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成今年A股銀行中報熱詞,除了砸錢還有哪些挑戰?招行周天虹:商業價值外還應考慮社會價值
財聯社8月30日訊(記者 樑柯志)A股上市銀行正陸續公佈中報,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營收和利潤承壓甚至負增長之際,多家銀行在中報中表達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大模型的開發。
如平安銀行表示“在數字化運營方面持續加大投入,通過升級智能化雲服務平臺,顯著提高了運營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南京銀行則稱“積極探索生成式大模型等新技術與業務場景的融合,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
在8月30日舉辦“2024招銀浦江數字金融生態大會”上,招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擬任首席信息官周天虹表示,近年來整個銀行業不斷增強的科技投入,爲銀行業做好數字金融乃至五篇大文章提供了基礎保障。
德勤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國有銀行是金融科技投入的中堅力量,四大國有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金額較高,均超過200億元,交通銀行、郵儲銀行、招商銀行和中信銀行投入也均超過百億元。
同時,周天虹表示,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在銀行業將產生顯著的商業價值,但是銀行擁抱大模型的目的也不應侷限於商業價值,還應考慮爲社會建設和民生福祉創造更大價值。
大模型成今年上市銀行中報“熱詞”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多家中小銀行在今年中報中均表達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和大模型的開發。如平安銀行表示“在數字化運營方面持續加大投入,通過升級智能化雲服務平臺,顯著提高了運營效率和風險管理能力”;南京銀行稱“積極探索生成式大模型等新技術與業務場景的融合,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
招商銀行在剛剛發佈的中報也表示,要加大資源投入,在“人、財、物”等方面加大AI專項投入,積極探索大模型場景應用,加快推動AI大模型等前沿科技應用落地。
在大型國有銀行方面,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金融科技部總經理汪航近日表示,郵儲銀行深化“郵儲大腦”人工智能平臺建設,加大創新技術應用力度,積極爲業務賦“智”,不斷“鏈”接新生態:大力推廣RPA流程機器人應用。
應用數據顯示,郵儲銀行機器人代替人工完成文件讀取、報告發送、異常提醒等大批量重複性任務,累計執行約200萬次,同比增長超15倍,有效促進降本增效;將智能語音服務應用於財富管理、信貸風控、賬戶安全等業務場景,實現月均調用量超6000萬次,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郵儲銀行在高級法零售分池、信用風險評分卡、反欺詐策略等領域開發100餘個模型,通過更科學的信用分析和防線預測提高識假防詐能力。
數字金融大發展還需克服數據鴻溝、應用場景短缺
不過,金融科技大模型到實際應用中仍存若干挑戰。
在同一場合,原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呼籲要打破數據鴻溝,他舉例稱我國移動支付的用戶高達9億,但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模式,數據的價值未能充分發掘。
原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強調,必須注意,數據共享模式對數據價值挖掘的限制,例如涉及居民和企業的財務數據、行爲數據分散在金融機構、金融監管、工商管理、稅務、海關等不同區域系統中,存在行政性的數據鴻溝,影響數據價值的深度開發。
李禮輝舉例稱,我國移動支付的用戶高達9億,數字化的支付成爲主要的數據入口,但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數據共享還沒有達到成熟的模式,數據的價值未能充分發掘。
數據共享模式上的侷限、知識產權和肖像權保護對數據資源共享利用的限制,對於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數字金融而言影響更大。
另外,華爲公司副總裁胡克文認爲,人工智能跟業務痛點的結合是當前非常大的問題,業務部門可能不太懂人工智能,開發部門也不太懂人工智能,兩個結合在一起它需要一個過程。
興證研究最新報告認爲,其所面臨的挑戰集中於兩個方面:第一,大模型仍存技術待解難題。第二,大模型廣泛應用存在現實阻礙:一是大模型在特定領域的應用可能會面臨倫理、法律與監管的挑戰,不僅需要監管當局新的法律規範或司法解釋予以適配,同時由於大模型運用的外溢性,相關法律規則和監管規則的制定需要國際合作。二是數字化或不等於綠色化,當前大模型訓練與運行中的巨大能源消耗或將成爲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