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不孝順的孩子,從小就有3個特徵,父母要注意了!

作者:主創團·小番茄

前幾天,父母在飯桌上談起了這樣一件事。

我媽有一個表姐,兒子挺優秀,考上了名牌大學,畢業就留在了上海。

最近說是在當地找了一個女朋友,打算結婚定居在上海。

可女方的要求是,想結婚必須先在當地買一套房子。

兒子畢業沒幾年,手裡滿打滿算也就30萬,現在就是每天管父母要錢,必須湊夠首付,不然就威脅要斷絕親子關係。

可憐老兩口掏空了自己全部的積蓄,也遠遠不夠,只好挨個給親戚們打電話,各種低聲下氣地借錢。

聽我媽的意思,實在湊不夠,他們就打算把自己住的老房子賣了。

不禁一聲嘆息。

老兩口可能也沒想到,自己一輩子含辛茹苦,卻把孩子養成了一個“白眼狼”。

聽我媽說,那孩子從小就挺好面子,愛攀比,名牌球鞋天天換着穿。

明明家庭條件一般,但每次他要啥父母都會盡力滿足,還美名其曰:

“買就買吧,孩子成績好,比啥都強!”

俗話說:“3 歲看小,7 歲看老”。

其實一個孩子的性格底色,早在童年時期就已形成。

如果孩子出現了下面這三個特徵,父母一定要警醒,可千萬別以爲是娃懂事又聰明!

習慣性服從

“懂事”曾經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最高讚賞,他們總是習慣居高臨下地指着孩子說:

“小孩一定要聽話哦!

不聽話就是不孝!

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於是,循規蹈矩、乖巧懂事的孩子總是會被大人們津津樂道、讚揚有加。

可是,經常習慣性服從父母要求的孩子,真的過得幸福嗎?

《煙火人家》中有一個叫李衣錦的女孩。

她從小在外人眼裡就是個聰明伶俐,聽話懂事的孩子:

她的朋友成績不好,父母讓他們斷了聯繫,她就乖乖照做;

在學校和人發生爭執,父母指責她以後不要惹事,她就努力變得低調;

平常還要按照媽媽的喜好去穿衣服,剪髮型;

在父母的控制下,李衣錦變成了他們想要的模樣——知書達理的乖乖女,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可當父母把孩子逼到退無可退的地步,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果然,當成年後的李衣錦依舊被媽媽要求做這做那時,她終於爆發了:

毅然決然地跟渣男前男友複合,只爲離父母遠一點,和父母徹底劃清界限。

孩子太過聽話的背後,是父母的過度控制。

在控制型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滋生出各種心理問題:抑鬱、焦慮、強迫、恐懼.....

這很容易讓他們對父母產生深深的怨恨,在成年後只想逃離父母。

就像李嘉誠,從小就對兩個兒子要求嚴格,不管什麼事,都要求他們無條件服從。

有次,剛學會走路的次子李澤楷不小心碰到石頭,頓時號啕大哭,他邊哭邊眼巴巴地看着大人,可李嘉誠呢,不僅自己狠下心不去抱起兒子,還不許身邊的人去安撫李澤楷。

李澤楷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父親對他十分嚴厲,他從小就學會了服從和自我壓抑。

這種教育方式雖然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性,但也使得他們在長大後開始疏遠父親,親情淡薄。

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真正愛孩子,就應該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只有尊重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自己做主,孩子纔會對父母心懷感恩,心裡的愛才會自然生髮出來。

精緻利己主義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以自我爲中心,很少爲他人考慮。

他們總認爲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不在乎別人感受,一點感激之心都沒有。

說好聽點是“精緻利己主義”,實際上就是自私自利。

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成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從小在家就活得像個小皇帝,成年後依然心安理得地啃老。

老兩口退休後一個月能拿到8000多塊的工資,但是兩個人省吃儉用,一個月才花600塊錢,剩下的錢基本上都接濟蘇明成了。

不僅如此,他還拿着父親的養老錢去做投資,結果血本無虧,卻毫無愧疚。

妹妹蘇明玉在母親葬禮時承擔了大部分的費用,蘇明成不僅不感恩,還對她冷嘲熱諷。

而他之所以變得如此自私自利,全都是因爲父母對他無條件的溺愛。

他從小飯來張口衣來張手,成績差考不上大學,家裡花錢給他買了個大學上。

畢業以後找不到好工作,蘇母又花錢給蘇明成託關係安排工作。

這樣的孩子,怎麼指望他在父母老去之後,好好孝敬父母?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一切都讓給孩子,爲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那些自私冷漠、不懂感恩的孩子背後,往往背後都有一對無條件付出的父母。

要知道,育兒先育德,育德先育心,養出一個感恩孝順的孩子,纔是父母最大的成功。

看過一段新聞,令人淚目。

河北一個小男孩在課堂上,被問到最想和爸爸媽媽說的話。

他眼裡滿是心疼:“別不吃飯,別熬夜,別每天三四點睡覺......”

說着說着他還落淚了。

他還說以後自己一定要在家附近工作,每個月都給爸媽打錢。

其實,男孩懂得感恩的背後,是他曾經目睹了父母的艱辛。

父母在北京從事着垃圾分類的工作。

小男孩曾在假期親眼看着父母從早上七點,一直忙到凌晨三四點,連飯都顧不上吃。

感恩,是需要從生活中習得的。

1、有機會要多讓孩子看見父母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的艱難

2、平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捨得用孩子

3、以身作則孝敬長輩,讓孩子知道感恩父母是重要的事

父母只有教會孩子共情和付出,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愛與感恩。

成績好

但爲人處事很差

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種孩子,雖然成績很好,但爲人處事卻一塌糊塗:

不懂怎麼和人相處,情商低,動手能力差,性格也總是格外內向、敏感。

還記得曾經大火的電視劇《隱秘的角落》嗎?

男孩朱朝陽,成績年年第一,在媽媽眼裡是個完美的好孩子。

但這樣優秀的孩子,在學校卻和同學們關係特別差,沒有一個朋友,被同學排擠、欺負。

當老師向媽媽反饋這個情況時,媽媽卻不耐煩地說:

“學生就是要以學習爲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

於是,在這種“唯分數論”的教育下,朱朝陽最終走向了罪惡與暴力的深淵。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一書中寫道: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如果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眼裡只有成績和分數,那麼最終培養出來的孩子,很有可能高分低能,缺乏健全的人格。

這樣的孩子,又怎麼指望他長大後能扛起生活的重擔,爲你遮風擋雨呢?

爲人父母,一定要先教會孩子如何做人。

1、帶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還記得“神童”魏永康嗎?

13歲考入湘潭大學,17歲中科院碩博連讀,3年後卻因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慘遭中科院退學。

而這一切的源頭,竟然都是因爲家務——

魏永康的母親認爲讀書纔是最要緊的事情,在家務上大包大攬,直到高中還要一口一口喂兒子吃飯。

家務勞動能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感恩之心,也會讓孩子更有擔當和責任心。

有遠見的父母,絕不會以學習之名,剝奪孩子變得獨立的機會。

鼓勵孩子多動手參與到家務中,他們才能活成熱氣騰騰的人,對生活葆有無限熱愛。

2、帶孩子參加社會實踐

現在孩子生活在網絡裡,交友在網絡裡,彷彿生活在一座空中樓閣;

缺乏和社會真實連接的孩子,內心一片虛無,長大也很難融入社會。

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帶他們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

可以爬樹摘果,下河抓蝦,在大自然中充電;

還可以逗貓遛狗,做各種有趣的手工,在與事物的鏈接中收穫樂趣……

能在現實中收穫快樂的孩子,長大後也往往更容易幸福。

3、培養與人交流的能力

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動物,對我們來說,培養孩子和羣體打交道的能力永遠大於他考試成績有多好。

他從小養成的習慣,就是對別人好。

大學四年掃地、打水、幫宿舍同學洗衣服,他做了很多,

大學畢業十年以後,他開始創業,跟同宿舍的同學一說,他們都願意出來。

所以我們日常生活中,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技巧:

要懂得關心他人,多理解和共情別人,也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作家畢淑敏說過: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爲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

多少父母努力一生爲孩子付出了一切,披荊劈荊地爲孩子鋪好了路,最後的回報卻極其有限,甚至換來傷心失望。

爲人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養出一個溫暖善良,懂得感恩的孩子。

要知道,只有懂得感恩、內心溫暖的孩子,才能愛自己,愛他人,從而走得更遠。

願所有父母都能被孩子溫柔以待,也願所有孩子都能心懷感恩之心。