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兩岸融合 連戰:贊同習近平「共寫史書」提議

▲前副總統連戰。(資料照/記者賴映秀攝)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國內高度反對聲浪下,仍執意前往中國大陸出席閱兵典禮,1日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進行第三次「連習會」。會中連戰表示,贊同習近平提出的「共用史料,共寫史書」,認爲可以促進融合,開啓心靈契合。

連戰強調,在抗戰期間國民黨是由蔣介石領導抗日,部署了一系列會戰大仗,深深重挫了日軍,而中國共產黨軍隊也在毛澤東領導下敵後戰場有力牽制、殲擊了日軍和僞軍,獲得最終勝利

對此,連戰認爲,要緬懷這段歷史,且給了後人一個啓示,民族衰弱,就難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就難以自我生存,立足於國際,當作前車之鑑,所以「愈多抗戰史實的發掘,就愈能促進整個民族追求富強、民主、幸福的共同理念」。

因此,連戰贊同習近平所提出的,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希望爲兩岸史學界開闢新且廣大的合作領域,有助於兩岸人民互信瞭解,增進融合,「開啓心靈契合」。

連戰辦公室發出新聞稿。新聞稿全文如下: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今天會見中國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時強調,八年全面抗戰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用生命捍衛尊嚴、抵禦外侮,包括臺灣民衆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裡,先後以武裝方式抵抗侵略,反對壓迫最終得以和大陸同胞一起迎接勝利。

連戰強調,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領導下正面戰場,部署了一系列會戰和大仗,深深重挫了日軍,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毛澤東領導下,在敵後戰場,有力牽制,殲擊了日軍和僞軍,中華民族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獲得了最後勝利。

連戰指出,緬懷這一段歷史,給我們後人的啓示是民族衰弱,就難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就難以自我生存,立足於國際,當作爲前車之鑑。

連戰談話內容爲:

感謝習總書記的盛情與歡迎。我和許許多多臺灣人士來到北京,出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週年,都是基於身爲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以真誠心志緬懷過去整個民族浴血抵禦外侮的悲壯歷史,共同策進全世界愛和平、反侵略的美好理想

八年全面抗戰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用生命捍衛了尊嚴、抵禦外侮,包括臺灣民衆在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裡,先後不斷以武裝、非武裝方式抵抗侵略、反對壓迫,最終得以和大陸同胞一起迎接勝利,並且根據「開羅宣言」,臺灣獲得光復。由於對日抗戰是同盟國戰勝軸心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所以列強廢除了所有對華不平等條約,併成爲世界五強之一,炎黃子孫終於告別近代以來飽受的恥辱和欺凌。因此,兩岸相關的紀念活動,都有其意義,我也出席了中國國民黨在臺北舉辦的紀念活動,目的在共同回顧過去、策勵未來、摒棄戰爭、確保和平。

八年全面抗戰是兩岸都非常重視的歷史。如果我們不能感念當時犧牲和受傷的三千五百萬軍民同胞,就不足以激發「振興中華」的意志;如果我們忘卻戰爭的殘酷,就會喪失保衛和平的決心。擺在兩岸人民面前的是,如何藉着抗戰勝利七十週年,爲雙方的和平、發展、繁榮而合作、努力,也爲區域的安全與穩定而盡責任、做貢獻。

二零零五年,國共兩黨進行了歷史性的會談,實現了兩黨和解,爲兩岸關係打開新路,給臺灣民衆提供在兩岸僵持緊張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和平發展。二零零八年,臺灣的再次政黨輪替,使國共兩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認知,重新成爲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實際上,「九二共識」是兩岸當局於一九九二年通過授權管道所達成的,不是在國共之間貿然而出。信守這一立場,兩岸的制度性協商才能向前推進,爲人民謀幸福、爲臺海開太平。

對日抗戰是所有炎黃子孫、中華各族人民爲自己的生存與自由、爲國家的存續與主權,不畏艱苦、不計生死,奮勇抗擊強敵。誠然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軍隊在蔣介石領導下正面戰場,部署了一系列會戰和大仗,深深重挫了日軍,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毛澤東領導下敵後戰場,有力牽制、殲擊了日軍和僞軍。中華民族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獲得了最後勝利。緬懷這一段歷史,給我們後人的啓示是,民族衰弱,就難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就難以自我生存,立足於國際,當作爲前車之鑑。愈多抗戰史實的發掘,就愈能促進整個民族追求富強、民主、幸福的共同理念,自己不再受外侮,對外也不強凌弱。因此,我非常贊同習總書記最近提出,兩岸「共用史料、共寫史書」,相信這不僅將爲兩岸史學界開闢新的、廣大的合作領域,也有助於兩岸人民相互瞭解、增進融合,開啓心靈契合,更將促使國際社會提高評價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

四百多年前,臺灣先民「唐山過臺灣」,冒險渡過險惡的「黑水溝」,赴臺開墾謀生,其艱苦可想而知,又遭荷蘭、西班牙及日本進犯,在異族殖民統治之下,蘊育出了「臺灣意識」,但「臺灣意識」絕不是「臺獨意識」,「臺灣意識」是積極開創、刻苦耐勞、團結扶持、自食其力、不仰人鼻息,當家作主的堂堂意志,進而打造、打拼出了今日的寶島,更是臺灣同胞非常珍惜的奮鬥精神與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不忍也不容純樸的「臺灣意識」,被誤導爲分裂意識,致使兩岸失去時代機遇,走回對抗互斥的老路。

臺灣應該自信地藉着大陸深化改革開放,來開拓市場、轉型升級;民衆對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和擴大國際活動空間,也有強烈需求。這都有待兩岸加強溝通、持續磨合,爲解答政治難題探索途徑。同時,源遠流長、璀璨浩瀚的中華文化,是兩岸的共同資產,雙方在此基礎上還有廣闊的交流空間。經貿合作可實現利益共享,形成兩岸關係的重要動力;更多的文化交流,將促進雙方心靈相通,提升共同的認同。七年多來的發展,都是和平發展不斷推進的重要指標,也證明有些事情需要水到渠成,有些事情需要開渠引水。我們讓經貿、文化的雙輪,運行在政治互信的道路上,一方面以民族復興、民權發達、民生樂利來維護和優化完整中華,另方面經由兩岸人民心手相連,來達成整個民族於國際上昂首屹立,受到世人尊重。

在兩岸關係持續取得成果的同時,我們也不能輕忽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不是一片坦途,始終會面臨大大小小的阻力,這就更需要我們堅定推動互助合作、互利雙贏,讓臺灣各界愈來愈多地體認和平發展、浩浩湯湯,順之者榮、逆之者枯,從而認知必須鞏固雙方政治互信的基礎。習總書記最近的一席話,提到「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纔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恆主題」,令我深感。客觀而言,兩岸各自的體制、法律,都以「九二共識」定位彼此的政治關係,縱使經過臺灣兩次政黨輪替,也沒有改變這個法理狀態,其對開創臺海局勢穩定和諧,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必須加以高度重視。最近期間,各國都在紀念二戰結束七十週年,共同的主旨就是要和平、要發展、要繁榮。兩岸人民同文同祖,同屬中華民族,本即一家,是手足關係,更應該攜手共創和平、共謀發展、共享繁榮!

▼第三次連習會。(圖/翻攝自東森新聞)

►►►關注2016,邀請讀者加入《ETtoday筋斗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