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最愛的漢堡,割不動了!
狂飆的漢堡生意需踩腳剎車
封面 I 塔斯汀官博
作者 I 李東陽
報道 I 李東陽朋友圈
有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守住打工人的乾飯底線?
漢堡,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漢堡!
想想看,公司附近是不是聚攏了來自國內外的品牌漢堡,價格不一、大小有別,但總有一款適合你。
如若都不合心意,還可以自制漢堡,體驗一把轟炸廚房的樂趣。
但最近一段時間,漢堡在年輕人心中漸漸變成了“牛夫人”,先是知名漢堡品牌Shake Shack陷入關店潮,而後平價漢堡們也塌了房,美國麥當勞漢堡涉嫌導致多人感染大腸桿菌,就連“窮鬼首選”的中國漢堡塔斯汀,也被曝出放了生肉。
漢堡,正在被年輕人從無腦推薦榜扯下,捧上避雷榜。
在餐飲行業加速細分的當下,漢堡曾迎着潮流之風,化爲西式快餐和中式正餐兩個陣營,但加速狂飆的背後,或許需要在熱浪之下進行冷思考:
漢堡真的還是門好生意嗎?
很長一段時間,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馬路牙子上,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穿着體面的年輕人抱着漢堡當街就啃了起來。
這類網紅漢堡店儘管價格不菲,但其兼顧打卡屬性的特質,還是讓不少小青年選擇來一趟鬆弛的用餐體驗。
但要說把氛圍和體驗玩到天花板的品牌,還得是被譽爲“漢堡界特斯拉”的Shake Shack。
根據大衆點評數據,Shake Shack的客單價基本在75元左右,單個漢堡最高近90元,價格這一塊遙遙領先於同行。
你可能會疑惑,明擺的“漢堡刺客”會賣得動嗎?
的確,近幾個月,Shake Shack在中國市場頗爲掙扎,連續關閉了廣州和香港的兩家門店,並且開店速度減緩,沒了之前洪水猛獸般的勢頭。
圖源:小紅書網友
不過其在中國市場有過輝煌時期,品牌溢價也是長年累月積累起的優勢。
2004年,Shake Shack成立於美國紐約。自2018年進入中國香港後,其對於內地市場顯露出濃厚的興趣,次年便在上海新天地開出了中國內地首家門店,一經開業便創下了排隊七小時的紀錄。
之後,Shake Shack把門店開到了北上廣深等主要城市,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
但進入2023年,其腳步有所放緩,新增門店12家。到了今年,連續關閉門店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回看其在中國市場如今的頹勢,原因不難理解,首先貴是原罪。
儘管其強調精選高品質食材、堅持手工先做漢堡,門店選址多位於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長期給外界一種健康、時尚的高端品牌形象。
但高價定位觸碰到了不少消費者的西式快餐逆鱗,畢竟還有麥當勞、塔斯汀等9.9元漢堡橫在前面,在消費降級的大背景下,消費者很難長期對其保持興趣。
其次,中國市場的漢堡文化並不盛茂,類似於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一般,空間生意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但前提是其他品牌已經舉起了低價鐮刀,所以要建立其高價漢堡的認知十分困難。
對於高端餐飲品牌來說,在如今性價比消費佔據市場主流趨勢之下,要贏回存在空間並非沒有可能性,畢竟品質和安全是食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命線,堅守是可以換來回報的。
一個血淋淋的例子正擺在眼前,“窮鬼”打工人最愛的平價漢堡正陷入大塌房時代,一次次刺激着消費者的神經。
廉價和食品安全,儘管沒有此消彼長的關係,但食物越來越便宜的時候,食品安全問題總會凸顯出來。
想到最近一個互聯新詞:拼好飯。
有網友自嘲,年輕就是拿好拼的,吃飯用拼好飯、出門拼車、網購用拼多多……
即使拼好飯業務日訂單量突破800萬單,但在廉價標籤下總少不了品質不過關的擔憂。
類比在漢堡領域,最近幾年,喊着低價口號的中式漢堡成了新風口,一批批品牌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以塔斯汀爲例,靠着性價比標籤硬生生在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夾縫中淌出了一條路,創造過半年開店1700多家的成績,截至今年6月,簽約門店高達7000家店。
尤其在下沉市場,或許有人不知道漢堡王,但一定知曉塔斯汀,可以說在品牌連鎖這條路上,也就只有華萊士能夠與其匹敵。
但性價比,不該成爲食品安全的遮羞布!
近日,有網友曝出自己買的塔斯汀漢堡裡面夾的是生肉,隨後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網友紛紛列舉出自己在塔斯汀遭遇的食品安全事件。
圖源:微博@點時新聞
隨後塔斯汀做出迴應,正在調查,之前沒有類似情況出現。
真實情況如何還有待後續說明,但最近的漢堡食品安全事件不止一起。
麥當勞一款漢堡在美國多地緊急下架,原因是其可能導致全美10個州出現的大腸桿菌感染問題,甚至出現死亡案例。
肯德基同樣沒躲過去,10月22日,據天津日報消息,天津多家肯德基門店使用轉基因大豆油卻沒有明示,被立案調查。
圖源:微博@法治日報
頭部品牌排隊翻車似乎有些讓人意外,不過在加速內卷性價比的當下,各家品牌不斷壓縮成本,所以難免存在踩到紅線的時候。
但這又回到了那個最基礎的問題,消費者當然希望有更多的廉價漢堡可供選擇,只是不該以犧牲食品安全問題這個底線爲代價。
所以說,狂飆的漢堡生意需要踩一腳剎車,到了重整旗鼓再出發的時候了。
縱觀快餐漢堡在中國的發展,其更像是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
1987年,肯德基中國的第一家餐廳落戶北京,在那個沒多少西餐的年代,肯德基的味道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其前3個月平均日銷售額達4萬多元人民幣,堪稱商業奇蹟。
彼時麥當勞就已做好了全國推廣的打算,這種獨特的美式味道也成爲了一代人心中的印記,甚至很長一段時間是“洋氣”的特徵。
之後漢堡生意邁入成熟階段,一些本土品牌破土而出,盯上了以往被肯德基、麥當勞把持的市場,如華萊士、派樂漢堡、貝克漢堡等,發展路線就是摸着美式品牌過河,不過靠着性價比在下沉市場殺出了一條路。
而後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正好迎着國潮勢頭的崛起,如塔斯汀等品牌喊出了“中國漢堡”的口號,一躍成爲年輕一代的心中頂流。
不過現在看來,雖然主打的是“中式漢堡”,但在產品矩陣和店鋪氛圍上,這類品牌的中式味道並不濃,很容易經不起推敲。
如今隨着國潮概念的弱化,漢堡生意的最終比較還是得回到口感和體驗這些餐飲的本質上去。
尤其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餐飲基本功:便宜、安全與好吃。
有食品市場機構統計,今年以來市場上的漢堡店倒閉的不少,但同時還是有不少人看好這個品類,畢竟這是西式快餐最大最簡便的部分,仍然擁有龐大的需求。
只是在各方品牌加速內卷的當下,漢堡店還在不斷洗牌,這是必須經歷的一段非理性時間。
在漢堡領域,消費者究竟渴望的是什麼,或許沒那麼複雜:
用真心做一款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