能伴隨抑鬱風險的增加。

常見誘因

1. 過渡期壓力

"大學階段的學術與社會轉型可能帶來巨大變化。" 離開原有社交支持網絡、適應新環境對許多學生構成壓力源。

2. 學業壓力

高學業表現要求易引發無能感與挫敗感。研究表明,長期壓力可能通過激素失調(如皮質醇升高)損害免疫力,並增加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風險。

3. 人際關係與社會壓力

- 融入困境:新生可能因社交孤立或與新環境的衝突產生抑鬱情緒。

- 情感波動:室友矛盾、舊友疏遠或戀愛關係破裂可能加劇心理負擔。

- 少數羣體挑戰:有色人種學生在白人主導院校(PWIs)可能遭受微侵犯;LGBTQIA+學生、經濟困難生及低年級學生抑鬱風險更高。

4. 經濟壓力

五分之三的大學生面臨基本生活需求不安全感。低收入家庭學生還需應對住房、飲食與醫療資源短缺的壓力。

5. 睡眠紊亂

學業與社交活動常導致作息不規律。抑鬱與睡眠存在雙向關聯:睡眠問題既可能誘發抑鬱,也會加重症狀。研究發現,82%有自殺傾向的學生同時存在睡眠障礙。

6. 物質濫用

部分學生可能通過酒精或藥物緩解壓力,但這會加劇抑鬱症狀。

7. 代際挑戰

COVID-19大流行加劇了學生的心理危機。社交隔離、學業中斷與不確定性導致"心理急剎車",使返校適應更加困難。此外,氣候變化焦慮、政治動盪等全球議題也加重了年輕一代的悲觀情緒。

03

抑鬱對學業與生活的衝擊

1. 學業表現下降

注意力渙散、動力缺失導致缺勤率上升、成績下滑,甚至威脅畢業與獎學金獲取。

2. 社交退縮

興趣喪失與迴避行爲使學生難以參與課外活動,進一步削弱社會支持網絡。

3. 身體健康惡化

長期壓力引發激素失衡,增加慢性病風險。常見軀體症狀包括背痛、腸胃不適及關節疼痛。

應對策略:個人層面

- 制定計劃:提前規劃適應挑戰的策略(如社交資源、健康管理)。

- 行爲激活:通過安排社交、運動等活動重塑積極情緒,即使缺乏動力也應堅持。

- 尋求支持:主動聯繫校方心理諮詢中心、導師或信任的人。

治療選項:

- 心理治療:認知行爲療法(CBT)改善負面思維模式,人際療法(IPT)修復關係,辯證行爲療法(DBT)提升情緒調節能力。

- 藥物治療:常用抗抑鬱藥包括氟西汀(Prozac)、帕羅西汀(Paxil)等,但需警惕25歲以下人羣的自殺風險警示。

學校支持體系:

-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減少病恥感,提高資源知曉率(目前約60%學生對校方心理服務不瞭解)。

- 培訓教職人員:增強非專業人士的危機識別與干預能力。 "早期識別症狀、提供個性化干預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 同伴支持計劃:學生更易向同齡人求助,可建立互助小組。

- 社區空間建設:如LGBTQIA+中心、文化社團等促進歸屬感。

作者:Kendra Cherry

編輯:Chameleon

文章來源:

https://www.verywellmind.com/depression-in-college-students-7693236

關注我們的社 交 媒體獲取最新消息,靠譜培訓每月更新。

微信:大俠心理,bilibili:王大俠心理,知乎:王大俠心理,小紅書:王大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