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規模下降 資產配置趨向理財?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 北京報道

央行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份人民幣存款減少1.12萬億元,同比多減1.17萬億元。其中,居民存款減少8093億元。

《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中瞭解到,居民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達到18.2%的最高值後,開始逐步下滑。從原因來看,主要包括季節性因素、居民提前還貸、理財市場階段性復甦等。

業內人士指出,在存款利率走低、房地產市場行業的發展背景和運行邏輯深刻變化背景下,居民資產配置行爲將由過去的實物資產轉向金融資產配置,以銀行理財產品爲代表的資產管理市場發展前景廣闊。投資者應充分結合自身收入狀況、風險偏好及資金安排需要,在存款、理財、保險等金融產品中進行合理配置。

存款與理財蹺蹺板效應顯現

根據央行數據,7月份,非金融企業存款和居民部門存款分別減少1.53萬億元和8093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多減4900億元和4713億元。

究其原因,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高級研究員李佩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存款減少既與季節性因素有關,也與非金融企業貸款需求疲弱、居民提前還貸行爲增加和理財市場階段性復甦有關。

李佩珈進一步分析稱:一是在存貸比等監管指標考覈背景下,銀行有季末衝存款規模的行爲,進而導致次月存款增長大幅少增或減少事實上,每年的4月、7月和10月都是年度相對低點,即該月存款相比上月大幅少增或減少;二是與非金融企業信貸需求疲弱,進而導致貸款向存款的轉化效率有所下降有關。從歷史看,非金融企業貸款規模月度波動很大,既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及投融資需求安排等有關,還與專項債發行規模及節奏等有關,總的來看非金融企業貸款規模具有“年初,季度衝高、年末回落”的特點,導致貸款向存款的轉化同步下降。

植信投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也提到,7月存款規模減少與季節性的資金流出有關。“過去十年間,每年的7月均是居民與非金企業存款減少月份,這跟每年6月末銀行體系存款增量考覈有關。二季度末銀行攬儲需求大幅上升,通過銀企合作、存款活動等多種方式吸收存款滿足銀行體系內外考覈,考覈結束後資金迴流、存款減少。”王運金如是說。

從居民存款變動來看,存款減少還與提前還貸、資金轉向理財等因素有關。值得注意的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早償率平均值由6月的19.68%小幅回落至7月的15.49%,但是仍處於較高水平,高於去年7月約5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調整背景下,居民提前還貸行爲增多導致居民存款增長放緩。2023年前7個月,居民戶累計新增中長期貸款1.39萬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少增3158億元,這表明居民可能正用儲蓄存款歸還貸款。”李佩珈指出。

記者注意到,7月居民存款減少的同時,銀行理財規模有所回升。國盛證券研報指出,根據普益理財數據估算結果,7 月底淨值型理財存續規模估計爲25.85萬億,較6 月回升1.5 萬億元。

對此,興業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陳昊分析稱,根據此前的研究,住戶存款、貨幣基金和現金管理類理財在投資特點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從總體上來看,三者之和的同比增速相對穩定,即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蹺蹺板”現象。從歷史來看,季末月理財特別是現金管理類理財都會出現規模下滑的現象,而季初第一個月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則會出現規模環比快速回升的情況。在貨幣基金規模保持相對穩定的背景下,這就使得每季度第一個月居民存款環比增速一般較低。從居民存款類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的變化來看, 2022年10月、2023年4月、2023年7月,都出現了環比負增長的情況。總體來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居民預防性儲蓄減少、投資增多,體現爲存款、現金管理類理財、貨幣基金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達到16.13%的高點後,已經逐步下滑。

王運金強調,存款增長過快與過慢都不是“好消息”。存款總量及增速下降,雖然表示銀行體系流動性淤積的壓力減弱,但仍需要政策加大調控力度。後續,財政政策將繼續加大財政支出,加快債券發行;貨幣政策將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增加基礎貨幣供給;銀行體系將繼續加大信貸投放。預計三季度存款會恢復增長,但增長速度受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經濟恢復情況與居民企業收入增長有關。

“低利率”時代如何配置資產?

事實上,在過去一段時間,儘管居民存款規模保持增長,然而居民的儲蓄意願已在逐步調整。

陳昊告訴記者,此前一兩年,居民儲蓄意願出現了擡升,居民存款也出現了同比增速較高的情況。但隨着疫情防控轉段、疫後經濟復甦的推進,居民存款的同比增速在2023年2月達到18.2%的最高值後,已經出現了逐步下滑的情況。

這一情況與央行公佈的問卷結果相吻合。根據央行按季公佈的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選擇更多儲蓄的居民佔比在2022年第四季度達到61.8%的年內高位後,也已經下滑至2023年第二季度的58.0%。“從這個角度來看,隨着疫情防控轉段、經濟復甦的推進,居民預防性儲蓄或將繼續減少。”陳昊補充道。

那麼,在儲蓄意願有所減少的同時,居民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資產?

李佩珈認爲,從過去來看,房地產是居民資產配置的最爲重要的領域(約佔居民資產的60%)。在房地產市場的行業發展背景和運行邏輯深刻變化背景下,居民資產配置行爲將由過去的實物資產轉向金融資產配置。

“一直以來,在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中,房地產尤爲重要,隨着經濟結構和政策的變化,房地產在資產配置的佔比也在調整。”新華基金原董事長翟晨曦在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觀察海外市場中勞動力人口(20歲~55歲的人口)佔比和不動產佔比的關係會發現,隨着人口進入老齡化階段,不動產在居民資產配置中的佔比會不斷下降。中國勞動力拐點發生在2015年前後,2017年居民資產配置中不動產的佔比開始下行。目前來看,我國居民資產配置中不動產佔比的下降已經在趨勢中,需要一定時間平衡。

隨着居民資產配置重心向金融資產轉移,投資者應如何選擇?

在陳昊看來,隨着資管新規落地後剛性兌付的打破,以及近年來部分企業信用風險的暴露,居民開展資產配置的難度有所上升,居民在規劃理財時需把握這三方面:一是考慮低波動、低風險產品。二是可以考慮積存金(黃金投資產品),金價漲了可賣出賺差價,金價跌了可以留着黃金吃利息。三是可以在進行權益等市場投資時考慮寬基指數基金,從而儘量減少個券非系統性風險所帶來的潛在損失。

普益標準研究員董丹濃指出,存款方面,低利率時期已經成爲市場的主流共識;權益市場雖潛力巨大,但整體不確定性仍較高;銀行理財方面,理財產品在收益性和穩健性方面的優勢明顯,目前整體已逐漸走出“贖回潮”的陰影,下半年市場規模有望逐步回升。在利率下行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的情況下,想要兼顧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需要居民控制家庭整體債務槓桿,適度降低風險偏好,重視對安全性和穩健類資產的配置。

“低利率環境可能會促使居民轉向多資產配置。當前,我國經濟處於從基礎設施拉動轉向科技拉動的進程中,我們將會經歷一段長週期的經濟轉換期,利率很難大幅回升。此外,人口老齡化等因素也會導致偏低利率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居民很難在純利率類資產當中獲得足夠高的回報。”翟晨曦如是說。

董丹濃建議,在無風險市場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長期投資的重要性和優勢凸顯。居民應根據自身的情況,適當地拉長投資期限,以時間換空間。同時,根據自身的資產配置情況和資金比例,選擇不同的產品。例如,銀行存款安全性更高,適合不能承擔任何風險的客戶;保險產品的投資期限較長;銀行理財適合有一定投資經驗和較長投資期限的客戶;貨幣基金更偏向投資期限較短期且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總之,居民應提前規劃,保持理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