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祭」談醫療體驗營

賴曉虹

我是家醫科醫師,我贊成政大教授汪琪,在『醫祭』文中所說的,讓所有醫科學生體會插管感受的「醫療體驗營」,會是醫學人性化的開始。

3月初,爸爸因升主動脈剝離而緊急開刀,住院中,又因併發肺栓塞而生命垂危。在加護病房將近20天,進去探訪時,到底要不要叫醒他呢?每次都有不同的說法。

有的護士說不要吵他,因爲吵醒他,會躁動不安,身上有太多管子疼痛。有的護士說可以啊!所以,當時我們的作法會先問過護士。偏偏,有位慈濟志工阿姨特別注意這件事,他不時站在我們身旁,看我們有沒有跟爸爸說話,沒有,他就會提醒:要多跟病人說話,他聽得到的。

爸爸使用麻醉止痛藥,昏睡中。我想他只能聽到聲波,無法聽清楚您說什麼。(就我上次當病人的經驗)一直說話有用嗎?我想適量即可,不然,會變成噪音。而且,皮膚的接觸也是一種對話啊!就這樣,由衷地告訴那位志工阿姨。

耳根是最後消失的,所以要一直說話,提醒病者。」這是很熟悉的內容,但一般人不明究理,囫圇吞棗,也不管是否瞭解病人的病情,就一味地指導別人這樣做、那樣做!說話裡,考慮「時機」這個因素,有很深的無常深意,需要出入無礙流動的心,不斷地拿捏鍛鍊。深深的引以爲戒~醫學常識即使再對,都要有所保留,更要在適當的時機講!

再來,關於抽痰。有一次,護士剛好在我進加護病房探望時,爲爸爸抽痰。看着爸爸臉上的表情,我不知這短暫的痛苦會不會爲他帶來下一刻的舒服,或是減少肺部感染的機會,如果不做,真會增加感染的機會嗎?可以籤拒絕抽痰的同意書嗎?

臺灣的醫療照護品質常爲人詬病,是健保體制醫護人員不義的,如果有例外,那就是此團隊用心和犧牲,真的是犧牲。最近,有朋友因卵巢癌北上來開刀,很多自費的醫療,照護品質好,醫病關係更好。我想,這是每位醫護人員希望得到的工作環境,和想給病人的照顧。

文中:由延長病人的痛苦轉而幫助他們得到更平靜的結束

這在我成爲醫師的訓練過程中,就發現了,病人臨終快死了,纔有這人性化的安寧緩和照顧,有音樂治療、芳香療法靈性照顧……。當時,很感慨,怎會這樣呢?!那時,啓發我的賴允亮主任告訴我,醫療照護分cure or care,其治療目標和照顧內容不盡相同。需 care 的病人,您卻想 cure 他,您說病人和家屬怎不受苦呢?!

病人的狀況,需接受care 或是 cure的照顧,這需要訓練、討論和開家庭會議的。我發現自費的醫療照顧,都有這個雛形耶。這是健保廉價商業化後果,而現在大家正承受着這樣的照顧。

去年底,90多歲的家人,因黃疸住院治療,醫師檢查膽管癌,並告訴家屬需要做什麼開刀治療。家屬和我討論後,我建議接受安寧照顧,但醫師還是堅持不做治療,需要出院回家自己照顧,他的情況兩三天就會走了。在家屬強烈要求下,醫師同意了,轉介到相關單位。最後,接受居家安寧照顧,回家後,三個星期才往生。

臺灣的醫療,偏重cure的急重症治療。所幸,近年來,偏重care的緩和醫療慢慢進入照護的選項裡。這可大大節省醫療資源,而且幫助病人得到更平靜的善終!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政大教授汪琪/醫祭

洛杉基/讓我們走得更有尊嚴

三米/加冠之後的榮譽責任--護理師不是名號專業

作者賴曉虹,醫師,永和大仁耳鼻喉科診所,關心公益正義。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多元聲音與討論,稿件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