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有零花錢”和“被限制花錢”的孩子,長大後3個方面差距大
大家好,我是心理醫生梓宸爸爸~
關於“該不該給孩子零花錢”這個問題,家長們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少部分家長認爲,孩子擁有零花錢,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件有必要的事,因爲,孩子處理自己零花錢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學習理財的一種過程。
但是很多傳統的家長,卻對這種看法不以爲然,他們覺得, 孩子小,“不認錢”,孩子要買什麼跟家長說是一樣的,所以,要限制孩子花錢,甚至不給孩子零花錢,避免孩子過早染上金錢的“銅臭”。
我一開始也覺得應該限制孩子花錢,直到後來看到一個男孩的慘痛經歷後,我才明白,從小給不給零花錢的孩子,結局真的不一樣。
這個男孩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家裡並不是沒有錢,相反,自己家有房有車,房子還有5套。但是父母卻認爲兒子就要“窮養”,堅決不給他零花錢。
男孩看到身邊同學零食不斷,男孩去超市的時候竟然生平第一次偷了東西,還被抓到通知了班主任。後來同桌丟了錢,大家也一致冤枉是有“案底”的男孩偷的。這也導致男孩無心學習,最終從重點班轉班、轉學。
事情到這還沒結束,男孩後來交了個女朋友,因爲沒有錢,只能買硬座車坐十幾個小時去看她,住很小很破的旅館,吃最便宜的餐館,買最便宜的戒指,結果因爲窮被劈腿......
男孩說,就是因爲沒有零花錢,所以他從一個能從容上臺唱歌的開朗少年,變成了如今跟陌生人說話都臉紅的人;從一個本應“985”畢業的好學生到一個“野雞”的大學畢業生;從一個很招女孩子喜歡的陽光男孩,變成了基本上不和女孩子說話的“屌絲”......
而他的發小,雖然家裡條件不如他,但是從小零花錢就沒斷過。大學幾年裡,更是逛遍了整個中國和東亞,那種自信和遠見是他這輩子望塵莫及的。男孩說,明明小時候對方還不如自己,如今兩人的差距真的是太大了!
從小“有零花錢”和“被限制花錢”的孩子,除了結局不一樣,長大後還有3個方面差距大,父母不容忽視。
1、金錢觀
很多孩子都沒有金錢意識,只是知道錢可以買東西,至於多少錢可以買多少東西,大多數的孩子是不知道的。
不過,有零花錢的孩子不一樣,因爲他們在買東西的時候,需要自己去支付、思考商品價值等等,從而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地建立了正確的金錢觀,懂得了金錢的價值,明白了金錢的作用。
而被限制花錢或者沒有零花錢的孩子,由於不能自己買東西,全部由家長代勞,所以他們對於金錢的購買力是沒有正確概念的,在他們心中,只有“錢可以買東西”的意識,這也導致了他們根本不知道物品的價值幾何。
比如,有一次有個孩子要吃雪糕,因爲店鋪就在路邊,孩子媽媽就給了孩子一百塊,讓孩子自己去買雪糕,結果孩子回來的時候卻沒有拿零錢。原來,孩子根本不知道還要找錢,給了店主一百塊,拿了一個雪糕就出門了。
2、交際能力
孩子使用零花錢買東西的過程,並不單單是一種商業行爲,還是一種交際行爲。從小有零花錢的孩子,在買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先挑選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自己找不到,就需要通過交際來向店家詢問,這期間就增加了孩子的交流頻率,從而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而被限制花錢的孩子,雖然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玩非常開朗,但是在面對大人或是其他非同齡人的時候,總是會顯得唯唯諾諾、很害羞的樣子。
3、規劃性
從小有零花錢的孩子,對於零花錢的使用自然生出了一定的計劃。比如,他們想要一個玩具,但是一週的零花錢不足以購買,那麼他們就會攢錢,通過攢錢來規劃自己要購買的物品。而這種消費規劃,也逐漸地讓他們養成了做任何事都有計劃的習慣,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做事效率以及學習效率。
而被限制花錢的孩子,由於沒有基本的價值觀,對於一些物品的使用效率也是非常低。比如,孩子看上了一套電動車玩具,爸爸給孩子買了之後,孩子回家只玩了一次就不玩了。因爲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只知道“想要就說”,卻根本不懂得衡量值不值得,很多時候,這些僅僅是對某個商品“眼緣兒”比較好而已。
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理財觀念的形成大都是從童年就開始形成的,甚至是從剛上幼兒園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理財的能力,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不過,財商教育要避免“填鴨式”教育,父母要根據孩子感性化的認知特點去教育孩子,選對方法。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持有家庭教育指導師證和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證,專注兒童心理健康和兒童家庭教育,每天給大家分享提升孩子能力和成績的方法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